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给全球化带来了什么? |《跨越山海 | 2022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内容节选(二)

最新信息

新冠疫情给全球化带来了什么? |《跨越山海 | 2022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内容节选(二)
2023-09-25 12:08:00
为了度量和比较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水平,探究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路径,第一财经研究院研发了中国企业全球化评估体系,期望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企业全球化水平和发展趋势。
  第一财经研究院还结合数据分析与对标志性全球化企业案例的研究撰写《跨越山海│2022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希望为中国企业未来的全球化发展提供借鉴,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9月20日,《跨越山海│2022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全文正式发布。以下为报告第四章《新冠疫情给全球化带来了什么?》的内容。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已过去三年多,截至2022年11月中旬,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超过6亿例,这意味着全球每100个人中就有超过8个人感染过新冠肺炎病毒,疫情还夺去了660万人的生命,这些在疫情暴发之初是难以想象的。
  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2020年全球GDP同比下降3.4%,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下2009年同比降幅的近三倍。虽然经济活动在2021年开始反弹,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1年全球GDP增长5.8%,在过去50年里仅次于1973年的6.4%,但尚未回到疫情前的趋势。随着2021年末新变种病毒奥密克戎全球蔓延,俄乌冲突下多数国家面临通胀高企的问题,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阴影。
  奥密克戎可能不会是最后一个新冠病毒变种,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还会延续,或者说三年来那些深层次的影响还未显现。对企业全球化而言,随着疫苗的普及,2021年以来,全球各国开始逐步优化、解除防控措施,为控制疫情施加的边境控制、社交隔离政策对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可能终会过去,但人们担忧疫情带来的结构性变化对全球化的影响可能更加深远。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逆全球化抬头,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在疫情持续蔓延下,全球经济增长前景走弱,民粹主义思潮兴起,可能导致部分国家政策更强调内向发展。另一方面,疫情下国际贸易流通受阻,原本注重效率的全球产业链在各国的防疫政策下变得碎片化,特别是对于依赖跨国供应链的企业生产更一度趋于停滞。根据麦肯锡的报告,因疫情导致生产受到影响的全球商品贸易总值约为2.9万亿美元至4.6万亿美元之间。以2018年的数据来比较,这相当于是全球货物贸易总额的16%~26%。俄乌冲突更是给全球化发展蒙上阴影,不确定性与风险厌恶情绪可能影响今后一段时间的跨国投资。
  在这样的背景下,跨国企业开始反思其供应链安全与弹性,这包括增加安全库存、产地多元化甚至本土化,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风险。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22年7月的调查,投资人对全球价值链的信心仍然低迷。在国家层面,各国政府也认识到建立完备、安全与可持续产业链的重要性。
  但疫情也使得全球出现前所未有的紧密相连,这和疫情之初时人们的判断相比有些意外。根据UNCTAD的数据,202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达到1.5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4%,已经超过疫情前水平。在彼时宽松的全球金融条件与各国的财政刺激计划下,全球基建投资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货物贸易额为22.28万亿美元,创出新高。
  这更让我们意识到,疫情之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孤岛。实际上,在2020年疫情暴发之初,防疫物资需求激增。如果没有国家之间在防疫物资上的相互支持,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此后,最早控制住疫情的中国承接了大量海外制造业订单,制造业由此强劲复苏,快速走出疫情之初的低谷期。
  2021年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企业全球化指数同比增长17.0%,涨幅创下4年新高。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企业全球化指数构建基于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基本动力——“投资出去,货物出去,价值出去”,从国际货物贸易、海外投资与海外收入三个角度度量2010年以来中国企业全球化水平,并展现其趋势变化。
  从指数分项来看,2021年中国不仅对外贸易大幅扩张,美元计价中国进出口货物贸易同比增长30%,创下2011年以来新高;随着海外经济活动复苏,海外投资、企业海外收入同样在过去10年来处于高位水平。
  进入2022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高企与金融条件收紧削弱了经济增长前景,对外贸与企业海外收入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海外收入、海外投资增长预计仍将维持高位。我们估计2022年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企业全球化指数增速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从三年来的贸易往来等经济活动观察,疫情并未改变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只是改变了一部分经济全球化的逻辑。三年来,中国是对疫情管控较为严格的国家,这在疫情的前两年为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2022年疫情在中国境内也多点暴发,对生产活动造成冲击。但长期来看,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依然存在新的机遇。有一个现象是,很多中国的全球化企业在2022年海外营业收入依然收获了较高速度的增长。
  一方面,202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作为多边贸易体系的受益者,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扩大,不仅强化自贸实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也持续深入。截至2020年底,前五批共18家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不到全国4‰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全国14.7%的外贸规模,在更高水平开放的贸易投资规则下,中国企业参与其中也将大有可为。而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企业参与其中,本身就与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形成同频共振。根据安永发布的《2021年中国海外投资概览》,202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同比增长14.1%,较中国整体对外投资增速更高出近5个百分点。如今,最早一批随“一带一路”出海的项目,已经逐渐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经贸合作、科创交流、文化共融、民心相通的引擎。
  另一方面,各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并未减弱。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共同推动协定如期生效,这是东盟(ASEAN)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多边贸易协定。中国加入RCEP后,企业不仅在与缔约国的贸易中享受更低的关税,协调的原产地规则还可能带来企业产业布局的集中化。
  以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贸易为例,商品多是由来自不同国家的原材料加工生产而成。过去原产地规则确定了商品被标识为“泰国”或“马来西亚”以及享受贸易协定下的低关税优惠的最低价值门槛。在 RCEP签订之前,东盟的贸易需要遵守五套不同的原产地规则,这往往导致生产在亚太市场相对分散。未来对于大多数产品,其价值的40%只要来自RCEP15个成员国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享受RCEP规定的关税优惠。统一的原产地规则将降低RCEP成员国的进口关税,从而深化区域供应链整合,带来效率的提升。
  进入2023年,虽然中国对包括美国、欧盟和日本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出口同比有所下降,但是这些下降已经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出口增长所抵消。2023年4月,美元计价的中国出口金额同比增长8.5%,仍处于较高水平。这样的结果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自2022年末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以来,中国经济活动明显复苏,一些地方更是积极组织企业包机“出海”开展商务活动,外贸大省广东、浙江与江苏等地都在为企业争取海外订单、招商引资创造条件。
  总的来看,新冠疫情冲击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给全球产业链稳定带来挑战,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产业链布局的反思,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脚步。但在中国扩大开放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如果能提前布局,抓住新一轮经贸自由化的机遇,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并提升国际竞争力,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新冠疫情给全球化带来了什么? |《跨越山海 | 2022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内容节选(二)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