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共识”:中国供应链仍有巨大优势

最新信息

博鳌“共识”:中国供应链仍有巨大优势
2023-04-08 02:13:00
在供应链格局调整过程中,中国的地位是否会变化?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将如何转型?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什么?在刚刚闭幕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来自世界的大咖们云集博鳌,共同把脉中国经济。
  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3月28日至31日在博鳌举行,年会主题为“不确定的世界: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今年是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论坛年会首次完全恢复线下会议。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发布的数据显示,共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0名代表参加本届年会。在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努力下,各国政商学界人士越发看好中国发展前景,中国经济仍将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提供强大动能。
  中国供应链仍具魅力
  受疫情和国际政治影响,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变化成为本届博鳌亚洲论坛最关注的议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表示,新的地缘政治变化已是全球面临的现实,企业多元化、多国化的做法是合理的,但同时也需要合理评估风险。现实中究竟有多少企业把业务迁出了中国?“目前看来,按中国经济的比例和贸易体量,迁出的部分仍是相对较少的。”
  “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和完整的产业链,我坚信,对高端行业来说完全离开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他指出,经过过去十年的发展,苹果手机生产主要来自中国和韩国,即使其将部分生产设施迁至印度或周边其他国家,仍有部分中间部件需要从中国进口,这也会驱动中国产业升级。
  在谈到如何定义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角色时,普华永道中国税务部主管合伙人黄佳表示:“我曾问一个企业家,为什么大湾区对世界的效应能堪比硅谷,这位企业家回答称,假如你有一个新的想法,你想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和相对最高的质量变成产品,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产品,大湾区是世界第一的,这就是中国的供应链优势。”
  黄佳称,就速度、质量和成本,在可预见的将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取代中国,这是中国供应链最具魅力的地方。全球经济发展核心是效率问题,中国的速度、成本和质量对全球效率的提升一定是正面的。
  “我不认为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中国会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将仍然是最主要的世界制造业枢纽。”姚洋说。
  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贝哲民也表示,中国将持续成为全球的制造枢纽,80%的智能手机出口来自于中国,尽管这些数据可能会出现一些下降,但不可能下降到零,因为其他的市场没有中国的规模和速度。跨国企业为了提高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韧性,会有三个战略:第一是继续保持对中国供应链的投资;第二是迁出部分产能到其他市场,比如越南、印度尼西亚,这是一种新的战略,叫作“中国+1”;第三是将战略性关键部件迁回到本土市场。
  增长模式向“国内消费+制造业+绿色”转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年会期间在接受《中国经营报》等媒体记者群访时表示,在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中国有着稳健的经济增长和金融系统,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吸引资金流入的重要原因。“2023年,中国的资金流入会是一个好年,当然关键是要通要顺,我们的资产要好,达到良性互动。”
  朱民表示,去年经济较弱势,今年中国经济整体会反弹。去年主要是两个因素拖后腿:一是居民消费降了2万亿元;二是房地产投资和销售量都在下降。通过房地产保交楼、降低贷款利率、加快贷款速度、放松限购政策等措施,房地产供给和需求相当了,现在房地产价格是稳定的,今年春节之后房地产开始反弹,预计今年房地产会有中速的稳定反弹。
  在朱民看来,中国的增长模式正在从“投资+房地产+出口”走向“国内消费+制造业+绿色”转型。因为全球经济下滑,去年12月到今年2月,出口数据都不太好,3月份开始好转,但是希望也不是特别大,所以我们要转到国内市场。第一是制造业,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比重达30%,是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的制造业总和,将中国的制造业做强做大非常重要。我们的制造业占GDP比重达27%,希望能继续维持这一比例,同时提高制造业中的高科技比例。
  朱民举例称,20年前,博鳌亚洲论坛刚刚开始召开时,中国出口制造业产品中高科技产品占比只有10%,中国加入WTO以后上升到30%,但在过去的十年这一比例一直在30%左右,说明我们制造业科技化进展不快,现在要把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高科技联系起来,把制造业稳住。
  中国的绿色转型发展迅速,朱民透露,“十四五”期间中国绿色相关投资达到44.6万亿元,这对经济将有拉动作用。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也表示,推动转型金融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复苏,目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企业,一方面是小微企业,另一方面是高碳企业,这些企业更难获得低成本融资。如果转型金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类企业融资难题,将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回升。目前,中国部分地方政府已在做尝试,如湖州一年前推出本地版本的转型金融目录,其中就包括地方贴息政策。
  在朱民看来,当前人均消费量较低,说明老百姓对未来的期望和收入还不确定。提振消费仍需要政策,最近企业和政府联合发放消费券,非常有效。“我们研究发现,企业和政府发的定向消费券的拉动杠杆达500%,我们要继续巩固消费。”
  对于提振消费的问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在中国经济增长格局中,相比出口和投资,消费一直相当疲软,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是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不高,老百姓没有那么多钱去消费,这与我国大市场分配格局有关;第二是居民间收入分配比例存在不平等,影响了总体消费能力;第三是社保体系还有待加强。这三条是需要长期努力解决的问题。
  黄益平预计今年消费会出现复苏,但短期内强劲复苏难出现,主要是疫情期间,许多居民资产负债表受到伤害。未来,想提振消费,还需要提高国民收入中居民收入比例,减少居民收入差距,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未来消费将成为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长期来看,看好中国消费市场。
  民营经济将恢复向上
  中国式现代化也是本届博鳌亚洲论坛的热点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核心是人均收入水平进入发达国际序列,目前中国的人均GDP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最低门槛。未来,中国要成为一个富裕、发达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同时,法治要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离现代化国家要求仍有差距,完善法治仍是我们未来面临的最重要任务。
  吴晓求强调,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有很大作用。中国社会进入到现代化金融国家之后,居民对财富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多,需要好的金融市场、金融体系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此外,金融对推动科技进步、服务中小微企业、推动新科技转化、提高中国科技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迭代有重要作用,必须创造多样化金融业态服务高科技企业,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产业升级和产业迭代,没有科技进步,只靠资源性企业和传统产业,很难把中国带入现代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GDP增长目标是5%左右。在朱民看来,5%的增长目标是非常审慎且可持续的增长目标,这种稳定和审慎的目标对全球来说都是有益的。
  朱民表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民营企业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的民营企业生命力、科创力非常强,中央再三强调支持民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投资,预计从今年第二、三季度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民营企业逐步恢复向上,现在已经可以看到这一趋势。”
  渤海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赵志宏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我们持续关注经济的复苏进程以及全球通胀问题。对于国内未来经济情况,持积极乐观态度。对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态势,也仍然保持乐观。未来,渤海银行将继续以金融力量激发科创产业创新,实现资金引流,助推服务实体经济稳中向好。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博鳌“共识”:中国供应链仍有巨大优势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