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企业研发生产不再害“相思病” 上海制造“上楼”进行时 追赶新加坡深圳

最新信息

同一企业研发生产不再害“相思病” 上海制造“上楼”进行时 追赶新加坡深圳
2023-10-14 06:43:00
同一企业研发基地与生产车间各处城市一头、害起“相思病”的情形,在上海正成为过去。
  9月底,航空工业上电所航电产业新基地在紫竹国家高新区开工。这个闵行区“智造空间”项目,规划了5栋9至12层“摩天厂房”做系统集成,在这些垂直空间内,底层做生产、中间做验证、上层做测试成为可能,“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照入现实。
航空工业上电所航电产业新基地效果图
  这只是上海眼下迅猛推进“工业上楼”的一小部分。短短不到半年,上海已摸排出符合条件的产业空间超过1400万平方米,其中已开工近700万平方米。如此只争朝夕是因为,在新加坡、深圳等标杆面前,上海真的需要跑起来。
  拼速度
  近期上海市经信委举办的一场“智造空间”工作推进会上,上海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8个区介绍了各自推动“工业上楼”的最新进展。
近期上海市经信委举办了“智造空间”工作推进会
  闵行区在9月14日前排摸出了6个项目。如中德数字产业园,设计了5栋多层和4栋高层厂房,容积率从原0.8提升至2.0。各楼层承重强悍,每平方米荷载最高可达2吨,荷载最低的顶楼也有1吨。这是常规写字楼承重标准的数倍。这些特殊厂房的层高也被精心设计,底层层高达8米,2至3层为6米,4层及以上为4.5米,重型生产、轻型生产、研发办公可各取所需。
  推进会上,各区暗自较劲。浦东新区介绍,已储备“智造空间”项目22个,包括君实生物创新药产业基地、张江数字仿真园、清美集团高标准综合食品生产基地等。这些项目的平均容积率达2.9,其中最高的工厂高96米,相当于一座约25层楼高的写字楼。
  哪些产业适合上楼?已在莘庄、马桥等园区布局“智造空间”的金地威新有些心得。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助理院长高晓伟说,在德国,大众整车也上楼,因此从逻辑上讲,所有行业都能上楼。不过,从目前金地威新的实践看,上楼最积极的产业包括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检验检测、智能制造等“精密小轻”产业。
  紧迫感
  各区拼速度,源于紧迫感。这一次,上海已非领先者。
  据记者了解,“工业上楼”模式的发明者是国土面积仅730平方公里的新加坡。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开始出现“堆叠式厂房”,以应对土地资源紧缺,同时成倍提高亩均产值和税收。
新加坡“堆叠式厂房”
  而在国内,深圳是“工业上楼”的先锋。全国首座装配式高层产业空间——深圳坪山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背后的设计者、中建科技集团首席设计师孙占琦此次也被邀请到上海“智造空间”推进会现场。他介绍,深圳全至科技创新园是我国第一个“工业上楼”项目,于2015年建成。在多年经验积累基础上,去年11月,深圳正式提出连续5年、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工业上楼”厂房空间的计划,目前首批72个项目中已开工43个。
深圳全至科技创新园是我国首个“工业上楼”项目
位于深圳全至科创大厦12楼的厂房车间。位于深圳全至科创大厦12楼的厂房车间
  比如孙占琦设计的坪山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工厂最高达150米,比亚迪集团全球总部已入驻。该项目满足了汽车生产重型设备对层高、荷载、空间、跨度的高要求,大型货车可经一条平缓的长坡道直接开进3楼室内;小型汽车可搭载承重5吨的汽车货梯直达大楼顶层,有效解决垂直物流问题。
深圳坪山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
  深圳南山智造红花岭项目,则创下“工业上楼”容积率纪录,容积率高达6.63。深圳市深汇通投控公司工程开发部经理曾志雄在推进会上分享,红花岭项目借鉴了新加坡裕廊工业区的经验,厂房采用盘道和高架平台设计,其中盘道按市政道路桥梁标准建造,坡度5%,最小进宽为8米,12米货柜车可一直开上9层装卸货,更高层的企业则可通过位于9层的吊装重型设备解决设备上楼问题。红花岭项目的难度在前期,“我们持续座谈听取企业关于减震隔震、货物运输、暖通系统、排污排废、生产电力等20多个方面的共性需求,并兼顾国微电子、紫光同创等企业特种装备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备选企业有81家,厂房已供不应求。”曾志雄说。
深圳南山智造红花岭项目
  深圳市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1万亿元。同年,上海规上工业增加值与此数字接近,但不同的是,深圳面积仅1997平方公里,不到上海三分之一。
  非一般
  今年6月出台的《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了“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的红线。守住这一目标,务必要向上要空间,让寸土生寸金。
  因此,上海制造直面的,不是该不该上,而是怎么上的问题。
  决定后起直追的上海,拿出了非一般的办法。
  据市经信委总工程师葛东波介绍,9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的若干措施》,为上海制造“立体增长”扫清政策障碍,其中最大亮点在于尊重产业规律和企业意愿、按实际需求确定项目容积率和建筑高度。“尽管上海工业用地容积率目前鲜有超过2.0,大部分是零点几、一点几,但这次若干措施已正式放开容积率,未来完全可能突破3.0、4.0甚至5.0。”
浦东“智造空间”项目,平均容积率2.9
  葛东波还强调,若干措施优化了规划调整环节,工业用地涉及规划调整,现权限已由市级部门下放到区,各区可走简易程序,用时从过去动辄两个月缩短至约一周。另外,存量工业用地提升容积率项目无需补缴土地价款,将极大降低企业成本。
  另外,上海鼓励商业银行通过银团贷款、专项贷款支持这“智造空间”项目建设,上海农商银行、上海银行等已推出相关贷款产品,第一期三年贷款额度合计达1740亿元。
  由于能上楼了,企业终感安稳。在生物医药领域,蓝帆医疗位于浦东的8层“智造空间”预计将在明年7月结构封顶,这里将承担心脏瓣膜、微创外科手术器材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事实上,企业并非没有对比——蓝帆医疗位于新加坡的一栋6层厂房已高效运行了十年。
  由于能上楼了,企业效率与效益也将不同以往。在金地威新闵行科创园中,从事智能安防系统集成的思慧德的产业链不再分散各处,而是完整搬入一栋6层高的楼内,从软硬件设计到零部件测试,统统在一栋楼内搞定,年产12万套以上,较“上楼”前提升了50%。
  根据“智造空间”若干措施,上海力争三年内推出3000万平方米高标准、低成本现代化厂房,其中生物医药板块就占了500万平方米。
上海生命蓝湾,生物医药企业集中“上楼”
  这些面貌一新的产业空间,既是对先进制造企业的召唤,也是对低端产能的替换与告别。这场高质量的“上楼运动”带给上海产业的改变才刚刚开始。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同一企业研发生产不再害“相思病” 上海制造“上楼”进行时 追赶新加坡深圳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