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对话|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朱元冰:打造“双河走廊” 南沙可作为“龙头”带动珠江口西岸发展,广州港最新消息,广州港最新信息

《 广州港 601228 》

财务数据 | 十大股东 | 历史市盈率 | 龙虎榜

热点题材 | 分红股息 | 历史市净率 | 资金流

南财对话|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朱元冰:打造“双河走廊” 南沙可作为“龙头”带动珠江口西岸发展
2024-04-27 18:31:00
4月25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圆桌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广州南沙举行。作为圆桌会议嘉宾之一,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朱元冰博士提出了他对大湾区在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挑战以及内部如何协同发展的看法。
  针对珠江东西两岸发展不平衡问题,朱元冰提出了一个构想,即依托“河套-前海-南沙-天河”的科创和金融资源,形成“双河走廊”,这将有助于带动大湾区的产业发展和优化区域分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至今已有五年。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拾级而上,经济总量新增3.2万亿元——接近深圳去年全年的GDP,相当于又再造了一个深圳。
  “不过也要看到,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大湾区仍需要注重协同发展,各地优势产业根基仍需夯实,经济发展新动能还需持续培育。”在圆桌会议结束后,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与朱元冰展开了对话,以下是访谈内容。
  湾区内部如何协同
  南方财经: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存在。就你观察,大湾区现阶段有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效?
  朱元冰:广东非常关注西岸的发展,成立相关部门专门推动西岸的产业布局。另外,在整体区域发展架构中,提出了“黄金内湾”概念,串联东西两岸,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
  在“黄金内湾”之内,有已建成的南沙大桥、港珠澳大桥、即将开通的深中通道以及还在谋划中的深珠通道,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增强了黄金内湾各城市的联络,相应的人员、产业方可有效地进行对接和外溢。
  目前,西岸的几个城市在积极谋划发展,尤其是中山、江门、珠海,除了与广州积极交流,同时还在和深圳、香港做积极的对接。
  当然,目前整个珠江口西岸确实缺乏一定能级或影响力的龙头。从体量上来看,佛山是西岸最大的经济体,可能成为领头城市,但佛山需要先解决自己内部发展过于分散的问题。并且,佛山缺乏国家级发展战略的政策优势,但广州南沙和珠海有。
  如果能把这两个地区打通,再加上它们和香港、深圳的对接,通过“双河走廊”,利用好土地空间、科技、资本等产业要素,相信珠江口西岸的发展潜力能够得到激发。
  南方财经:南沙如果要成为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区域,你认为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朱元冰:南沙位于珠江口西岸,能够进一步把相应的资源辐射到中山、江门等地。长远来看,南沙肯定是有前途的。但南沙目前还要破解三个问题:空间、人口和产业。
  全域803平方公里的面积既是南沙的优势,也可能是弱势。虽然面积很大,产业载体很多,但南沙目前对于产业布局的具体构想还不太清晰。
  其次是人口数量的问题。虽然南沙去年常住人口数量增长3.85万人,但总量仍没有破百万,南沙要锚定重大国家平台发展,人口数量还有待大幅提升。
  与空间和人口紧密相关的是产业发展问题。目前,南沙的产业基础亟待进一步夯实,还需要加把劲,引入或培育更具有竞争力、有带动性的产业或企业。
  南方财经:你在圆桌上提到了“双河走廊”,能否深入介绍这一设想?
  朱元冰:目前大湾区内部的协同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难题。
  我的构想是,参考国家与国家之间在推动的合作模式,在大湾区内建构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协同机制。特别是横琴、前海、南沙、河套这几个平台,本身就已经有相应的政策优势,可以利用这一优势。
  “双河走廊”具体涉及“河套-前海-南沙-天河”四个地方。其中,河套是目前香港和深圳重点打造的一个区域,承载着科创、金融与跨境数据流通等功能,河套对接前海,又能叠加深圳和香港的产业与专业服务。
  从前海跨过珠江口就到了南沙,南沙正在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发展科创产业,着重建设南沙科学城,也布局了相应的科创要素。
  从南沙往北边走,就到了大湾区相对比较成熟的城市空间——天河。除了已有的珠江新城,天河近年来也在着力推动广州国际金融城的建设,汇聚了众多的商贸和产业资源,具有相当的外溢效应。
  在这一构想下,“双河走廊”走廊可以确立大湾区的中轴,在南北贯通了广州、深圳、香港的优势产业,又能把珠江口东西岸的优质资源进行衔接和转化,从而有力地支持了“黄金内湾”的建设。
  面向全球的“湾有引力”
  南方财经:投资大湾区,企业更看重什么?
  朱元冰:经过40年的发展和沉淀,大湾区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产业链和相应的完善配套设施。
  我注意到最近身边去东南亚投资的中国企业不少,但经过一定时间后,有些却“打道回府”,或暂时搁置,重要的原因之一应该是产业基础与产业链的问题,尤其是水、电和供应链。而这些问题在大湾区早已基本解决,人们都已习以为常,不认为那是“问题”。
  比如,在狮山,你能找到任何和铝相关的零部件,这在其他地方都是无可比拟的。加之,大湾区本身形成了一定的制度级差与差异化定位,比如广州是中心型世界城市,香港是对外的贸易和金融中心,深圳是科创中心,东莞是成果转化中心,各个城市错位发展,汇聚为大湾区内联动协同的巨大优势。
  大湾区的前景不单单只是基于政策,而是产业的雄厚基础与巨大活力,所以通过政策引导,大湾区就可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发挥引擎作用。就在去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6%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9的经济总量。纵观全球经济史,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南方财经:就南沙而言,可以从何处着手释放现有的优势?
  朱元冰:南沙拥有广州最大的海港与最优质的港口设施,非常有必要利用好作为广州港重要基地的独特优势,通过发展临港经济,在短时期内做好临港产业或重大项目的布局,迅速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我认为需要跳出南沙看南沙,不能把南沙定位于广州的南沙——至少应是大湾区的南沙、广东省的南沙,南沙应该在整个大湾区发展中更有所担当,尤其是考虑如何在珠江口西岸经济带上发挥引领作用,甚至联通海南,在“粤琼相向发展”中有所思、有所为。
  南方财经:今天圆桌讨论的讨论主题是“引进来”和“走出去”,你认为大湾区的企业“走出去”,可以怎么规避风险和修炼内功?
  朱元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不仅积累了相当多的产业资源,企业本身还通过早些年的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分工,已经介入全球市场,清楚自身在全球的位势——事实上,我们很多产业在不断提升的。
  另一方面,我们国家早就提出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难发现,中国有很多产业正在和全球市场做充分的对接,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这些年的积累与探索,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通过“走出去”,我们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心态向世界分享中国的优质产品,形成中国产品的品牌感与影响力。当然,目前企业出海也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注重政治、金融等相应风险的防范,这一方面,我想不少出海企业已经有了非常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提炼与借鉴。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南财对话|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朱元冰:打造“双河走廊” 南沙可作为“龙头”带动珠江口西岸发展,广州港最新消息,广州港最新信息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