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 亟需同行“伙伴”

最新信息

中国企业“走出去” 亟需同行“伙伴”
2023-08-04 05:52:00
6年前,印度一家华人小饭店里,律师刘逸星找到老板,说想在这开个法律讲座。老板一口答应,在朋友圈一发信息,来了73个人。没想到接下来一周,有21家出海中国企业找上刘逸星委托业务,其中不乏国有银行和通讯公司。
  中国企业出海带来的机会,让他不禁想起,改革开放后,一批跨国公司先后进入中国,大量的商业需求,使得外资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随之而来,成为外资最早进入中国的行业之一。
  现在,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去,他们的身边,同样需要来自中国的专业服务机构结伴而行,提供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服务支撑,来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在这一点上,上海已经先行一步。
  时代的需要
  前往外国投资,不仅要看到商业机遇,还要知己知彼,足够了解当地的信息和风险。在一个理想的状态下,企业可以方便快捷地从本国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专业服务机构获得帮助。前提是,这些机构的国际化服务能力足够强。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李峰拿外资银行举例,这些银行在中国很大一部分业务,就是帮助本国企业融资。因为中国的银行很难通盘考虑外资企业在全球的业务布局,因而也难以按照其国外母公司的资质来授信贷款。同理,中国企业走出去,当然也是找本国银行融资更为理想。
  “服务业就是跟着企业走,中国企业往哪里走,我们就应该跟着。”刘逸星说。
  但实际情况是,中国真正走出去、能提供国际化服务能力的专业服务机构还不够多,即便是身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机构,与世界一流依然差距不小。
  刘逸星感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500强中有很多中国企业,但世界律所排行榜前100名中,只有很少是中国律所。“可以说,中国律师业和中国经济完全不匹配,市场和时代都需要中国律所走出去。”
  与法律行业类似,会计行业的国际化也迫在眉睫。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的优质企业、国际业务几乎被普华永道、安永、德勤、毕马威这“四大”垄断,国内所很难与其竞争。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执行总裁杨志国坦言,国内所与“四大”的确有差距,这种差距在国际项目上尤为明显。但这就变成了一个“鸡和蛋”的问题——“没有国际经验,企业交给你不放心,一直没企业找你做,你就一直没经验,没方法,没队伍……”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引入集聚了大量全球金融机构,但沪上金融机构到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的还不多,机构的国际化意识和国际竞争力也不算强,大部分中资机构主要依赖其香港或新加坡子公司开展境外业务。
  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物流……如果说出海的企业是航空母舰,那么这些服务机构就是围绕在周边的驱逐舰和护卫舰。现在,越来越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等待着本国的舰队编组。
  追赶的步伐
  一直以来,很多企业把上海作为进军国际市场的桥头堡和走出去的跳板,正如当时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一样。可以说,上海有责任,也有能力引领专业服务机构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
  在此背景下,上海于近日发布了《上海市关于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助力企业高水平“走出去”的若干措施》,提出以行业龙头和科技创新企业为主体,以国际化、高质量的专业服务为支撑,服务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新需求,构筑“走出去”良性生态圈,助力企业高水平“走出去”,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更好地服务本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本市专业服务机构跨境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外投资结构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规模迈上新台阶。
  实际上,不少上海服务机构已经迈开了追赶的步伐,毕竟相比挑战,机会可能更大。5年前,刘逸星创办了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从一开始,他就给这家事务所打上了“国际化”的标签。5年的发展,超出了刘逸星的想象。随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入布局,他们最早在北外滩租赁的22平方米办公室,已经变成了现在的一栋楼。 下转 2版(上接第1版)“这样的发展速度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强大,让我们分享到‘一带一路’倡议的红利。”
  印尼、越南、泰国、菲律宾……兰迪正通过“百名律师出征海外”活动,开始陆续派驻律师前往海外各地分所,以便形成更好的海外律所联动机制。“我们这代律师,要有些家国情怀,力争打造出一家华人主导的国际大所。”刘逸星说。
  “上海出台这个措施,是抓在点子上了。”杨志国回忆,多年前在南非,看到很多中国企业在那里开展业务,他就觉得中资事务所出海大有可为。但以往针对国际项目,更多还是外派团队和项目组。“立信此前加入了BDO国际联盟拓展国际业务,未来如果能在国外设所,当然更好。但国际化不是简单地设个点,还需要品牌、人才、技术、IT、风控、培训等一整套东西。”最近几年,立信从“四大”招募了大量人才,组建团队,出色地完成了许多国际项目,同时,这些引进的人才,又全面带动了立信国际项目的标准、技术、质量和方法论的提升。
  李峰建议,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关键,是金融也要走出去。在这方面,上海发力的核心,应该是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制度型开放,以“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为突破口,特别是用好临港新片区的政策优势,在跨境支付和境外融资领域取得突破。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中国企业“走出去” 亟需同行“伙伴”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