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真正的书房在心里

最新信息

林毅夫:真正的书房在心里
2023-06-15 15:48:00
寸心万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林毅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授、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1994 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 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2012 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返回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
  未名北路沿途,历经百年沧桑的朗润园安然坐落。
  曲径通幽之处、廊道蜿蜒之中,聚集着众多海外留学归国的经济学家,在安静又充满变革的土地上,他们分享着对当今世界局势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看法。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办公室,便落于园中。
  于胸中丘壑处漫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看来,真正的书房在心里,是胸中丘壑,是所见万物。
  推开门,一整面墙的木质书架映入眼帘,没有任何点缀的棕红色书柜同园外的风景一般,庄严又古老,成百上千本书籍整齐地排列着。从《唐诗三百首》等古籍经典,到《农村全面小康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等现代策论,小小的书架凝聚着博古通今的力量。
  在介绍自己的书房时,林毅夫却只淡淡地说道:“ 我的书房就是我的办公室,有一排书;家里也有办公室,也有书。”
  在他看来,真正的书房不是这样的。真正的书房在心里,是一种心境、一种求知的欲望,是胸中有丘壑。“大块假我以文章”, 真正的书房并不局限于一方天地,而是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可能是在路上,在飞机上,在火车里;甚至在开会,在听报告,在调查研究中。但心里始终保持着对事物、对现象、对社会的好奇,想去了解背后的道理。”
  书也不见得就是买来收藏的那些,真正的书可能源于同事、源自朋友,可能是城市的一角,也可能在农村广袤的天地。如孔子所说,“吾不如老圃”,每个身边的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而他们的认知,就构成了书房。
  在林毅夫的认识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每一种声音都值得被关心,每一种现象都应该被思考。他说:“如果把对社会、对时代的关注也视作读书,那是无时无刻不在阅读的。”
  珍藏最根本的智慧
  在身边、在脑海里,他始终与经典之书相伴,亦常读常新。他不排斥阅读载体随时代更迭变化,而是坚持着“ 打破砂锅问到底”,汲取书中最根本的智慧。
  “有几本书是无论我去哪里,无论搬几次家,都会珍藏下来的。那样的书不多,但可能就是最根本的。”
  年幼时期的林毅夫对书籍涉猎广泛,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每一种对世界的理解都被他输入脑海。后来读了大学,进了研究所,他读的书逐渐趋向专业化。虽已阅读无数,但在林毅夫看来,“ 书重要的不是买了多少,而是留下了多少”。
  有些书丢了,有些书因为搬家被留在了原地,但总有几本书会一直留下来,留在身边、留在脑海里,那些书被看了两遍三遍, 有了新的心得体会都会写在上面。
  在他眼中,那是一些经典的书,比如朱熹的《四书集注》、老子的《道德经》、六祖惠能的《坛经》以及《金刚经》等,它们是几千年来留下的智慧,传道授业解惑之“ 道”,无论哪行哪业都在读的经典。“ 如果将来什么书都可以舍弃,那几本发黄的书我也会留下来,珍藏下来。”
  在谈到对于电子书和纸质书的选择时,林毅夫认为,处在不同的时代,总是要选择相应的最有帮助的载体。过去没有电子书,只有纸质书,一些古籍经典甚至连索引都没有,查资料要靠博闻强识。现在不一样了,大部分知识信息都可以电子化,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唯有了解各种知识背后的道理,才能灵活运用,他反复提到,“ 任何知识都是刻舟求剑,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一定对。”
  读书明理,明明理
  阅读在于明理,更在于明明理。通过阅读万千世界,林毅夫提出适合中国发展的经济学理论,那是一个关于民族复兴的梦想,是这个时代的中国学者共同的信仰和冀望。
  在谈及读书的目的时,林毅夫提到“ 读书所以明理”,而明理的目的是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可我们的本又是什么?“ 来北大读书,都是全国最顶尖的人才,因此必须清楚自己作为这一群人中的一分子,我们的本是什么?”在林毅夫眼中,应该是服务于国家、社会,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
  “我们所明的理,应该能帮助我们所处的世界更好地发展,而每每想到这里,就会去反思靠读书够不够?现在大学教育里所读的书中的理论,绝大多数是总结发达国家过去的经验或为解决过去的问题。世界是不断前进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有条件的差异,从书里找答案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能不能仅由读书提升自己理解所处时代的现象和问题,掌握服务于国家社会进步的理论?”这样的疑问,也为林毅夫创立新结构经济学埋下种子。
  如孟子所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固然重要,而明白如何读书也极为关键。多年的生活体验让林毅夫相信,任何理论都是盲人摸象,也是刻舟求剑,而任何书籍都是二者结合之果, 因此,读书最好的方式就如同去美术馆欣赏名画。
  作为欣赏者,读书和欣赏艺术都具有情感性,内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但站在画家的立场上,看画的心态就有所不同。在卢浮宫的名画前,有很多远道而来的画家名师前去临摹这些远古遗物。在他们看来,临摹的目的不是为了画得像,而是去了解名画背后的道理。画画的原则很简单,运用线条、构图、色彩,但其背后所展现的时代背景和画家所表达的感情,才是最令欣赏者感到震撼的。
  这和读书的道理是相通的,一方面要去欣赏作家笔下的世界, 理解书中启迪人生的智慧;另一方面,要去揣摩和了解作者为什么能体会出这些道理。“ 读书所以明理,但理是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学习如何‘ 明明理’更为重要”,否则,就如程颢所言,“虽多,亦奚以为”。
  怀揣着对世界局势的洞见、对中国未来的信心、对国家社会的担当,林毅夫将“ 回答时代之问,克服时代的难题”视为学者的责任。这位理论创新的先行者、披荆斩棘的改革者也正扎根中国大地,潜心“ 阅读”这片土地上的国脉民运,为新时代的到来振臂高呼。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林毅夫:真正的书房在心里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