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俊寿:化解金融风险需要构建矩阵式、立体化的风险处置框架体系

最新信息

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俊寿:化解金融风险需要构建矩阵式、立体化的风险处置框架体系
2023-03-09 21:16:00
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时,金融是当之无愧的高频词和聚焦领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金融”19次,主要看点有四: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二是为稳就业提供全方位保障;三是密切关注金融风险防范;四是支持各类型企业发展。
  今年两会,上海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俊寿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带去了两份提案,分别围绕金融风险处置协调机制、优化国际金融中心营商环境等话题建言献策。在会议间隙,王俊寿接受了南财两会报道组记者的专访,话题触及金融风险化解、“保交楼”、理财破净、优化上海营商环境、资管科技、清廉金融文化等方面。
  他提出,但在处置金融风险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化解金融风险“没有一个部门能包打天下”,需要多方协同、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构建起矩阵式立体化的风险处置框架体系,至少包括司法、财政、税收、国资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等全力支持和配合。同时,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提高处置效率,降低处置成本,控制风险外溢,“既要逮到老鼠、又要护好玉盘”,最终实现政治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
  处置金融风险“既要逮到老鼠、又要护好玉盘”
  南财记者:能否分享一下,您首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参加本次两会的履职思路和感受?
  王俊寿:作为新一届政协委员,我既感觉到非常荣幸,也觉得很是忐忑,使命光荣、重任在肩。人民政协是我国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实现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政协委员要围绕国之大者和民之关切,“脑袋接天线,双脚接地气”,竖起耳、睁大眼、张开嘴、迈开腿、走基层,力争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工作,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联系群众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
  具体在履职中,比如在提案工作方面,我努力做到“三个三”:一是坚持“三性”,严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二是围绕“三点”,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社会治理的难点;三是突出“三有”,有情况、有分析、有具体建议。做到认认真真履职、踏踏实实尽责,真正实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质量、讲求实效的目标。同时,我也借此机会,加强与各界新老委员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协商,共同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政协委员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南财记者:今年两会期间您围绕金融风险处置协调机制建言献策,而2023年上海银保监局的开年工作会议中也强调了加强重点风险处置应对。请您介绍一下,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哪些成效?还面临哪些难点?为什么加强金融风险协同处置在当下如此重要?
  王俊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是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这也是我们银保监会系统的中心工作之一。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银保监会会同相关部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成果,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金融资产脱实向虚、盲目扩张势头得到扭转。五年多来,共累计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15.01万亿元,不良率降至1.71%;出台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和预期信用损失法,督促银行真实、准确反映资产质量,实现信用风险有效防控;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压缩“类信贷”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大约30万亿元,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房地产泡沫化势头的到实质性扭转,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风险快速上升势头得到管控;平稳处置一批企业债务风险事件,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落地金额约2万亿元,“安邦系”、“华信系”、海航等企业集团债务风险化解成效明显。
  上述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在处置风险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化解金融风险“没有一个部门能包打天下”,需要多方协同、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构建起矩阵式立体化的风险处置框架体系,至少包括司法、财政、税收、国资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等全力支持和配合。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提高处置效率,降低处置成本,控制风险外溢,“既要逮到老鼠、又要护好玉盘”,最终实现政治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
  以上海为例,去年我们成功清退了辖内某金融机构违法股东股权,监管部门、地方党政、司法机关历时几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最终化解了相关金融风险。这项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难题,遇到无法规依据、无先例可循的情况,各方一起反复研讨、磋商、请示、协调,其中付出的沟通处置成本是很大的。今后,我们在金融风险处置中可能还会面临这种涉及多方的问题,如果不能形成有效的协同处置机制,共同优化相关政策制度,可能会给风险处置带来较大障碍。
  因此,结合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金融稳定立法工作和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实践,这次我专门提交了关于强化多部门金融风险协同处置机制的提案,针对当前风险处置与破产制度、司法诉讼程程序、财税政策存在的协同短板,提出完善破产立法和相关配套司法制度安排,优化财政、货币约束机制,强化财政资金介入风险处置的跟踪问效,出台符合金融机构风险化解特点的税收规定,扩大允许税前扣除的不良资产范围等建议,希望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一起推动解决这些问题。
  已支持上海近3000套住宅的风险化解
  南财记者:金融和房地产的互动也是金融工作的重要方面,在支持“保交楼”方面上海银保监局近期做了哪些工作,未来将从哪些方面持续推进?
  王俊寿:住房问题一直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民生问题,自古以来都备受关注,唐朝诗人杜甫有句名言,叫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因此,让老百姓乐有所居,在安居的基础上乐业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奋斗的目标。您提到的“保交楼”金融服务,在全国层面目前关于“保交楼”的专项借款资金已基本投放至项目,同时我们也在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配套的融资支持。
  以上海地区为例,上海银保监局通过“四环相扣”稳步推进“保交楼”工作。
  一是政策端凝聚多方合力。我们与地方住建委等部门一起组建协调机制,共同研判“保交楼”难点堵点和解决实际问题。截至目前,已累计投放近3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支持近3000套住宅的风险化解。
  二是风险端精准识别拆弹。我们会同地方相关部门制定“一楼一策”方案,通过排摸资金缺口底数、协调贷款有序投放、稳定债务等方式化解辖内若干住宅项目“保交楼”风险。
  三是民生端倾听社会呼声。去年以来,受住房楼盘无法按期交付影响,部分购房人集中向我们反映银行在房地产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我们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从严查处信访举报核查中发现的银行违法违规问题,维护广大购房者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
  四是金融端深化改革探索。我们积极引导银行业逐步扭转以往“垒大户”“摊大饼”的发展模式,通过支持上海“两旧一村”改造,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长租房建设等举措,着力解决金融服务存在的瓶颈。
  我认为,进一步做好“保交楼”工作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畅通金融与房地产健康循环的堵点,逐步降低房企杠杆率、负债率和周转率,对房企实施分类分级管理,支持头部优质房企发展。另一方面,要压实房企保交楼主体责任,加快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文件全面施行,充分运用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政策,形成项目资金“额度管控、进度划拨、流向可控、政府审核”的运行机制,同时对非法挪用预售资金的不良房企责任人实施严厉惩戒。
  资产管理应秉持“合规为先,风险为本,消保为重,科技向善”理念
  南财记者:“资管新规”一直备受市场关注,新规发布以来,理财行业出现了哪些变化?去年理财产品“破净潮”引起热议,您认为这对整个资管行业有什么启示?能否结合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谈谈您的看法。
  王俊寿:“资管新规”发布以来,银保监会扎实推进理财业务改革转型,理财行业呈现三个“新”。
  一是面貌“焕然一新”。近五年来,理财业务领域精准有序拆弹,影子银行风险显著收敛,同业理财较峰值压降99.9%,空转嵌套等乱象得到根本扭转。
  二是格局“破旧立新”。理财存量业务整改基本完成,新产品严格符合资管新规要求,实现独立规范运作。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完善,31家理财公司坚持“洁净起步”,坚守“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资管业务本源,理财公司专营格局基本建立。
  三是产品“花样翻新”。目前已形成投资策略丰富、风险类型齐全的多层次理财产品体系,自资管新规发布以来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4万亿元。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认购金额超1000亿元,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近28万亿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来源。
  关于“破净潮”,确实,去年出现了两波理财产品集中赎回现象,都是因资产价格下跌导致净值回撤、破净引发的负债端赎回。这个现象表面上是理财净值回撤的投资者应激反应,深层次问题还是资管体系有待完善。对行业的启示,我想可以用16个字概括,即“合规为先,风险为本,消保为重,科技向善”。我认为,这些理念对于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也非常重要。
  一是合规为先。资管行业的创新一直层出不穷。所谓“守正创新”,创新是不竭的动力,但根和魂在于守正。守正是道,创新是术。没有道,光讲术,就会出现“伪创新”“乱创新”“羊毛出在狗身上让猪买单”等现象。创新应坚持三原则:风险可控、成本可算、商业可持续。我们提倡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要搞层层嵌套,不要编故事,不要做通道,不要“给别人做嫁衣”。尤其理财产品创新,要坚持“简单、实用、透明”的原则,坚守本源,不可因规模冲动而走上业务异化、乱加杠杆、规避监管的发展歧路。
  二是风险为本。去年理财产品出现较大赎回压力,实实在在地考验了资管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从把金融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角度来谋划和推进资管行业,是我们监管部门和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未来资管行业应进一步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系好扣子,练好内功”,练就化危为机的“金刚钻”,揽好稳健投资的“瓷器活”
  三是消保为重。财富管理有句话叫做“卖者尽责,买者自负”。资管行业应当要站在投资者、消费者的角度研发产品、制定规则。但市场上仍有部分投资者、消费者风险意识不够强,打破刚兑后仍期待“稳赚不赔”。因此资管行业还需加强适当性销售和适配性管理,做好风险提示、尽到告知义务,引导投资者、消费者树立长期、科学、理性的投资理念。总之,要一手抓前台消费者教育,一手抓后台消费者权益保护,这样才能够保障资管行业行稳致远。
  四是科技向善。现在行业都在推进数字化转型,都在强调科技支撑,但也出现了很多算法歧视、“信息茧房”等问题。没有发挥科技的正面作用,而是放大了它的负面效应,这是绝对不行的。希望财富管理行业在使用科技手段、运用科技赋能方面,一定要突出科技伦理,坚持科技向善。
  上海资管市场机构多、要素全、环境优、开放广,建设全球资管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我们骑在骆驼上,就不要躲在山羊的后面。有了“高原”的基础,上海的资管行业也应追求“高峰”,在前面提到的四个方面发力,把财富管理做好、做精、做优,为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添砖加瓦。
  国际金融中心如何“筑巢引凤”
  南财记者:在提案中,您也提到要打造中国特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上海经验”,您觉得当下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应从哪些地方重点发力?
  王俊寿:《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上海一贯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的,在优化国内营商环境任务中,也应主动承担起为国家“试制度”“创新路”的责任,更好地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充分利用国际金融中心资源优势,对标国际先进版,为打造中国特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供“上海经验”。我提出这个提案,也是为了助力上海更好地服务全国。
  我认为,只有营商环境“筑好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才能“引好凤”。上海市自2018年起,每年岁末年初都会部署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今年初,已推出优化营商环境6.0版行动方案。但我们也看到,与纽约、伦敦相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存在较大能级差,一些领域大而不强、肥而不壮,在改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营商环境方面,目前仍面临一些痛点、难点和堵点。比如,法治方面,金融领域立法的前瞻性、科学性、协同性还不够强,金融法治与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仍不匹配。税收方面,金融企业和个人税负仍然偏高,税收政策环境对海外金融机构和高端人才的磁场引力还不强。ESG理念方面,我们仍然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ESG法规、制度体系和投资机制。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引领,摒弃各种“特殊论”“例外论”,甚至“精英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在营商环境的打造方面,要从法治引领、政策支撑、ESG建设三个方面来优化和促进。
  首先是坚持法治思维引领,提升国际金融营商环境法治化保障水平,以法治力量推进政治安定、社会安宁、经济安全,为营商环境营造安全大前提,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要探索建立更多适用国际通行的金融仲裁规则,加强地方金融立法。在浦东尤其是临港新片区推动制度创新,推进长三角营商环境的联动认同。其次是强化政策支撑。依托上海临港新片区的区位优势,研究制定金融业税收优惠安排,扩大金融业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对标国际标准,探索建立新的征管和纳税服务模式。将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支付列入个税专项扣除适用范围,使中外资金融机构专业人才享受同等税改红利等。最后是加强ESG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ESG生态体系,促进金融中心绿色、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打个比方,营商环境硬件犹如土壤,土地好,庄稼才能长得好;营商环境软件犹如空气,空气优,才能百业兴。优化营商环境要从软件和硬件双向发力,双管齐下。我想,只有营商环境土壤好、空气优,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庄稼”才能长得好。总之,就是要在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和上海市营商环境6.0版的打造当中,形成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互动效果,从而为服务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用科技之长,避科技之短
  南财记者:“数字经济”“科技赋能”是当前的热词。您如何看待金融科技的发展?在推进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提升监管数智化水平方面,上海银保监局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王俊寿:《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金融科技必然不能缺席。科技推动金融业从电子化到网络化,再到数字化,直至当前智能化,比如我们常常说的金融科技领域的ABCD:要用人工智能(A)解决服务效率问题,而避免算法歧视、算法控制、算法绑架、算法共谋等;用区块链(B)解决信息欺诈问题,同时平衡好存储成本;用云计算(C)解决运营成本问题,而避免信息泄漏、数据霸权;用大数据(D)解决信用画像和信息共享问题,而避免侵犯客户隐私、虚假数据泛滥。
  科技的重要性毋庸多言,但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是砍瓜切菜的“菜刀”;用不好,就可能成为谋财害命的“刺刀”。因此,我们要怎么样扬长必短,使科技向上的这种正能量能够体现出来。金融机构怎么样在科技时代到来的今天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同时能够很好的发挥科技赋能对金融带来的这种效能的提升,以及通过科技的介入来有效的防控各类金融风险,这是我们需要我们考虑和重视的。
  近年来,银保监会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去年1月,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指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制定数字化专项规划方案,完善数字化转型体制机制,加大金融科技运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银行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和组织流程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捷性持续提升、风险监测和预警处置能力持续提升、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体系逐步建立。
  在银保监会指导下,上海银保监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两手抓,着力打造“智慧监管”的“上海模式”。一方面,我们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统筹金融科技发展和安全。引导机构找准定位、回归本源、转型发展,督促各机构特别是一些中小机构,及时补齐自身在科技化方面的短板。将数字化转型情况纳入科技监管评级,探索构建机构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督促各机构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完善灾备系统,优化应急处置预案,“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另一方面,从监管自身来说,我们持续提高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树立“数据驱动监管”的理念,正全面推进实施监管数字化转型方案。以实现“监管实时化、风险可视化、计量自动化、监测预测科学化”为目标,打通系统内多套数据信息系统,建立了大数据研究应用中心、智能PLUS工作中心和智能检查实验室“三位一体”的智能监管体系。
  大力推广“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清廉金融文化
  南财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年来,银保监会系统在全国持续开展“清廉金融文化教育进高校(校园)”活动,请问清廉金融文化建设的推进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当前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这项活动?
  王俊寿:《政府工作报告》在对五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总结中,讲到“加强廉洁政府建设”,我们在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监管铁军基础上,也在努力将清廉金融文化向行业、向全社会广泛传播,营造从内到外风清气正的金融生态。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就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出了系统部署,我们要营造金融系统良好政治生态的内生动力,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提供有力支撑,那么“不想”的意识是怎样形成的?廉洁文化和职业操守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作为治本之策,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的实际行动,是金融监管工作的应有之义。
  对此,银保监会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印发了清廉金融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党建立根,推动思想铸魂,不断总结推广清廉金融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丰富清廉金融文化内涵,推动在金融领域形成廉洁的文化氛围。
  当前,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模式汇集了各方合力,实现“监管引领、协会搭台、机构推进、社会共建”,推动引导监管干部、从业人员乃至全社会树立“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价值取向。过去可能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我们则更应当追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构建“亲”“清”分明的监管关系,携手并肩的金融同业关系,和谐共荣的金融机构与客户关系。形象地说,如果我们把金融体系比作人体躯干,那么金融机构是支撑躯干的骨骼,监管部门是保护骨骼、维持活动的肌肉,而社会各方力量则是维系人体代谢的血脉。以上海为例,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清廉”必须成为鲜明底色。我们通过三个方面来推进清廉金融文化建设。
  一是强健骨骼,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廉洁从业,我们针对上海行业特色,出台了辖内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意见,鼓励将清廉金融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公司治理和业务经营全过程,开展清廉金融文化故事大讲坛等系列活动。强化员工廉洁从业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定清廉金融文化自律公约和行为准则,做到“看住人,管住钱,扎牢制度防火墙”,搭好清廉金融文化的“骨骼框架”。
  二是锻炼肌肉,“打铁还需自身硬”,金融监管部门要以身作则。一方面,全面培育监管清廉金融文化生态,由各级党委书记亲自抓、总负责,带头讲廉政党课,营造崇尚廉洁的机关氛围,引导党员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另一方面,树牢清廉监管文化理念,坚持“零物质往来”铁律,做到等距离监管、零距离服务、有距离交往,通过“严管”与“厚爱”相结合,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
  三是赓续血脉,一方面,我们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加强清廉金融文化研究和探索,编制清廉指数,编写清廉金融白皮书,持续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清廉金融文化品牌。另一方面,我们开展您刚才提到的清廉金融进高校活动,与复旦大学推进清廉金融进高校活动,开展清廉金融文化宣讲,目前已与在沪六所高校签署清廉金融合作协议,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帮助青年学子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同时,我们还将组织开展清廉金融进社区,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基层网点开展“清廉角”建设活动,发挥清廉金融在基层社区综合治理中作用。
  今后,我们将继续用清廉金融文化涵养金融生态的“绿水青山”,坚持“强肌”“壮骨”“活血”,既“亲而有度”,也“清而有为”,为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俊寿:化解金融风险需要构建矩阵式、立体化的风险处置框架体系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