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健康可以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中间目标和政策评估工具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2)》概要

最新信息

金融健康可以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中间目标和政策评估工具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2)》概要
2022-11-22 11:43:00
11月9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在“抗风险·强韧性·高质量——2022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的预热发布会上正式发布了主题为“守护金融健康”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正文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微弱经济体的金融健康,第二部分指出了守护金融健康的机制、环境与发展原则。正文部分总共八个章节,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各有四个章节。其中,第一部分包括家庭金融画像家庭的风险与保险度量家庭金融健康以及小微经营主体的金融健康;第二部分包括能力建设的定位与机制金融健康与供应商赋能基于金融健康结果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以及守护金融健康的发展原则
  本文选取了《报告》概要中的主要内容:
  普惠金融发展应该有与金融活动密切相关的、可度量的中间目标。金融健康应该是普惠金融发展、金融能力建设及金融消费者保护所期待达到的直接结果,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间目标和政策评估工具。在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显著冲击的背景下,提升微弱经济体金融健康的需求变得更加突出,金融健康正在成为一项全球议题。
  1、微弱经济体的金融健康
  近年来,我国家庭突显出小型化和老龄化的特征,与世界各国总体趋势类似,但变化幅度更为剧烈。家庭的小型化意味着来自家庭成员的相互支持很可能明显减少,通过家庭形成的经济资源上的互助关系和风险缓冲屏障将会不断削弱。老龄化的加剧还可能与小型化产生共振作用,对社会抚养关系形成严峻挑战。我国家庭的演变特征意味着更多的个人和小家庭需要依靠自身承担起管理家庭金融事务、合理运用金融工具以实现发展目标的责任。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陆续调查了20余万以中低收入微弱经济体为主体的固定工资群体、灵活就业者和个体工商户,选取其中的67316个固定工资收入样本和72895个灵活就业者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家庭金融迫切需要更充足的准备:第一,收支失衡的现象较为突出;第二,财务规划远非日常行为;第三,低收入、灵活就业群体的债务管理面临更大挑战;第四,中低收入群体往往处在不成比例的风险敞口当中,并且收入波动性更高的灵活就业者明显更难配置齐全的风险保障;第五,低学历、低收入、中青年财务压力最大;第六,存款或借钱应急3个月对于半数灵活就业者皆为难事。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家庭抵御风险的韧性都值得特别关注。根据产生风险的不同行为,报告将风险分为医疗健康、失去生命、收入减少、家庭关系、法律纠纷、金融损失和其他意外共7大类,总结出样本家庭所面临的如下风险特征:一是医疗健康类风险整体概率最高,住院的风险期望最大;二是失去主要收入来源的次均风险损失最大;三是高频低损风险是风险期望占比最高的风险类别;四是家庭风险的分布同时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当前保险领域存在三大鸿沟:横向鸿沟、纵向鸿沟和供需鸿沟。横向鸿沟主要表现为我国与发达经济体、国内地域之间,以及中低收入家庭与社会整体之间横向对比的巨大差异。中低收入家庭在保险领域存在纵向鸿沟和供需鸿沟。纵向鸿沟是指意愿支付与实际损失之间的巨大差异,对于医疗健康和失去主要收入来源两类风险最为明显。供需鸿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渠道鸿沟,即家庭风险对冲手段与其真实的供给能力不匹配;二是信息鸿沟,即保险供给端与家庭需求端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和认知鸿沟;三是产品鸿沟,即产品设计与家庭实际需求存在明显错位。
  金融健康描述了个人或家庭的金融福祉状况,代表家庭利用金融工具,选择适当的金融行为,做好收支、债务、应急、风险、资产等方面的管理,以期满足日常和长期的财务需求,应对财务冲击,把握发展机会。从家庭金融的结果状态入手能够对普惠金融的有效性进行量化评估,并为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DORA框架包括四个维度:日常管理(D)反映家庭能否在一个收入周期内实现收支平衡;目标与机会(O)反映家庭立足于全生命周期考量下的未来规划与行动力;韧性(R)反映家庭应对风险的抵御力与冲击之后的恢复能力;掌控力(A)反映家庭对于当前财务状况的了解程度和未来财务状况的信心程度。运用此框架的调查显示:蓝领工人的金融健康水平普遍偏低,收支平衡和债务管理状况较好,但资产少且流动性差,抗风险能力较弱,对未来具备较强的信心;相较于男性,女性的综合金融健康分值更高,在日常收支管理和财务韧性方面好于男性,而男性在投资未来和金融能力方面略微优于女性。
  金融健康对于具有生产经营功能的市场主体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特别是对包括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农业经营主体和其他小规模市场主体在内的小微经营主体。报告认为,金融健康的小微经营主体的业主应该具备三项能力:日常财务管理能力、金融规划能力、融资能力,这些能力同时涵盖了从意识、知识、态度、行为到行为转化环境等诸多层面。从激励相容的角度来说,金融部门应该担负起对其小微客户金融能力培训的职责;而政府则应设计一套指导和考察金融机构对客户进行能力培训的政策机制,并对地处偏远、目前还未和任何金融机构产生稳定业务联系的人群提供免费的、科普式的金融“义务教育”,从而弥合个体间因先天或后天禀赋差距造成的金融能力差异。
  2、守护金融健康的机制、环境与发展原则
  守护金融健康并不仅仅是每个经济主体的生存课题,更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待答之卷,本质依然是金融能力建设问题。金融健康理念下的金融能力建设在于塑造三层能力体系:第一层是流动性资产配置能力,属于基础能力,能够维持基本正常运行;第二层是风险管理能力,重点突出免疫效能;第三层是未来规划和发展能力,确保金融福祉最大化及可持续。金融能力建设复杂而艰巨,在认同建构、能力培养、实践探索和评价反馈这四阶闭环过程中,经济主体自身是第一责任主体,产生内生主动力。政策端、金融供给端和其他社会力量等均属于介入主体,提供外来推动力。金融能力建设陷入发展困境的首因在于内生主动力不足,其次在于外部介入主体角色功能待完善和强化。需建构各级政府、金融服务提供商、广大社会组织、微弱经济体自身等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使得各个主体在责任明确后有效发挥角色功能,形成共同参与、良性互动、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建设格局。在这样的机制中,政府和监管部门做好制度性供给,发挥引导功能;金融服务供应商做好资源性配置,发挥市场功能;社会组织做好专业性服务,发挥辅助功能;微弱经济体自身做好内源性发展,发挥主观能动性。
  经济主体的金融健康并不仅仅是一个金融问题,它发生在生产生活中,也发生在经济主体与金融服务供应商、雇主和政府部门的交互过程中。在国际上,融入客户金融健康结果的商业模式已经从理念倡导进入到应用和推广阶段,具备愿景融入、能力融入、产品融入和结果融入的特征,充分搭建起有助于实现客户金融健康结果的工作机制。金融服务供应商需要关注这种商业模式的理由在于:首先,从社会责任投资的视角来观察,我们可以将金融服务供应商提升客户金融健康的行动视为其社会(S)价值的实现;其次,对于供应商而言,帮助客户维护和提升金融健康有潜力产生直接的商业价值;再次,关注融入客户金融健康结果的商业模式还因为在业务和技术方面,金融服务的供应商才是真正的专业选手;最后,金融健康不仅仅取决于客户与金融服务供应商之间的传统金融业务的互动,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福利体系,包括来自政府和雇主的保障、保险和金融支持。当越来越多的金融商业模式融入了客户的金融健康结果,并且有效连接起雇主和政府福利体系,金融生态体系将有望成为社会经济安全的“加强网”。
  基于结果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范式是指,基于结果来衡量受金融监管的实体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绩效,而不是基于行为的履行情况。在国际上,基于结果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范式有时也被称为基于绩效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范式。金融健康是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应追求的“结果”,对于经济资源单薄、具有脆弱性特征的家庭和小微企业尤其如此。国内外金融消费者保护实践都已经开始关注金融健康。从国际经验来看,基于结果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关键优势在于以终为始,从金融健康等理想结果倒推所需的监管和行业实践,并且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主体的比较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不容小觑的挑战。相应地,监管范式的选择和转变可以是逐步的,也可以是部分的,各细分行业也可以采取不同的行动节奏。当普惠金融发展进入追求金融健康、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金融监管框架中加入金融健康目标结果可谓正当其时。负责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监管部门需要特别关注重点任务的定位和监管资源的高效分配,引导促进客户金融健康的行业创新实践。
  报告最后提出守护金融健康的发展原则,以期为相关政策、监管和行业发展提供参考:一是要建立度量指标和监测体系并持续开展研究;二是要将金融健康纳入普惠金融政策框架;三是推动客户金融健康结果融入到金融商业模式中;四是将金融健康纳入到社会经济安全网的建设中通盘考虑;五是持续参与国际对话。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金融健康可以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中间目标和政策评估工具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2)》概要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