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晖君创立“独角兽”的背后:这家新型研发机构实现“自我造血”

最新信息

稚晖君创立“独角兽”的背后:这家新型研发机构实现“自我造血”
2023-09-20 18:56:00
近日,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彭志辉发布了人形机器人“远征A1”,引起很多人关注。这个网名为“稚晖君”的小伙子在哔哩哔哩有251万粉丝,被称为“野生钢铁侠”。智元成立于今年2月,如今已完成4轮融资,估值达到独角兽企业标准。
  在这一飞速的企业成长过程中,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就是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去年底,彭志辉与合作者进入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孵化器,开启了创业历程。“我们当时预测,随着ChatGPT的问世,把大模型与机器人融合,将打造出不再局限于某个应用场景的通用机器人。”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海涛说,“所以我们很看好这个创业项目,给他们配备了首席科学家和工程化团队,仅用半年时间就研制出样机。”
  在孵化出高增长企业的同时,这家新型研发机构正在探索一种政府智库引领、高校创新策源、行业专家领军、产业团队落地、产融生态链接的发展新范式,已实现“自我造血”。去年,研究院的市场化营收达到上亿元,取得盈利。
“二次创业”与各类主体合作
  近年来,国内各省市诞生了众多新型研发机构,它们主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单位性质包括事业单位、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对于企业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来说,能否“自我造血”是一个重要问题。据记者了解,实现盈利的上海新型研发机构屈指可数。一位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经费紧张,他最近在为交房租的事发愁,还有一些员工离开了平台公司。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也经历过一段困难期。这家企业成立于2018年,是由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政府、临港集团、商汤科技共同投资发起的新型研发机构。2020年底,研究院重组领导团队,开启“二次创业”征程。从财务报表来看,这次创业颇为成功——2021年收支平衡,2022年市场化营收过亿元。
  “经过这三年摸索,我们初步完成了‘3+3+1’战略布局。”宋海涛介绍,第一个“3”指3个功能平台,即高端专业智库、研发与产业转化平台、产融与生态创新平台;第二个“3”是3个技术平台,即全栈自主AI(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平台、算力调度平台、自主开源AI框架创新平台,旨在构建人工智能底座;最后一个“1”是搭建以开源开放框架为核心的AI基础产业生态。
  在这一战略布局中,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政府、高校院所、头部企业等各类主体广泛合作,在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多元功能的同时,强化与金融资本对接,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让高校教授了解市场真实需求
  新型研发机构的首要功能是科研。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上海交大为核心力量,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合作,通过双聘等方式打造了60位以上教授、100多位博士和博士后组成的科研团队,其中包括两院院士、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等顶尖专家14人。
  目前,研究院已组建操作系统、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认知计算等十余个研发中心,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科研平台。“我们以‘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以应用技术落地为目标。同时,工程化团队、市场化团队协助教授团队开展项目合作,为科研成果拓展市场。”宋海涛说。
  遵循这一思路,教授在研究院的研发工作突破了高校的一些局限,他们以来自企业的真实需求和真实场景为抓手,用真实数据和应用环境来检测、验证科研成果。
  以人形机器人“远征A1”为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派出首席科学家、上海交大机器人研究所博导闫维新和工程化团队,与彭志辉领衔的智元研发团队一起投身机器人整体设计和技术攻关,让这家初创企业的研发实力大幅提升,半年内就研制出“远征A1”。这款样机高1.75米,重53公斤,最快步行速度为7公里/小时,全身有49个自由度,峰值扭矩达到300牛·米。通过与临港集团、比亚迪等企业的合作,人形机器人得到了在真实场景测试的机会,计划明年进入商用阶段。
  “借助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工程化团队和市场资源,我还发明了智能康养护理床和眼科手术机器人。”闫维新告诉记者,“来自市场的真实数据、需求和场景对高校科研人员很有价值,能让我们研发的设备和解决方案更快地走向产业化。”
探索“1+X”全要素协同机制
  在全过程创新中,要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也要有企业家和投资人。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吸引了多位知名企业高管、上市公司联合创始人和投资人加盟。他们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和产业布局经验,分管研究院不同的产业板块,或担任入孵初创企业的高管。研究院的产融生态团队在这些企业家和投资人指导下工作,为科研团队对接风险资本、市场客户、合作伙伴等资源。
  宋海涛称其为“1+X”全要素、全链条协同机制,“1”即一批优秀科学家和战略科学家,“X”包括应用技术研发团队、工程化团队、产融生态团队等配套团队。“研究院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自我造血’,正是因为凝聚了一批具备硬科技创新策源、科技成果转化、高增长企业孵化、全要素资源整合等能力的科学家和产业家。”
  通过“1+X”机制,这家新型研发机构已孵化出智元机器人、屹锂能源等21家企业,融资总额超20亿元,估值近200亿元。其中,智元机器人跻身独角兽企业,屹锂能源、子虔科技成为准独角兽企业。
  据悉,为了进一步推动AI通用机器人的研发与产业化,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携手临港集团、智元机器人等企业,筹建一家面向“具身通用人工智能”的新型研发机构。
  与大企业合作也是“自我造血”的重要渠道。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华为公司共建的全球首个昇思AI框架和大模型创新中心,是一个合作亮点。作为华为发布的开源AI计算框架,昇思(MindSpore)正在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社区。上海昇思AI框架和大模型创新中心对标谷歌开源的计算框架TensorFlow和脸书开发的深度学习框架PyTorch,研发国产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操作系统,力争打造自主可控的开源AI框架和生态体系,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全场景应用。
  随着大模型和“具身通用人工智能”的兴起,这家新型研发机构将与更多创新主体合作,在全过程创新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稚晖君创立“独角兽”的背后:这家新型研发机构实现“自我造血”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