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再现“大动作”:三地协同创新机制正式建立,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最新信息

京津冀再现“大动作”:三地协同创新机制正式建立,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023-08-24 16:21:00
自从2023年5月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三地联动的大手笔新动作频频引发外界关注。
  据北京市人民政府消息,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协同专题工作组会议近期在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协同专题工作组工作机制》,明确了“战略协同、开放共赢、优势互补、持续突破”的工作原则;审议通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动京津冀高精尖重点产业发展工作方案(2023)》,从建立科技成果供需清单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重点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三方面,提出10项重点任务。
  5月12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在石家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提出,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华夏时报》记者从8月20日举行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3)》(下称《蓝皮书》)发布会上获悉,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市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刘伯正表示,以这次座谈会为节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新的定位,三地的工作机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也在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动作”
  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一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4月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第9个年头,又迎来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这一重要的战略新定位。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在20日的发布会上表示,全球性城市群是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结合的中枢,是全球资源配置的中心地,因此京津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首要含义就是要建设强大的全球资源配置中心。“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全球财富生产国的中心地区,现在要逐步培育、发展和提升全球财富分配中心的功能。”他说。
  科技创新的提升是其中必要的一环。在5月中旬的京津冀协同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此后,京津冀三地开启了一系列“大动作”。7月7日,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机制、相关工作规则。刘伯正指出,通过整理会议发言发现,座谈会上两方面共识最多,一方面是产业协同协作,也就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则是改革相关机制,破除隐形壁垒。
  7月20日,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联合组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启动运行,并成立了15个专题工作组。作为工作组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协同专题工作组也在8月中旬召开会议,共同研究建立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推动京津冀区域内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比重提升、重点科技园区建设、共性科学问题研究、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重大事项任务的落实落地。
  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相互促进
  与此同时,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也将与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历史使命实现相互促进,同频共振。《蓝皮书》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仅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的核心引擎,而且是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重要突破口。
  《蓝皮书》指出,北京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首先,京津冀三地创新梯度悬殊,阻碍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驱动区域协同创新进程。京津冀三地创新能力差距明显,2020年北京的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的氛围0.9065,天津为0.4454,石家庄为0.3131,而河北省其余10市的城市创新综合能力的分均位于0.1048-0.1967之间,并且无论是创新投入得分还是产出得分,津冀和北京均存在断崖式落差。
  其次,“核心-外围”特征明显,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间的创新交流与合作有待加强。对比京津冀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京津冀的研发主体只有长三角的1/4、珠三角的1/5;应用主体与长三角差距较小,但只有珠三角的1/10。
  最后,北京创新资源服务津冀的能力仍有待提升。 “北京的科技成果大部分没有在天津和河北转化落地,原因在于北京的创新和津冀的产业匹配度相对比较低。”叶堂林指出,产业梯度悬殊导致北京的科技成果难以在津冀转化落地,对其产业转型升级未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
  对此,《蓝皮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例如在培育和集聚高端创新人才方面,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建立外籍退休科技人才来华工作机制,优化海外人才回流机制,创新“海外工程师”“候鸟专家”引进和利用机制;鼓励和引导京津冀三地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和选拔技术人才,鼓励校内任职人员在协同创新共同体相关平台兼职;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定期开展线上“星期日工程师”服务,形成三地人才交流互动机制,推动科技人才共享。在促进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方面,鼓励清华、北大和中科院等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接津冀产业实际需求,针对重点领域的科技集群,在津冀地区建立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和“科技中试中心”;建立京津冀技术交易市场,建立区域“科博会”,畅通三地科技要素流通渠道。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京津冀再现“大动作”:三地协同创新机制正式建立,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