让孩子跑起来,在不起眼的细节里,孩子王最新消息,孩子王最新信息

《 孩子王 301078 》

财务数据 | 十大股东 | 历史市盈率 | 龙虎榜

热点题材 | 分红股息 | 历史市净率 | 资金流

让孩子跑起来,在不起眼的细节里
2024-03-18 05:45:00
2023年9月,市发展改革委印发的《上海市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指出,加快推进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适儿化改造,合理增补儿童校外活动场所和游憩设施。
  户外运动场地是不少市民关注的焦点。然而,只有建滑梯、健身器材、攀岩墙等专业设施,才算为儿童打造的游憩空间吗?一个沙坑、一块草坪、一个小小的专属活动区,孩子们就能玩出无限花样。
  公共空间如何让孩子跑起来,或许存在认识误区。
  实习生牛益彤冯心怡师梦娇周昱帆

  滑梯不够,全社区皆“儿童乐园”
  刚吃过午饭,奶奶就带着4岁的小杨来到小区健身器材场地,“不带出来玩,他就在家看手机、看平板”。作为最易触达的儿童户外玩耍场地,下个楼、走几步就能到达的社区健身区成了第一选择。
  2019年以来,上海致力于为儿童打造一个环境友好、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记者从武川路75弄北上,沿着武川路—国权北路,摸排了近两公里的路边小区,同时辐射武东路、政立路、三门路附近小区,发现这里多是“老破小”,儿童设施的覆盖率较低。
  到访的小区中,仅文化花园香榭丽苑小区配备儿童设施,其余部分小区虽设有户外健身场地,但器材使用说明上标注着“适用于除儿童外各年龄群体”,无法辟出单独的儿童空间。
  文化花园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小区在早期规划中便有儿童乐园区域,有空间进行多功能开发,其他的老小区建筑排布密集,只能把有限的空间用于必要的道路和绿化建设。
  文化花园的儿童设施是一个小型组合滑梯,社区孩子的需求依然难以满足。但其实对孩子来说,游戏设施不是刚需,只要有个空间,整个小区都成了“儿童乐园”。10岁的小晁是这里的“孩子王”,他率领着三四个小学生在小区里爬树、从一米多的高处跳到草丛里,乐此不疲。树木细长的枝丫已经被踩得严重弯曲,“你看到上面那个吗?都是被我们一群人爬断的”,小晁指着一处断裂的树枝说道。难爬的地方早已绑上了一个蓝色的绳圈,“那是手拉的地方”,小晁给大家解释,神情活脱脱一个爬树专家。
  难不难是一回事,安不安全是另一回事。将近80平方米的场地里,除了滑滑梯外,还摆放着9件成人健身器材。“我觉得最好把儿童乐园和成人的健身设施分开。”一位家长提出建议。
  下午四点半,小晁和他的朋友们把设施玩出了各种花样,在一米左右高的成人压腿器上“倒挂金钟”、双手撑跨,在滑滑梯上玩起攀岩。“我哥哥13岁的时候爬到过那朵花上。”一位小女孩指着滑滑梯的最高处、离地面约有两米的花朵装置,骄傲地对记者说道。
  家长们放心吗?小杨奶奶说:“不会有问题的,也没听说有小孩出事。”在记者的观察中,坐在蹬力器上玩手机的家长不在少数。另外,物业坦言,这一块场地并未安装摄像头,晚间照明亦不足。
  一地多用的情况,不仅限于儿童设施和成人设施的混放。小侯最近开始学骑自行车,奶奶扶着他在小区里打转,与不断出入的居民打照面。或许孩子们更需要的,是一个专属于他们的场地或者游戏时段。
  好玩的街角,空间仍待挖掘
  街区成为孩子们外出玩耍的第二选择。只需5分钟,三年级小朋友奇奇就从小区门口走到了街角的“口袋公园”,开心地爬上位于公园中部的大型滑梯。
  “半年前还没有地方玩呢,现在小孩终于有归属了。”奇奇的家长范奶奶说。一年前,曲阳巴林辉河路路口的三角地带还是杂草丛生的围墙,仅仅过了大半年时间,这里就改造成功,“变身”为色彩缤纷、动线合理的儿童乐园。
  作为15分钟生活圈的外延,街区儿童运动设施建设至关重要。街道辖区儿童集中率较高,对户外设施的需求也逐年攀升。2023年,曲阳路街道将“拆除围墙、增加儿童户外友好设施”纳入年度规划。
  巴乐园整体呈现活泼的红色,园内设有滑梯、绳梯。每逢课余饭后,这里总是聚满了各个年龄层的孩子,大家熙熙攘攘,格外快活。
  “这边孩子多,我们都是从另外一条街过来的。”家长刘女士说。她的孩子今年7岁,所在街道没有类似巴乐园的设施,每次都骑车过来。来了两三次后,孩子就有了固定的小伙伴,比以前更愿意跟外界沟通玩耍。
  家住附近的李女士也有同感,“确实很适合带娃”。她的儿子今年4岁,没有巴乐园时,他们只能前往一公里外的商场“遛娃”,而现在,无论从居住社区还是幼儿园出发,到巴乐园都只需要5分钟,真正实现了15分钟触手可及。
  在虹口区曲阳路街道,孩子们跑起来了。但如何提升跑起来的质量?
  一位3岁孩子的家长向记者表示,尽管巴乐园填补了街区户外设施的空白,但空间利用率不高。记者探访了同为500平方米的大宁街道街角公园。同样的空间大小,大宁路街角公园设有秋千、攀爬网、转盘、跷跷板等多种类设施,同一时间段内能够容纳十几名儿童游玩。
  而巴乐园的设施目前仅有中部大型滑梯一类,四角和沿街地带被绿化带占据。在玩耍时,孩子们必须排队。对比来看,巴乐园空间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反倒过于集中在滑梯区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潘海啸认为,街角花园是儿童友好城市的自然起点和象征物,“要给孩子们足够跑起来的空间”,关键是“空间”,不必拘泥于有没有游乐设施。仅仅一个小沙坑,孩子就能玩出无限花样,还有利于人群分散,降低安全隐患。
  此外,也有家长对街角设施的管理提出疑问。以巴乐园的标志牌为例,牌下的土地没有填补完整,缺失的两块瓷砖下是裸露的土地;为了绿化拉起的绿色铁丝网质量不好,已经倒塌在地上,铁网尖锐的棱角翻上来。
  城市公园,供不应求的游憩设施
  与小区和街区相比,城市公园的设施种类更多、规模更大。“孩子在这里玩得更尽兴,所以周末我们就带他来公园玩。”乐乐妈带着6岁的乐乐,正在往公园内走。
  乐乐一家驱车15分钟,就到了普陀区李子园公园。这座新开放不久的公园占地面积约4.7公顷,园区内的蝶趣园以“蝴蝶”为主题元素,色彩明亮鲜艳,并为儿童设置攀爬、滑梯、秋千等多种设施,乐乐去过一次以后就念念不忘。
  正值周末,天气晴朗,公园内热闹非凡。枣红色的健身道上,有白色颜料绘就的各式蝴蝶形状,低龄儿童牵着爸妈的手亦步亦趋,来跑步、骑车的孩子络绎不绝。攀爬网、多人秋千、跷跷板等游乐设施前挤满了排队的儿童,欢笑声此起彼伏。
  人流熙攘,摩擦难免增多。秋千前,两位家长就因此发生口角,其中一位指责另一位的孩子占用设施时间过长,“实在太没有素质”。刘女士带着刚上幼儿园的儿子排队等滑梯,他们旁观了这场风波。她坦言,公园内的游乐设施很受欢迎,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使用游乐设施时难免拥挤和推搡。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她只能紧守在孩子身旁,寸步不离。
  “春光公园的人少说也有这里的两倍多。”刘女士感叹。过去一年内,普陀区相继开放了春光公园、半马苏河公园、桃溪公园等城市公园,亦有若干公园正在招标建设中,但孩子们的需求似乎仍未得到充分满足。
  蝶趣园在儿童分龄服务的细节上表现出色。记者走访观察到,园区内设置了“第三卫生间”,满足异性家长带幼儿的需求。公园内除了蝶趣园的游乐设施与道具之外,还有依水而建的健身步道、骑行步道,孩子既可以骑平衡车、脚踏车,也可以选择和同伴捉迷藏、赛跑。
  负责安保与秩序维护的夏师傅介绍,公园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提供多重安全保障。整个公园内,有100多个摄像头,及时监控园区内状况。而在有一定危险性的设施入口,园区设置了安全警示牌,例如,高空攀爬网上就张贴着“3—6岁儿童禁止攀爬”的标语。此外,有三位保安负责轮流巡逻,“荡秋千的高度不能超过1.2米,大人不能使用为儿童设计的攀爬网,小孩子不可以在过河的石桩过久停留,我们如果看到这些危险行为就会吹哨制止”。夏师傅说。
  不过,公园依然有提升空间。社交媒体中有家长指出,李子园公园中没有适合3岁以下儿童的活动区域。对于五六年级及以上的儿童来说,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吸引力,6岁的楚妍是公园常客,但她的哥哥姐姐们却因为新鲜感不再,一个接一个退出游玩的队伍。一位二胎妈妈说:“少了沙坑、小球场等多元化场所。”这些游憩设施难以同时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两个孩子一起玩耍的需求。
  此外,家长们不约而同地点出同一个问题:卫生间没有适配儿童体型的小马桶与小洗手台。实际上,这也是大部分公园的通病。
  滨江攀岩,须专业管理
  上海的滨江场地开阔、设施新颖,成了不少家长的“遛娃圣地”和孩子们的冒险之所。
  周末下午的徐汇滨江西岸,70米长、4米高的彩色攀岩墙热闹非凡。它的地上有厚厚的软垫保护,并且完全免费开放,因此深受孩子们喜爱。
  “你再试试,抓着上面那个点爬。”一位家长正在鼓励孩子往上爬,在小男孩试图向上攀登时,妈妈站在后方试图保护孩子,但孩子脚滑之后仍然跌落在软垫上。
  记者观察后发现,像这样鼓励、帮助孩子攀爬的家长不是个例。李阿姨道出了家长们的普遍看法:“地上有垫子,不会摔伤。”比起磕磕碰碰,她更担心孩子每天玩手机,身体素质下降。
  攀岩墙下的软垫约40厘米厚。据公开报道,这块软垫符合专业化国际标准,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攀岩者安全。但设施初步到位了,并不能完全阻断安全隐患。
  危险来自不专业。攀岩爱好者郑先生向记者介绍,孩童攀登行为具有一定危险性。专业攀岩对下落姿势有明确规定,不然容易受伤。而在实际操作中,没有经过训练的儿童不懂,不会按照规定姿势下落,可能出现运动损伤。
  此外,儿童喜欢“扎堆”也导致另一种隐患。郑先生表示,专业爱好者攀登时,同伴一定会在下方看护,谨防有人坠落造成下方人员受伤。但就记者在攀岩墙附近停留的两小时内观察,每当有“孩子王”攀上较高的位置,其他儿童就会奔跑至下方喝彩。
  攀岩墙的维护也有待加强。记者实际攀登后发现,位置较低的岩点磨损较严重,防滑花纹几乎无法起作用,这也是不少儿童攀登至一米就跌落的原因。攀岩讲究“三点平衡”,但不少位置实际只有两点,攀登时很难保证受力均匀,对非专业的儿童攀登者不友好。
  有趣的是,即便不攀爬,软垫本身也成为儿童乐园。孩子们在软垫上奔跑跳跃,不亦乐乎。“儿童游乐设施其实没有成年人想象中复杂。一些简单的场所、空间,就能让孩子玩得不亦乐乎。”潘海啸说。
  沿着滨江骑行,记者来到了另一处难度更高的运动场域——波浪道。
  傍晚时分,波浪道在灯下泛着白光,场内有骑行爱好者正在绕圈,骑上一个高坡,立刻进入下行急转弯。平行视角来看,车子瞬间消失在“坑”内,速度和坡度都让围观者有些心惊胆战。
  比起开放的攀岩墙,波浪道虽然也免费开放,但好在有人管理。它设置了“入口”“出口”标识,有一名穿反光马甲的工作人员在维持秩序,检查玩耍的人是否自备专业头盔,确认后才可以入场。
  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此处波浪道对人流和装备控制严格,最多容纳12人,人多的时候需要排队,山地车、滑板、轮滑等可以入场。不存在严格的年龄限制,某些“看起来”比较小的儿童,入场时需要家长陪同,不过如何判定是否需要家长看护,在标准上有点模糊。
  在社交媒体上,波浪道出现在不少“上海户外运动”相关推荐中,其中不乏有家长表示出现过孩子摔倒、撞伤等事故。刚骑完两圈的爱好者徐先生就向记者表示,这里危险系数较高,他自己带儿子一起骑行时,儿子就曾被撞倒过。现在,在场内有儿童骑行时,徐先生会选择避让。
  徐先生在急转弯后摔倒在坡道下,听到声音的家长也只是站起来,对着场地另一侧大喊:“慢点!小心点!”
  危险就在眼前,但少有人意识到。记者目测,场地最远处距离入口至少有20米,一旦孩子摔倒,家长几乎不可能及时赶到现场。
  “儿童友好”的可持续性,离不开安全监管。否则趣味丛生,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危机四伏。
  户外活动设施除了关注儿童身体动作上的发展,还有更加丰富的一面。有人认为,儿童的硬件设施建设可更进一步着眼于同龄交往、亲子交往,促进儿童的团结协作与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在社会性成长的层面达到儿童友好。
  儿童友好的户外空间,未必只有“打造高级游玩设施”才叫“儿童友好”。
  专家对话
  一个小沙坑、小软垫,也是儿童友好
  记者:近几年,城市越来越多关注到儿童友好空间的不足,上海对标全球城市,一直在着力打造户外儿童设施,但设施越多,安全风险也越高。如何两者兼顾呢?
  潘海啸(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我认为大家现在有一些误区。儿童友好空间,首先要保证儿童安全,这是底线。
  建筑设施的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只是第一步。此外栏杆是否防撞,会不会卡脑袋?场地附近卫生间的设计有没有为儿童考虑?这些安全细节到位的户外空间,才是真正的“儿童友好”。
  再说户外空间里的游戏内容。公共服务提供的游戏设施应该是保基本,比如说一个小沙坑,一块儿童专属的小草坪和场地,一块软垫,小朋友们就能玩出无限花样,风险系数还低。
  反过来说,没有中大型游憩设施就不是儿童友好了吗?非要在滑滑梯附近,儿童才能找到小伙伴一起玩耍吗?有没有一块场地空间,“儿童友好”的细节做到位,有安全感,从而吸引家长带娃来玩?
  记者:给儿童提供好玩的游憩设施成本高,投入大。公共机构愿意投入是件好事,如何进行安全监管,您有没有一些建议?
  潘海啸: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常见的儿童设施,比如普通儿童滑梯、普通秋千等,大家已经比较熟悉玩法,有家长看护的情况下问题不大。
  但一些专业设施,如攀岩墙、波浪道,成年人都缺乏相关运动知识,何况儿童。我认为专业设施应该交给专业机构运营,由专业人士在场指导和管理。这类游憩设施不宜直接作为公共服务内容来提供。如果有关部门有意提供,可以采取委托的方式,比如场地免租金,但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运营,由专业人士现场指导和监管。
  公共空间,应该在保证基本的服务和安全细节上下功夫。活动场地的覆盖要均衡,在步行范围内。真正儿童友好的户外空间,不仅仅在于有几个滑梯,更在于那些不起眼的细节。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让孩子跑起来,在不起眼的细节里,孩子王最新消息,孩子王最新信息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