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防治荒漠化的绿色屏障 “一亿棵梭梭”十年募集社会资金逾4亿元

最新信息

构筑防治荒漠化的绿色屏障 “一亿棵梭梭”十年募集社会资金逾4亿元
2023-09-28 18:23:00
近年来,我国在治理荒漠化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背后,是很多治沙人年复一年的付出,他们用生命的年轮,把一片片不毛之地变为生态绿洲。
  9月27日,在“一亿棵梭梭”项目十周年主题活动现场,阿拉善SEE公布了一组数据:十年来,“一亿棵梭梭”项目累计种植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8093.87万棵,募集社会资金超过4亿元,推动公众参与超过6亿人次。
  据记者了解,“一亿棵梭梭”项目由阿拉善SEE于2014年发起,联合阿拉善盟政府相关部门、当地牧民、合作社,以及民间环保组织、企业家、公众,搭建多方参与平台,共同致力于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种植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从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遏制荒漠化蔓延趋势,借助梭梭的衍生经济价值提升牧民的生活水平。
  探索防治荒漠化的公益方案
  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月亮湖畔坐落着一排“忏悔林”,胳膊粗的梭梭树干被竖起来,排列成一面墙,像是一双双伸向天空的干枯大手。这是阿拉善生态变迁的见证。
  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全盟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沙漠、戈壁、荒漠草原各占三分之一,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面积仅占6%。过去几十年由于全球变暖、降水减少、耕地扩张、过度放牧等原因,原本脆弱的荒漠草原开始逐渐退化,沙化现象逐步加重。
  “我们希望中华大地山清水秀,一片生机勃勃,我们希望世界人民共同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地球村上……”面对着漫天黄沙,一群企业家发起成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立志参与到参与中国治理沙尘暴的事业中。阿拉善地区成为这群企业家探索荒漠化防治、开启环保公益梦想的起点。
  2008年,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发起成立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
  “我们在腰坝地区的5个村庄先后尝试过温棚项目、奶牛养殖项目、沼气项目等20多个项目。”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副会长、SEE基金会副理事长张立回忆,这些项目最后都以失败告终,“除了干旱少雨、气温高、蒸发强、大风频起等自然原因导致失败,还有一个最根本的核心原因,那就是牧民的生计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结合阿拉善SEE荒漠化防治战略规划,阿拉善SEE将目光锁定这梭梭上。梭梭是阿拉善盟的原生植物。上世纪50年代,阿拉善盟有原始梭梭林近1700万亩,但80年代只剩下834万亩,到2010年只有461万亩达到国家灌木林资源标准,高大的梭梭已经相当罕见。梭梭本身经济价值不高,但寄生在梭梭根部的肉苁蓉是一种中药材,别称“沙漠人参”。生长一年或数年后,肉苁蓉可收获出售,经济价值较好,能够有效提高农牧民收入。
  2013年6月,当地政府发布了《阿拉善盟沙生资源植物研发与产业化总体规划》。与政府对接后,结合政府规划内容以及SEE荒漠化防治议题策略,SEE基金会最终定下了“用十年时间(2014—2023年)在阿拉善地区种植1亿棵以梭梭为主的沙生植物,恢复200万亩荒漠植被”的目标,并于2014年正式推出“一亿棵梭梭”项目。SEE基金会联合阿拉善盟政府部门、当地牧民、合作社,以及民间环保组织、企业家、公众开始了行动。
  种下梭梭,收获绿色希望
  据记者了解,“一亿棵梭梭”项目刚刚推出时,农牧民的积极性并不高。一是因为种植梭梭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很多家庭难以负担;二是因为短期内难以看到经济回报。
  综合调研后,SEE基金会和阿拉善盟林草局在苏海图嘎查开展了新模式的试点合作。新模式是牧民申请在自家草场种梭梭,林草局出资支持种植,基金会出资支持管护,通过“双重补贴”覆盖种植成本,并要求“对梭梭管护三年,补贴分三年按一定比例发放”,同步解决资金焦虑和提高管护积极性。“三年后,梭梭的根已经扎得很深了,基本上不用人工浇水也能成活。”SEE基金会荒漠化防治项目总监孙静说。
  一年,两年,三年……苏海图在慢慢发生着变化,参与到梭梭种植工作中的牧民越来越多。荒漠草原恢复的面积越来越大,农牧民经济收入也在增长,嘎查上又恢复了原有的生机。
  “一亿棵梭梭”项目继续沿用了该模式,并在阿拉善地区推广,效果显著。阿拉善的“梭梭-肉苁蓉”产业还在2021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首先,牧民通过承担梭梭人造林项目,依据立地条件不同,每亩收益可达40-80元;其次,梭梭成活后接种肉苁蓉,肉苁蓉的收益每亩可达200元。”
  收入增加了,当地农牧民的观念也在变化,他们互相提醒不让牲畜进入梭梭林,并自发组织巡护。
  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镇牧民骆作文是这一切变化的见证者。骆作文自小便跟着家里人放牧,但是随着草场逐渐退化,他不得不外出务工讨生,开过小商店、饭馆,当过司机、跑过车……听说有人在种植梭梭,不仅能恢复草场植被,还能等梭梭长大后获得一定收益,骆作文便回到家乡尝试种植。
  多年来,骆作文和其他牧民一起种植了四五十万亩梭梭。
  “我见过家乡草场不好的时候,我知道种植梭梭可以让我的家乡变好,家里人也支持。”骆作文说,未来他会继续种植梭梭,因为这是他做过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新的十年,新的征程
  “比起在荒漠化地区种树,更重要的是在治愈人们内心的荒漠化”。注重科普宣传,推动生态建设的社会化参与,也是“一亿棵梭梭”项目的目标所在。近年来,通过开展自然教育与公众活动、借势互联网传播优势,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阿拉善,认识荒漠化,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亿棵梭梭’项目是SEE基金会第一次真正探索将环保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也是第一次打开‘互联网+公益’之门,成为全民参与环保公益的第一块试验田。”SEE基金会副理事长张立表示。
  据记者了解,“一亿棵梭梭”项目自实施以来,累计有6亿人次的线上线下参与互动,为项目的长期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众对于梭梭、阿拉善和荒漠化保护的关注背后,反映了人们对于了解自然,保护自然,接受自然教育的巨大需求。”张立说,公众的需求给“一亿棵梭梭”项目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未来十年,‘一亿棵梭梭’项目将从阿拉善地区拓展到我国西北受荒漠化影响地区,从恢复林草植被拓展到服务于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行动。”在“一亿棵梭梭”项目十周年主题活动现场,SEE基金会秘书长杨彪发布了项目未来十年的工作重点,并强调,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牧民生计并重的基础上,多方位提升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搭建全民参与荒漠化防治和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的社会化平台。
  提及全民参与,SEE基金会合作发展与内容运营部总监周轩宇发布了项目未来公众参与活动的方向。“未来将搭建全民参与荒漠化防治的社会化平台,组织荒漠化防治专家开展相关活动,提升全民对荒漠防治和荒漠保护的科学认知和参与意识,支持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公众社群培养。”周轩宇说,在此基础上,还将规划推出具备公众互动与社交属性的公募产品。
  2022年,“一亿棵梭梭”项目作为示范案例首次被写入国际荒漠化领域的权威报告,进一步向全球各国的决策者展示阿拉善SEE的实践案例。
  “这些成就不是民间组织参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终点。待社会化参与的民间环保公益平台搭建后,荒漠化防治工作可以再往前推进。”对于“一亿棵梭梭”项目下一个十年,张立充满期待。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构筑防治荒漠化的绿色屏障 “一亿棵梭梭”十年募集社会资金逾4亿元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