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金秋之约是中国面向世界开放的诚意

最新信息

这场金秋之约是中国面向世界开放的诚意
2022-11-14 16:48:00
这场金秋之约展现的是中国面向世界开放的满满诚意。
  经过5年发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早已是各国参展商的“超级秀场”,见证了无数“展品变商品”“商品变爆品”。不少大型企业把进博会视为集中展示前沿技术与解决方案、首发首展旗舰创新产品、扩大中国投资、拓展合作伙伴关系的一站式平台。
  今年,全球优质企业积极踊跃参加第五届进博会企业展,六大展区可谓精品荟萃、亮点纷呈,共有284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参加企业展,数量超过上届,回头率近90%。
  组展机构方面,挪威、瑞士、巴西、印尼等国多家组展机构首次加入进博大家庭,德国、丹麦、新西兰等国组织众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展。
  发明了第一块集成电路的德州仪器:中国市场规模和发展机遇非常大
  成立于1930年的德州仪器(TI)是一家全球性的半导体公司,致力于设计、制造、测试、销售模拟和嵌入式处理芯片,令德州仪器最为骄傲的是:他们的工程师JackKilby于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
  今年是德州仪器第二次参展进博会,在300平方米展位上,他们展示了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汽车电气化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方面的最新创新成果。
  德州仪器公司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姜寒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博会让德州仪器充分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中国市场以及多元化的产业发展。
  自1986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德州仪器植根中国,持续投资,目前在中国建立了完整的本土支持体系。
  “成都制造基地是一个端到端的一体化制造基地,集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凸点加工和晶圆测试于一体;位于北上深三地的研发工程师团队,帮助客户解决棘手的设计挑战,满足中国及全球市场需求;位于上海和深圳的产品分拨中心,实现了自动化高效运作;销售和技术支持分公司遍布中国近20个城市,实现快速响应。我们今年对上海产品分拨中心进行了全新的自动化升级,并对成都制造基地进行了扩建,该基地内的封装/测试厂扩建项目将于未来数月内投产,待全面投产后将使成都制造基地封装测试产能实现翻番。”
  姜寒分析认为,半导体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多个市场和应用中所使用的半导体产品数量正在持续增长。“中国正在通过新基建加速数字化进程。而且,各行各业对于减少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将需要创新的模拟、嵌入式处理和宽带隙半导体技术来实现电网现代化。”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市场规模和发展机遇非常大。其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提供了让半导体产生影响的机会。”姜寒对记者说。
  记者注意到,许多观众都驻足在展台上询问一辆上汽集团出品的纯电动新能源汽车智己L7。
  “这辆车由TI的技术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技支持,该车有许多高科技的亮点功能都使用到了我们的芯片产品:比如车外部的日间行车灯不仅可以进行常规的照明和提示,还可以和行人进行有效的交互,当有行人位于车的前方时,该车可以利用前方的LED点阵显示动画特效,提示请行人快速通过人行道。与此同时,具备动态图像投射功能的TIDLP?前照灯,也可以在路面上为行人投射出清晰的人行横道线等信息。”德州仪器中国区DLP?及模拟产品市场拓展及现场应用技术经理周敏捷在展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道。
  周敏捷说:“该DLP投影前照灯还可以在远处的道路上投射出本车的车道信息和转向信息,其作用可以有效地让其他车辆知道本车的行驶路线和意图,起到安全提示的作用。”
  丹麦第五次参加进博会
  走进中国的不只是曲奇饼干
  丹麦人喜爱曲奇源自他们古老的家庭传统。据说,在丹麦,评判一家的主妇是否能干,主要看餐桌上的曲奇种类,种类越多,证明主妇的能力越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丹麦曲奇走出丹麦国门,走向世界。今年是Danisa皇冠丹麦曲奇第五次参加进博会,作为进博会“五年老友”,他们今年将首发新品带进了“四叶草”,为舌尖上的进博会加码。
  今年9月刚刚到任的丹麦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魏鸣珂在视察丹麦食品国家馆时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专访。
  魏鸣珂先生告诉记者,今年是中丹建交72周年,“过去20年里,我们见证了中丹贸易的紧密合作”。目前,中国是丹麦全球第五大贸易伙伴,即便在疫情的冲击下,2020年中丹双边贸易额仍达到了135亿美元的高位。来自丹麦的曲奇、奶制品、巧克力、猪肉一直深受中国百姓喜爱。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百姓对健康以及环保话题的关注度提升,中丹在新能源、绿色转型、食品健康领域的合作都更加紧密。
  “这是我们丹麦第五次参加进博会,我个人是第一次参加进博会,见证了很多丹麦企业与中国政府、企业的签约仪式,有很多激动人心的时刻,希望借由这个窗口,帮助更多丹麦企业了解到中方企业。”魏鸣珂对记者说。
  魏鸣珂表示,在来到中国之前,他看到丹麦当地媒体对中国的进博会有所报道,来到这里后他很喜欢通过进博会去观察中国的消费者或者买手会对什么样的产品感兴趣。
  魏鸣珂说:“我们对进博会这个窗口很有信心,因此不断扩大参展面积,本届进博会丹麦扩展为两个‘国家馆’——丹麦食品馆和中丹绿色合作馆,总面积约为650平方米为历届之最。参展的19家丹麦食品公司和9家绿色公司,包括丹麦大型工业企业丹佛斯、航运巨头马士基等。通过高品质的食品和配料,食品技术,绿色、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向消费者展示来自能源、环境、食品、设计、消费品和生命科学等各领域的丹麦企业和产品。”
  “从其中就能看出,我们希望在这两方面帮助丹麦企业找到中国的合作伙伴,丹麦在清洁能源上和高效生产方面都可以提供很多的解决方式,帮助中国达成碳排放的目标,希望丹麦和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有更多合作。”魏鸣珂对记者说。
  进博会最大的一条鱼
  远洋捕捞代表国家在世界海洋资源中应享有的地位和权益
  11月6日,一条体长超3米、重达370公斤的“进博鱼王”亮相食品及农产品展区,它是进博会中出现过的最大的一条鱼,也是上海有史以来进口的最大一条冰鲜蓝鳍金枪鱼。
  历届进博会上,上海水产集团借助“金枪鱼系列主题品鉴秀”“船型冰鲜台”“海鲜美食一桌菜”等沉浸式美食体验,给观众奉上了既精彩又安全的“舌尖之旅”。
  可是观众们或许不知道,这条“进博大鱼”凝结的是上海水产集团几代人的辛勤奋斗。
  上海水产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徐常明长期在水产系统内工作,在水产行业一干就是41年,经历了“上海水产”的历次改革和转型发展。据他回顾,上海水产集团远洋渔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走出去”,经历了与全国远洋渔业同步发展的过程。
  1985年至1990年是上海远洋捕捞跨国经营起步的开创期,远洋渔船从无到有,海外基地逐步建立,开辟大洋、过洋两大远洋渔业方式。在公海捕捞的同时,利用他国渔业资源,通过与所在国家的合作,建立渔轮码头和加工基地,从事沿海大陆架海域捕捞的远洋渔业。
  据徐常明回顾,当年,上海水产局派去西非毛里塔尼亚和摩洛哥捕捞基地的渔船都是原在东黄海作业的200多吨位的拖网渔轮,设施非常原始,只有报话机通讯联络,船上所有人不会讲外语。硬是从上海复兴岛码头出发,航程一万海里,历时两个月。
  “很难想象这是怎么样的创业历程!毛里塔尼亚又地处西撒哈拉大沙漠,寸草不生。毛里塔尼亚基地代表处的同志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是这样形容的:‘常年高温炎热,干旱少雨,四处荒芜,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物资匮乏,难见菜蔬,沙尘肆虐,烈日炙烤,满脸黑乌,远离祖国,远离亲人,思念之苦。’”徐常明说。
  1992年,上海市水产局撤局改制为上海水产集团,此时已偏重于以远洋渔业产业为主力业态的转型升级。2001年起,先后引进了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和金枪鱼围网渔船,在这期间,还投资建造和引进购置了大型专业鱿钓船,在捕捞区域上扩展到阿根廷专属经济区内,大大超过了公海捕捞量。
  这正是水产集团的第二次创业。与此同时,境外远洋渔业基地和办事处不断拓展,产业发展融入了入渔国经济,资源份额得到逐步增大,产业层次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形成了外向型经济格局。
  不过,10年前,在海外远洋自捕的海产品基本是就地销售,很少回国,所以国内老百姓能吃到的水产品,尤其是高端海产品(如:金枪鱼、牡丹虾、摩洛哥墨鱼等)有限。
  2012年,上海市政府明确要求水产集团远洋渔业自捕海产品回国。自“十二五”起,水产集团便以“产业外扩,产品回国”为发展战略,老百姓餐桌的高端海产品也越来越丰富。
  上海水产集团在过去30多年“走出去”发展中,先后在西非、美洲、欧洲、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远洋渔业基地和办事处。在太平洋大西洋等公海和资源国授权的专属经济区,包括南极海域作业,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在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紧密合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今年是上海水产集团第五次参加进博会,既是供应商又是采购商。本届进博会上,金枪鱼结伴它的深海好朋友——水产集团下属阿根廷阿特玛公司的鱿鱼、红虾、鳕鱼、鲳鱼等杂鱼,加拿大FCS公司的牡丹虾,西班牙阿尔博公司的金枪鱼罐头,以及西非基地的章鱼、墨鱼、鱿鱼等一起亮相。
  “现如今,远洋捕捞产业之所以成为水产集团的主业,不光是因为它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可以给人们提供高质量的鱼蛋白,更重要的是远洋捕捞产业代表国家在世界海洋资源中应享有的地位和权益。”徐常明动情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这场金秋之约是中国面向世界开放的诚意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