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量增质优 绿色金融产品趋向多元化

最新信息

绿色信贷量增质优 绿色金融产品趋向多元化
2022-11-03 08:01:00
近日,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三季度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比上年末高8.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0.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4.88万亿元。
  “绿色贷款高速增长的背后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国家政策利好,二是金融机构加快业务转型。”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合伙人、ESG管理办公室主任李菁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评价。
  李菁进一步表示,在“双碳”战略指引下,人民银行于2021年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个重点减碳领域的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贷款投放,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绿色信贷保持高速增长
  更好支持绿色转型发展
  绿色信贷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对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有力支持。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绿色信贷保持高速增长,可有效满足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融资需求。“经过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金融机构服务绿色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绿色信贷发展在助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优化金融机构资产结构、提升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周茂华说。
  《报告》显示,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8.32和5.56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4%。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认为,绿色金融投向具有直接或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占比达到三分之二,实现了“聚焦”目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正式启动,意味着碳金融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金融市场,业务规模和各项指标数据均位居全球前列,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持成效显著。”王文表示。
  此外,《报告》还披露了绿色贷款投向的行业。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9.37、5.33和2.9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40.9%和63.2%。分行业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5.33万亿元,同比增长30.8%,前三季度增加8575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4.4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前三季度增加3577亿元。
  “‘十四五’期间,传统的数字化改造、绿色改造以及绿色消费业等绿色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巨大。此外,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也是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应该加强相关领域的科创投融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表示。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断
  多元化多层次是大势所趋
  近几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绿色贷款、债券、保险、基金和信托、碳金融等产品体系基本形成。特别是一些创新性的绿色信贷产品,有力支持了绿色转型。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随着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与“碳”挂钩的创新信贷产品快速涌现,这些信贷产品主要将贷款利率与企业或项目的碳减排表现情况相挂钩,本质上也属于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例如,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相继落地了碳中和挂钩贷款,贷款利率与融资项目的碳中和相关目标完成情况挂钩;兴业银行在广州、福建等地实现了碳减排挂钩贷款的落地,并在安徽省落地了首笔‘碳减排双挂钩’贷款,通过将贷款利率与发电端、用电端的碳减排情况相挂钩,并嵌入浮动利率激励机制,推动融资成本随碳减排量的上升而下降,实现‘双挂钩、双减排’。”
  此外,鲁政委表示,“碳普惠”也是目前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明显提速,但过去各家银行的碳金融服务主要集中在为碳市场参与企业提供碳配额抵质押贷款等方面,很少涉及面对个人及小微企业的碳普惠金融服务。近期,各地方碳市场积极探索碳普惠制度,多家银行碳金融服务向碳普惠延伸的势头也明显加快。
  不过,尽管我国绿色贷款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规模世界第二,但在朱民看来,两者占总体贷款、债券的比重分别仅为9%、1.2%,相对比例还有待提高。对此,周茂华也表示,未来仍需要加快培育多层次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丰富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更好服务绿色经济发展,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壮大。
  对于绿色金融产品下一步创新方向,李菁建议,随着客户对绿色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金融机构应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如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探索碳期货等新兴碳金融业务;探索“绿色+普惠”产品创新,实现二者的共同促进,帮助解决小微企业绿色转型中融资贵和融资难问题。
  王文提出,将生态价值考核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价值实现保障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等融入到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中去,探索和建立生态权益的国际化市场交易体系。“绿色金融从公共属性到盈利属性的过渡,也是传统金融价值体系和信用体系得到升级的重要过程。”他表示,可将信用主体的环境属性与其资信水平逐渐挂钩,提高生产活动与最终产品的环境兼容性和生态友好性,以提高绿色融资的授信能力;此外,可将能源活动的“脱碳化”与绿色金融发展方向相融合,实现能源运用与工业生产的升级与转型,最终综合实现绿色金融对绿色低碳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绿色信贷量增质优 绿色金融产品趋向多元化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