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绿色发展强动能 新型能源体系当主力

最新信息

撬动绿色发展强动能 新型能源体系当主力
2023-06-03 07:13:00
国家能源局今年5月中旬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突破8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的30.9%。
  超三成的风电光伏总装机占比数据,预示着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正在稳步“向绿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在业内人士看来,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已经成为我国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主要体现。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可再生能源是碳中和背景下的主要能源,已成为部分专业机构和公众的共识。中国是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最多、减排任务最重、能源转型压力最大的国家。但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中国光伏产业的技术、规模、成本快速迭代,使中国成为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能源转型实践中推动力量最强、最大的国家。”
  不可否认的是,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正在推动中国加快能源结构转型的步伐。然而,实现碳中和是一场持久战。相比于传统能源体系,新型能源体系虽然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实现我国能源消费的清洁化、绿色化,但在推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这一体系更强调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即各种能源的协同和互补。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今年4月份撰文指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根本上是为了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新型能源体系中的绿色力量
  5月底,我国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深处传来一则喜讯——由山东电建一公司参建的新疆且末塔中100MW光伏电站建成投运。
  据悉,该项目位于且末县西南约186km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占地3916亩,建成后首年发电量为21333.96万千瓦时,在运行期内的20年平均发电量为20403.32万千瓦时,可每年节约标煤约6.03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为13.21万吨。
  新疆且末塔中项目落成之际,金沙江上游清洁能源基地新能源项目的先导工程——西藏昌都芒康昂多1800MW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设。这一目前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在建光伏电站,将成为海拔最高、生态环保措施最完善的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建成后,其年发电量约54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省标煤约16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4万吨。
  近些年来,在风光大基地模式的推动下,我国新能源电站建设如火如荼。
  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印发《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规划建成投产风光大基地总装机约200GW,其中外送150GW、本地自用50GW,外送比例达到75%。
  风光大基地项目的持续推进,极大地提升了我国风电、光伏在全国发电装机结构中的占比,进而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在刘汉元看来,在碳中和背景下,光伏产业对中国的一次能源转型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业角度有效地支撑中国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
  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正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能源发展动力正由传统能源增长向新能源增长转变。但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能源安全、新能源消纳等问题仍然存在。
  近日,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核准批复,预示着“宁电入湘”工程即将进入开工建设周期。该项目是我国第一条以开发沙漠光伏大基地、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通道,其获批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特高压项目的开工节奏。
  根据公开信息,上述工程配套基地总规模高达1700万千瓦,包括400万千瓦煤电、中卫沙漠光伏600万千瓦、红寺堡戈壁光伏300万千瓦与中卫海原等风电400万千瓦;工程静态投资超270亿元,预计6月开工建设,2025年前建成投运,是以输送沙漠、戈壁、荒漠新能源大基地电量为主的外送通道,新能源外送电量占比超过50%,通道年利用率5000小时以上。
  风光大基地项目的大规模建设,促使特高压外送通道将成为重要的消纳渠道。光大证券认为,我国将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特高压起到平衡能源与负荷分布、促进新能源消纳的作用,是坚强智能电网重要骨架,在“十四五”期间,仍将继续保障新能源远距离、大规模输送。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新能源消纳的另一重要手段,储能正在扮演着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充电宝”角色。
  目前,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两类方式。前者是目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的储能技术,后者则含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机械储能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型储能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支撑技术。因而,《“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认为,在风光储氢技术齐头并进的过程中,储能作为能量的“搬运工”,新能源的“稳定器”,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源网荷储一体化的背景下,储能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未来三年,新型储能每年将新增80GW左右,到2025年累计规模有望达到230GW左右。”
  能源转型的下半场战役
  在2023年度SNEC光伏展会上,来自新能源行业头部企业的掌舵人云集上海,共话绿色能源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论坛现场注意到,业内不再只局限于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新技术迭代的讨论,而是站在能源转型的宏观角度,热议构建光伏、储能、氢能和能源互联网一体化。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指出,光伏、储能、氢能将会是整个新型电力系统的新基石,再加上能源数字化或能源互联网,将构建一个新的体系,进而推动未来整个能源系统乃至全球的碳中和。
  在朱共山看来,能源转型变革的上半场主要是能源系统电气化,下半场是电力系统低碳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去中心化同频共振。
  今年以来,ChatGPT的火爆,引得AI话题热潮再起。
  国网数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石瑞杰认为,新型能源体系的实现要靠数字化的手段。新型能源体系主要内涵有三方面,一是能源生产的消费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主要是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变;二是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持续增强,逐渐形成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多功能模式;三是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化石能源节能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和能源数字化转型有序推进。
  当ChatGPT再一次掀起智能革命,AI算力有望演变成为数字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新能源经历规模化发展后,亟需踏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催生风光储氢等新能源与大数据、去中心化身份(DCI)、数字人类、元宇宙、智慧城市、智慧交通、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进行深度融合。
  朱共山指出,电力电子、传感物联、全环境仿真平台、第五代移动通信、先进算力算法、工业基础软件、机器人等适配性技术将与新能源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新能源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事实上,对于能源领域而言,数字化发展并非新话题。
  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而能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今年3月份,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30年,能源系统各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应用体系初步构筑、数据要素潜能充分激活,一批制约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能源系统智能感知与智能调控体系加快形成,能源数字化智能化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
  能源数字化建设对于推进新型能源体系现代化和能源安全体系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能源电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在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发展、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升级中形成良性循环,是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下称‘两型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提升‘两型建设’效能的关键所在。”中国南方电网党组书记、董事长孟振平撰文表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撬动绿色发展强动能 新型能源体系当主力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