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全面深化新金融行动 高质量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最新信息

建设银行全面深化新金融行动 高质量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2023-08-30 07:01:00
8月23日,建设银行公布了2023年半年度经营业绩。上半年,建设银行经营稳中有进,关键指标均衡协调。资产负债规模实现较快增长,集团资产总额38.25万亿元,增幅10.56%;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22.36万亿元,增幅9.11%。负债总额35.30万亿元,增幅11.27%;吸收存款27.63万亿元,增幅10.42%。盈利平稳增长。税前利润1972.64亿元,同比增长2.27%;净利润1,672.95亿元,同比增长3.12%。成本收入比23.72%。年化平均资产回报率0.92%,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95%,资本充足率17.40%。资产质量总体平稳。集团不良贷款率1.37%,稳中有降;拨备覆盖率244.48%,保持良好风险抵补能力。
  助力实体经济恢复发展全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
  今年上半年,建设银行持续聚焦重点领域,加大普惠金融、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绿色金融等领域信贷投放,积极支持旅游、文化、体育、健康、教育、养老等幸福产业。建设银行加大国债、地方债等政府债券购买和绿色债券投资,金融投资较上年末增加7132.16亿元,增幅8.35%。境内公司类贷款12.98万亿元,增幅17.82%。基础设施行业领域贷款6.51万亿元,增幅14.13%。投向制造业的贷款2.73万亿元,增幅21.40%。民营企业贷款5.22万亿元,增幅17.33%。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1.99万亿元,增幅35.26%。科技贷款1.50万亿元,增幅21.57%。上半年累计为4689个核心企业产业链的9.85万户链条客户提供5519.93亿元供应链融资支持。
  建设银行积极落实重大区域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公司类贷款新增占集团贷款新增的比重超50%。支持“稳外贸稳外资”,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贸易融资投放量1.09万亿元。“建行全球撮合家”平台为36个国家和地区举办250余场数字会展和撮合活动。统筹运用综合化产品与服务,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与融资便利。
  在促进提振消费信心方面,建设银行深化数字化经营,推进手机银行、建行生活“双子星”融合发展。“双子星”平台共同客户数达8340.34万户,其中AUM(管理资产规模)万元户数量达1684.0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47.00%。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居民刚性及改善性住房需求,个人住房贷款投放较上年同期提升4.28%,余额及投放量保持市场领先。满足居民合理消费融资需求,促进消费市场发展。信用卡贷款9395.96亿元,增幅1.59%;个人消费贷款3,688.02亿元,增幅24.83%。深入推进大财富管理战略,推动零售业务经营模式再升级。境内个人存款14.54万亿元,增幅11.19%;个人全量客户7.47亿人,管理个人客户金融资产突破18.14万亿元。
  建设银行副行长崔勇表示,建设银行下半年贷款投向主要包括几个重点方面:零售信贷业务,预计下半年的需求会不断涌现,集团内部对零售信贷做出了优先的政策和资源安排;对公板块将对重大基础产业、普惠金融、先进制造业、乡村振兴、科创、幸福产业等领域优先投放。建设银行将围绕国家重点产业,在现有贷款储备基础上,根据生息资产和价格利率的统筹考虑,在结构上作强有力的布局安排,确保信贷投放有序有力。
  深化新金融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国之大者”的同时,建设银行也关注到更多长尾客户。随着全球数字化革命的来临,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建设银行紧抓时代机遇,全力推动金融科技建设,服务中小客户能力快速提升,在业务转型中实现了服务社会能力建设的重构。
  普惠金融传统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更多瞄准的是大客户,而服务小微企业成本高、风险大,面对中小微客户往往“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而新金融依靠科技手段让建设银行跨越了这个门槛。
  “破局的关键是金融科技赋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说,建设银行把普惠金融作为三大战略之一,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改变传统的抵押依赖。建设银行实现数据增信,改变线下人工作业的传统模式,构建线上标准化的作业流程,真正建立起数字普惠的新模式,成为市场上普惠金融供给总量较大的金融机构。
  建设银行用互联网的思维再造渠道、场景和服务的多样化,打造手机银行+建行生活“双子星”模式,通过互联网模式让老牌银行焕发青春。手机银行是线上生态平台金融产品的总“货架”,服务用户达到5.2亿户。上半年,建设银行手机银行累计金融交易客户数达到了1.31亿户,同比增长12%。同时,建设银行推出服务百姓日常生活的一站式平台“建行生活”。上线3年来,“建行生活”用户突破1.1亿户。“建行生活”入驻商户门店达到35万家,累计为建设银行获取新客户371万户。目前平台的日活用户约300万户。建设银行还通过“建行生活”为254个城市承接发放40多亿元的政府消费券,拉动社会民生消费130多亿元。
  截至6月30日,建设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2.86万亿元,增幅21.79%;普惠金融贷款客户294万户,较上年末增加41.69万户。“建行惠懂你”App累计访问量超2.5亿次,服务企业客户1053万户。
  早在六年前,建设银行就提出了住房租赁战略,改变了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的单纯依赖,在当前房地产形势下,这一战略让建设银行持续保持信贷增长和盈利韧性。
  建设银行搭建了住房租赁平台,覆盖全国市场。围绕搭建多元化的生态场景,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建设银行住房租赁平台“CCB建融家园”注册用户数已经超过了4700万户,已上线租赁企业1.65万家,保障性租赁住房App、公租房App分别推广至234个、158个城市。同时,依托270多个长租社区,创新“社区即网点”的服务模式,住房租赁场景累计为建设银行带来新增个人客户1300多万户,金融总量达到了2375亿元。公司类住房租赁贷款规模突破了3000亿元。
  围绕“投、融、管、退”服务闭环,建设银行持续完善住房租赁金融体系。建信住房租赁基金签约收购项目20个,累计出资48.88亿元,可向市场提供长租公寓约1.45万套。公司类住房租赁贷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开业运营“CCB建融家园”长租社区272个。在多地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公募REITs服务项目。
  田国立表示,当前国家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政策导向进一步明晰,建设银行布局早,能够更好地把握政策机遇和市场红利。下一步,建设银行将继续参与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积极为特大超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提供配套服务,配合各地政府住房保障等需求,因地制宜地提供建设银行解决方案。
  过去,建设银行在涉农贷款领域比较薄弱。但是,在科技手段加持下,建设银行打造了涵盖平台、信贷、场景、风控的乡村金融生态圈,为村民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线下打造“裕农通”服务点,37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大部分乡镇及行政村,服务农户超5,800万户。线上打造“裕农通”App,为农民提供智慧村务、电子商务、便民事务和基础金融服务,App注册用户1024万户,累计发放贷款522亿元。
  建设银行打造了两大涉农信贷产品包。针对农户客群,主打“裕农快贷”(含“裕农贷”)产品包,贷款余额突破1600亿元。6月末,该行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3138.3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01.77亿元,增幅54.10%。贷款客户数89.9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6.26%。针对涉农企业,加快“乡村振兴贷”产品体系建设,创设农业生产托管贷款、农产品冷链物流贷款等产品。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3.6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133.53亿元,增幅20.41%。涉农贷款客户358万户,较上年末增加41.51万户,增幅13.10%。涉农贷款余额增量及增速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建设银行还打造了一系列涉农专业化生态场景。一是特色农业产业链生态场景。打造“裕农合作”“裕农托管”“裕农市场”等服务模式,服务农业生产、流通、销售。二是乡村政务场景。创新辽宁“阳光三务(党务、村务、财务)”特色平台,打造惠民强基合作示范样板。三是其他重点场景。围绕服务农民社交,打造“裕农朋友圈”。围绕乡村消费帮扶,打造“裕农优品”专区。围绕乡村培训,建设3167个“裕农学堂”,为农民提供金融知识普及、农业技术培训等活动。
  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商业银行全方位提升了跨业跨界服务能力。依托自身强大的金融科技力量,建设银行还提出通过智慧政务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建设数字政府。
  截至6月末,建设银行累计与29个省级政府建立合作关系,为14省13市搭建“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平台或应用场景;平台注册用户达2.59亿户,累计业务办理量达44亿笔。打造“百姓身边的政务大厅”,37家分行全部开放网点STM(智慧柜员机)提供智慧政务服务,可提供税务、社保、教育、交通等9,400余项政务服务业务的办理、预约、查询,业务服务量达9,000余万笔,服务3,500余万用户。网点“跨省通办”专区实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覆盖,有力支持多地政府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
  建设银行还推进“政务+金融”融合发展,“政融支付”覆盖社保养老、住房公积金、不动产和住房维修资金、教育医疗、非税、税费、智慧政法、便民服务等交易场景,上线服务费项17,000余个,累计缴费金额突破2,500亿元。助力数字化基层治理,农村三资监管及产权交易平台服务全国1,038个县(区)级农业农村局客户,智慧村务平台服务全国11万余个村委会客户,注册村民数超1,369万人。同业首创“集体三资”贷款产品,服务4,300余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客户,贷款余额超百亿元。
  面对一系列成果的取得,田国立表示,金融科技就是新金融的“脚手架”和转型进化的底座。截至2022年末,建设银行全行金融科技人员15811人,年度科技投入232.9亿元。技术与数据双轮驱动的中台能力,应用于2300多个业务场景,其中人工智能平台支撑场景超过780个,公共技术服务日均调用量达到2200万笔,目前大数据平台日处理峰值超过1000亿条。
  建设银行纵深推进金融科技战略,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有效赋能业务的同时,提升科技敏捷研发能力,加强科技风险防控能力,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持续提升专业化技术能力,夯实新金融技术底座。发布“建设银行云”品牌,推出“云霄”生态合作计划。自主研发人工智能平台,深耕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智能决策等五大领域专业能力,赋能客户精准营销、产品服务创新、数字化运营、智能化风控等领域。打造金融影像识别产品,支持识别140种票据,助力票据审核信息录入效率大幅提升。
  截至6月末,建设银行累计获取专利授权1777件,其中发明专利1026件,专利授权数量较上年末增加521件。北京稻香湖数据中心、武汉南湖数据中心入选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2022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
  完善风险管理夯实资产质量
  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生命线”。上半年,建设银行坚持底线思维,持续完善全面主动智能的风险预防、监测、管理体系,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推进结构优化调整、做实做细基础管理,筑牢风险底板,保持资产质量平稳态势。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3166.3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38.11亿元;不良贷款率1.37%,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2.50%,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保持了良好的风险抵补能力。
  建设银行优化“三道防线”制衡协同机制,强化境内基层机构、境外机构、子公司风险治理,加强境内外、母子公司协同控险机制建设,开展重点机构全面风险排查。强化重点领域风险管理,加强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房地产、中小金融机构、海外业务等重点领域的前瞻主动管控。稳步推进巴塞尔协议Ⅲ达标,满足全球及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管理附加监管要求。加快推进集团智能风控体系拓维升级工程。打造企业级风险管理平台,深化“蓝芯”和“3R”平台建设,持续为普惠金融、住房租赁、绿色金融、乡村金融、科创金融等业务的高质量发展和集团一体化风险防控赋能。
  建设银行副行长王兵表示,建设银行一直坚持实质风险判断,准确开展风险分类,不断做实资产质量。6月末,全行逾期贷款率1.13%,低于不良贷款率0.24个百分点,逾期不良“剪刀差”已连续25个季度为负。
  从细分业务来看,对公领域,6月末,建设银行公司类贷款不良率1.88%,较年初下降0.20个百分点;零售领域,6月末,建设银行个人类贷款不良率0.61%,虽较年初小幅上升0.06个百分点,但仍然保持较优水平;其中,个人住房领域不良率0.42%,虽然受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年初上升0.05个百分点,但走势符合预期,并未对整体资产质量的稳定造成冲击。同时,对于存量不良资产,建设银行将进一步加强经营理念、经营意识,持续加大不良处置力度,为全行的结构调整和效益提升提供坚实的支撑。
  对于下半年提升经营质效的举措,建设银行行长张金良表示,将从“提升经营收入”“控制经营成本”两个方面下功夫:
  提升经营收入方面,首先是稳住净利息收入“基本盘”。按照宏观政策要求,保持信用投放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加强存贷款定价精细化管理,努力保持合理的净息差水平。同时持续优化信贷结构,继续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快零售信贷发展,巩固“零售信贷第一大行”市场地位。
  其次,下半年,建设银行将继续围绕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消费金融、顾问咨询、交易业务等重点领域,持续巩固中收优势地位。同时,持续做好股权、债权等投资组合的合理配置,加强波动性管理。
  控制经营成本方面,建设银行将努力控制资金成本。以数字化经营不断夯实客户账户基础,强化资金体内循环承接,积淀低成本结算性资金。努力控制信贷成本,继续从严从实抓好全面风险管理,持续完善“三道防线”协同机制,做好资产质量主动管控和跨周期管控,统筹防控好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各类新型风险。努力控制运营成本。坚持全面成本管理,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向成本管理要效益。积极运用金融科技和数字化工具,持续推动业务流程再造,提高集团集约化、智能化运营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之声)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建设银行全面深化新金融行动 高质量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