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机拆分再重组,借三口棺材巧妙避搜捕…这台原创大师剧带你重温历史

最新信息

印刷机拆分再重组,借三口棺材巧妙避搜捕…这台原创大师剧带你重温历史
2023-10-12 18:57:00
“印刷,不是太阳,没有太阳那么耀眼;不是月亮,没有月亮那么皎洁;它只是一颗小小的星星。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0月12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师生们原创的话剧《薪火相传·笃行致远》在同日揭幕的启盈艺术剧场正式首演。
  这部剧以上海版专创校老校长万启盈的生平和奋斗生涯为创作灵感。万启盈从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赴延安寻找革命理想,从一个热血单纯的新闻专业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踏实稳健的排字工人,在民族需要的时候,他又成长为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并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印刷学校。在七七卢沟桥事变时,万启盈因传递秘密情报而被敌人逮捕,后在延安清凉山解放社印刷厂一马当先拆除日军炸弹,带领一众青年学生连夜赶印《论持久战》初稿,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才和物资都极度短缺的情况下,排除万难创立印校。
  在最艰苦的战争时期,万启盈在清凉山解放社印刷厂整整战斗了十年,一直留守到最后一刻。这期间,他见证并参与了多份重要党刊党报创刊改版的印刷工作。1941年,《解放日报》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由《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创刊,当时,负责承印《解放日报》的中央印刷厂大型对开印刷机,今日成了延安新闻纪念馆的镇馆之宝。这台创造历史的印刷机就是默默无闻的印刷人从上海到延安,通过拆分再重组的方法,利用三口棺材巧妙地躲避过敌人的层层搜捕,才将《解放日报》等重要党刊付梓,让党的闪光思想得以问世。
  不少人对传媒工作背后的印刷队伍比较陌生,老校长万启盈曾说:我不会讲故事,说话总像是写汇报材料,印刷人都是这样的,客观、严谨、细致,少了趣味。说起新闻工作者,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冲锋一线的记者,或是层层把关的编辑,但是在他们身后,还有一群默默奉献的沉默大师——印刷工作者,他们组成了一个强大的队伍为新闻工作保驾护航。在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宏大版图中,成千上万的印刷人可能没有留下任何名字,但每一个被打印出来的铅字、每一条被播发出去的简讯,都是他们存在过的痕迹。
  这部剧的推出适逢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建校70周年。学校影视艺术系的师生们历时一年多,师生同心协力精心打磨剧本,主动放弃假期,夜以继日地积极投入排练。演绎“年轻万启盈”和“老年万启盈”的,是两位影视艺术系表演专业的学生徐源和潘銮,在每次排练剧尾部分,当穿越几十年时空的两位万老隔空相望回首一生时,两位演员因投入深刻的情感而流下了泪水。扮演“老年万启盈”潘銮告诉记者:“刚接到这个角色时,无论是老年人的声音状态还是行为状态,对我都是一个挑战。排练过程中,有很多快乐的时光,也有很多小插曲,但并影响我们的排练进度。”
  如今,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影视艺术系的同学们用多媒体戏剧传播手法,将这段尘封的历史生动地再现于世。因为现代戏剧的表达特性,很多学生演员一人身兼数职,甚至在表演的时候,会从具体的角色人物突然“一秒切换”,化身成人体道具,用舞蹈形体的方式形象地演绎排字印刷的机械过程。因此,很多参演的学生,并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角色名字。表演专业的女学生尹蝶在演出后深情地说:“与老师和同学们排练的这一段时光,让我永远记忆并去怀念,大家为了同一件事而努力的样子,真的很美好!”
  观剧师生均被老校长的事迹和精神所感动,2023级汉语言专业白俄罗斯籍学生MaryiaBeliayeva表示,作为一年级生,通过观看这场演出不仅了解了学校、一部分中国历史,也了解了之前完全陌生的印刷技术,感觉学到了很多知识。“虽然不能百分之百听懂戏剧台词,但通过舞台表演知道了万校长的故事,演员的表演和道具、多媒体、音乐音效结合在一起,让观众感受到了故事里的情感,深深打动了我。”2022级大数据技术专业一位老挝籍学生表示。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印刷机拆分再重组,借三口棺材巧妙避搜捕…这台原创大师剧带你重温历史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