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股,我想清楚了一个重要结论”!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价值投资没有捷径,要敢于逆人性

最新信息

“关于选股,我想清楚了一个重要结论”!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价值投资没有捷径,要敢于逆人性
2023-10-16 07:47:00
景顺长城基金股票投资部总监、基金经理鲍无可  编者按:随着中国资产管理行业高速发展,A股市场已走进机构领唱的新时代,为此,证券时报·券商中国特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大家”,对话资管行业领军人物,专访长期业绩表现优异且拥有独特投资理念的财富掌门人,以便帮助投资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资管机构、理解价值投资,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锦上添花。敬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并为证券时报·券商中国推荐更多您最敬佩的投资精英,我们将会带领大家一起走近“大家”。
  股票市场持续震荡调整,景顺长城基金股票投资部总监、基金经理鲍无可因回撤较小、持续获得正收益,带来了较好的投资体验,日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和认可。
  鲍无可从事证券基金业15年,拥有9.2年投资经验。曾任平安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景顺长城基金研究员,2014年开始担任基金经理,目前管理7只基金。二季报显示,截至6月30日,其管理资产规模接近200亿元。在9年多的基金经理生涯中,鲍无可获得了优异的投资业绩,以他管理时间最长的景顺长城能源基建基金为例,从2014年6月至今年三季度末,该基金获得了333.71% 的回报,年化回报为17.39%;该基金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近三年以来最大回撤为-8.91%,而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最大回撤为-31.57,沪深300指数的最大回撤为-39.59%。在市场普跌的2022年,该基金收益率为1.09%(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6.88%),2023年前三季度其收益率为17.19%(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2.96%)。
  在公募基金整体强势的2019年和2020年,鲍无可管理的基金表现较为普通,收益率略低于指数,他如何在近年来的熊市中再度脱颖而出?他的投资理念和投资体系有何独到之处?市场风格多变,他能否在未来的市场中持续胜出?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日前独家专访了鲍无可,他毫无保留地道出了自己的投资成长之路,特别是其投资风格的嬗变迭代以及投资理念中的独家观点,相信可以给广大投资者以启发。
  精彩提要:
  “A股市场是一个有效的市场,但同时也会发生定价错误,包括局部的定价错误、甚至某些时期整体的定价错误,然后再迎来市场价值的重新发现。这个过程其实给了做价值投资的空间。做价值投资没有捷径,既需要积累深厚的研究能力,更需要强大的心理,要耐得住寂寞,敢于逆人性,所以,真正走价值投资这条路的人比较少,市场上只有10%-20%的股票适合做价值投资。”
  “大规模资金必须赚企业价值创造的钱。随着管理资金规模扩大,我渐渐发现几十亿、上百亿规模的基金,换手率不可能太高,必须要赚企业价值创造的钱。小规模基金可以做行业轮动,换手率可以比较高,但大规模基金进出个股的冲击成本很高,很难在不同风格间自如切换,赚不到轮动的钱。所以,必须寻找最硬核的资产,在它估值合理或者便宜的时候买入。”
  “关于选股,我想清楚的一个重要结论是:高壁垒比低估值更重要。优质公司往往不会给你一个非常便宜的价格。在壁垒跟估值面前,我过去选的是估值,喜欢寻找便宜的物超所值的标的,后来还是觉得应该投资壁垒高的资产,哪怕估值贵一点也没关系,可以靠时间去消化。反过来,如果只看估值不看壁垒,就会跟好公司失之交臂。”
  “不是说赛道投资都不好,但它的有效性不强,较大规模的基金玩不转。你今天追一个赛道,过段时间又投入另一个赛道,不可能每次都押对,这么多年A股市场上没有人做赛道投资每次都对,一旦做错,对大规模基金来说,会比较被动。”
  “我自己觉得对自己的能力要有清晰的认知,知道自己面对整个市场时是无能为力的,既要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看到某条赛道涨很多,别人赚很多,如果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也不要心动,要承认很多事情自己做不了,这个钱是人家该赚的,自己不伸手,也就不会被剁手。除非你能够看得很清楚,才能考虑上车。当概率比较大,比较有把握的时候,我们也会稍微参与一些,比如今年上半年的AI行情。”
  “巴菲特已经90多岁了,做投资还在看10年之后的事情。我们做投资还是要看长期,盯着下个季度甚至下个月不太有意义。我现在管的规模比较大,本身我的理念也不可能再去卷公司的短期变化,而且我们都是买最优质的公司,不需要这么夸张地去做短期跟踪。不优秀的公司,容易低预期或超预期,变化才会大。”
  以下为采访实录:
  喜欢独立思考,拒绝随波逐流
  券商中国记者:请介绍一下你的成长背景,为什么选择证券行业?
  鲍无可:我本科和研究生学习的都是电子专业,但我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做纯技术的工作;恰巧有朋友在证券行业,当时有一些了解。2007年毕业找工作时,正遇上大牛市,券商研究所都在扩招,各类专业都有机会,就这样我幸运地入了行。做了两年卖方研究员,更希望专注在研究和投资上,当时有个机会就转到景顺长城做买方研究员了。
  券商中国记者:你2008年初入行,当年市场暴跌,有什么印象?
  鲍无可:那一年,市场表现非常极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当时看机械行业,年底有一只机械行业的龙头股一个星期连续5天跌停,真有点惊心动魄的感觉,这让我对市场充满了敬畏。
  券商中国记者:做研究员时,你推荐过什么公司?
  鲍无可:记得刚入行时,我写的第一篇深度报告是分析一家公司的投资价值,后来这家公司被借壳了,让我认识到当年的分析有太多缺陷。过去的卖方报告更倾向关注公司当下有没有亮点,有没有短期利好因素,在分析公司的长期价值方面相对较弱。
  这让当时的我认识到,在A股市场,博弈是常见的套路。作为一个投资新人,注意力容易被博弈的股票吸引,这些股票波动比较大,看上去机会很多。做得好,阶段性收获也会很大,所以不少人愿意参与博弈,但是并不适合我。我在研究和投资过程中,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风格,就是价值投资。
  A股市场是一个有效的市场,但同时也会发生定价错误,包括局部的定价错误、甚至某些时期整体的定价错误,然后再迎来市场价值的重新发现。这个过程其实给了做价值投资的空间。
  但是做价值投资没有捷径,既需要积累深厚的研究能力,更需要强大的心理,要耐得住寂寞,敢于逆人性,所以,真正走价值投资这条路的人比较少,市场上只有10%-20%的股票适合做价值投资
  券商中国记者:你2014年开始开始管理能源基建基金,2015年行情非常极致,你业绩很好,回撤也相对比较小,你当时怎么操作?
  鲍无可:我对这段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2015年第一周我排名很靠前,然后就不断往后掉。二季度,我觉得创业板的泡沫非常大,就把组合中的创业板股票全部换成了银行股。没想到,5月份是小股票涨得最疯狂的一个月,我的排名降到全市场后四分之一。6月中,市场开始暴跌,虽然我管的基金净值波动也很大,但整体上跌幅比市场小很多。在市场最疯狂的时候,保持独立,不跟风,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券商中国记者:你当时怎么做出这个判断?是否和你的性格有关?
  鲍无可:首先是考虑市场估值,当时绝大部分股票估值很高,特别是小股票的估值可以说是高得离谱,市场这么疯狂,我们觉得一定有问题。其次是考虑客户利益,尽管提前调仓可能会错过后面的暴涨,但我的理念是宁可赚少也不要给客户亏钱。
  也有性格因素,我喜欢独立思考,内心从来都是拒绝盲从的。希望努力把自己的风格发挥到极致,也敢于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那么笃定,内心也会很挣扎,也会很忐忑,但我还是会坚持。应该说,我的性格与价值投资的方法比较契合。
  券商中国记者:这期间有什么投资案例印象比较深?
  鲍无可:有一家机电公司,现在回头看是典型的赛道投资,当时公司估值低、成长快,我们这笔投资一年赚了3、4倍,看上去很完美。但这家公司后来基本面出现变化,再后来就退市了。这让我深刻反思,作为职业投资人,不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这种博弈色彩浓厚的投资模式上,应该在完善价值投资的体系上下功夫。
  券商中国记者:2019、2020年你的业绩排名在后二分之一,当时是否有压力?
  鲍无可:这一时期公司没给我压力,但我自己压力很大,很痛苦,这促使我不停地去回顾、反思和感悟,试图搞明白市场的底层逻辑,到2021年,我感觉真正想清楚了。
  券商中国记者:请讲讲你的思考。
  鲍无可:有很多股票,我们从基本面研究出发并不认同,但它们的股价却大涨,而且很多都有很好的故事。根本原因还是过去那几年短期股价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资金。包括大家都熟悉的,当时全球央行都在放水,国内资管新规背景下,更多资金转向投资权益资产等很多因素导致市场流动性非常宽松。
  另外,我也反思自己的问题,有些基本面很好、符合价值投资标准的公司,为什么我没有发现,以致于错过了投资机会。原因在于:第一,我自己的投资框架不够清晰,过于看重估值,低估了商业壁垒;第二,有了很清晰的框架后,要尽量覆盖更多的公司,这些年新上市的公司很多,必须提升自己研究的广度。
  悟出市场底层逻辑,只看500家最优质公司
  券商中国记者:2021年你想清楚了什么?
  鲍无可:首先是大规模资金必须赚企业价值创造的钱。随着管理资金规模扩大,我渐渐发现几十亿、上百亿规模的基金,换手率不可能太高,必须要赚企业价值创造的钱。小规模基金可以做行业轮动,换手率可以比较高,但大规模基金进出个股的冲击成本很高,很难在不同风格间自如切换,赚不到轮动的钱。所以,必须寻找最硬核的资产,在它估值合理或者便宜的时候买入。
  券商中国记者:最硬核的资产,往往估值不会太便宜。
  鲍无可:关于选股,我想清楚的一个重要结论是:高壁垒比低估值更重要。2013年,在调研一家拟上市味业公司时,我就发现这家公司很好,2014年公司上市后定价比较高,我觉得偏贵,所以没买。从上市到2021年高点,该公司的收益率远远超过我基金组合的收益率,即使跌到现在的位置,该公司上市以来的收益率也比我组合的收益率高很多。
  另外,我们曾经很看好一家连锁眼科医院,2017年曾重仓买入,赚了70%左右就卖了,公司股价后来继续大涨,一度也有泡沫,近两年也跌回来了。从2017年我们买入到现在跌下来的位置,它的涨幅也超过我基金组合同期的涨幅。
  这两个教训告诉我:优质公司往往不会给你一个非常便宜的价格。在壁垒跟估值面前,我过去选的是估值,喜欢寻找便宜的物超所值的标的,后来还是觉得应该投资壁垒高的资产,哪怕估值贵一点也没关系,可以靠时间去消化。反过来,如果只看估值不看壁垒,就会跟好公司失之交臂。
  券商中国记者:你为什么特别重视壁垒?
  鲍无可:从商业逻辑来看,一家公司如果赚取了明显的超额回报,就一定有后来者学习和模仿,然后不断有竞争者,如果公司的壁垒不够高,充分竞争之后,一定会被拉回到社会平均回报率。比如一家互联网龙头公司,是中国最好赛道中最大的公司,但从2014年到现在股价表现还比不上工商银行A股。其中有很多原因,但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它太赚钱了,引来了很多复制者,包括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等,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它的壁垒不断被侵蚀,再难赚取显著的超额利润,资本市场就不愿再给高估值了。由此可见,公司长期竞争力和股价是由它的壁垒决定的。
  高壁垒是公司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比如高端白酒领域,目前排第一的就是独一无二的,很难再创造一个白酒品牌替代它。反之,比如制造业如果生产的是标准化产品,壁垒不高,很容易被替代,就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当然有些公司可以把标准化产品的成本做到非常低,这也是独特优势,这类公司也可以接受。只要公司能做到别人无法替代,无法复制,至少很难复制,就会形成较高的壁垒,就可能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回报率。
  高壁垒带来极强的竞争力。以前我的投资范围相对比较杂,对公司也有较高要求,但没有现在要求这么高,现在我想清楚了,要投资全国最有竞争力的公司。如果是一个全球的行业,我希望它是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公司;特别是一些竞争性行业,比如制造业,我希望公司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或者处在前两位,至少也是中国的第一名。不过,也有少部分行业例外,比如资源类企业,可能不是行业最好的公司,但至少也要有相对竞争力,
  券商中国记者:你对企业的商业模式有什么要求?
  鲍无可:公司商业模式一定要清晰,一定要能创造自由现金流。好的商业模式能带来比较可观的自由现金流;不理想的商业模式,长期现金流比较差,公司需要用钱时只能增发股票或增加贷款,远期一定会摊薄股东的权益。
  部分光伏企业就面临这类问题:因为长期没有现金流,赚来的钱全部用作资本开支,诸如采购设备,报表里面是10年或5年折旧,实际却只用3年,这种情况就比较麻烦。我们喜欢有强劲自由现金流的公司,包括高净资产收益率、高股息率的公司,通常自由现金流都比较好。
  券商中国记者:按照这些标准,你可选择的股票范围很有限。
  鲍无可:A股现在有5000多只股票,港股通有500只,加在一起有超过5500只股票,我的投资范围大概在500只以内,大约是全市场的百分之十,其他公司不在我的重点关注范围。
  券商中国记者:你在2021年想清楚之后,如何悟后起修的,当时有哪些实质的改变?
  鲍无可:2021年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涨幅很大的核心资产上,很多人跟风去追核心资产,但我认为那时候核心资产的估值已经达到泡沫化的程度,在2020年四季报里我曾明确表达了这个观点。
  另一方面,市场资金对一些有壁垒的公司视而不见,比如移动、通信类公司,壁垒很高,但当时根本没人关注,估值很低,非常有价值,所以我长期持有这些公司。
  券商中国记者:在壁垒和估值之间,你怎么平衡?
  鲍无可:我们设定了两个条件:一是高壁垒,二是估值合理或者便宜。有较高壁垒的公司,20-30倍估值可以接受,但如果估值太高,我们也不会考虑,比如2021年初的核心资产已有明显泡沫,我们就不会配置。
  券商中国记者:你今年的AI(人工智能)行情操作很成功,也是基于同样的认知吗?
  鲍无可:我们在几年前发现了几家传媒公司,股息率在7到8个百分点,而当时存款利率已经降到3%以下,我觉得比较有价值,买入成为前十大重仓股。买入后一直不涨,我也持仓没动,今年上半年市场热炒AI,传媒股也被当成AI概念股,股价大涨。到了二季度,我们觉着AI被炒得过热,就在高点附近将持有的AI概念股票获利了结。我们卖出之后,有些公司又涨了一倍,但我们不遗憾,因为没有办法准确预测股价,只能依据价值投资原则,在股价低估时买入,股价明显高估时卖出。
  清晰认知自我,穿越博弈迷雾
  券商中国记者:近两年市场一直比较低迷,你管的基金却持续获得正收益。你获得超额收益的来源是什么?
  鲍无可:公司内部做业绩归因,我大部分的超额收益来源于自下而上选股。
  另外,大多数人追的东西,我看不太懂,我们感兴趣的大家也不是很关注。一些具备长期价值的标的被市场错误定价了,这的确是给了我们较好的投资机会。
  券商中国记者:除了壁垒、估值,你是否关注行业和赛道?
  鲍无可:机构投资者分析公司的维度差不多,主要是赛道、壁垒、公司治理、估值四个方面,只是各自的排序不一样,我最关注的是壁垒和估值,再往下是公司治理一定要好,我们最不关注的是赛道,只要赛道还不错就行,并不要求行业增速特别高,短期爆发性增长的赛道,长期股价不见得就行。
  券商中国记者:近几年极致的赛道行情很流行,你为什么不追求赛道的机会?
  鲍无可:赛道行情对我来说,从长期来看是无效的。钢铁行业是最典型的例子,一年全球要消耗7万亿元的钢铁,这个赛道够大了吧?而国内最大的钢铁公司可能也就一千多亿市值,为什么龙头公司市值与赛道差别那么大?主要是因为壁垒低,企业只能拼成本优势,一旦变为成熟行业就不值钱了,所以行业前景远大,并不代表上市公司远期的市值一定大。相反,举个海外的例子,爱马仕的收入没有那么高,但市值很大,本质原因在于它是独一无二的。
  另外,赛道投资本质上更像资金推动的行情,短期可能有很大涨幅,但还会跌回来,比如光伏,去年一度涨得很猛,后来又跌下来。
  券商中国记者:因此,您对赛道不会动心?
  鲍无可:不是说赛道投资都不好,但它的有效性不强,较大规模的基金玩不转。你今天追一个赛道,过段时间又投入另一个赛道,不可能每次都押对,这么多年A股市场上没有人做赛道投资每次都对,一旦做错,对大规模基金来说,会比较被动。
  同时,我自己觉得对自己的能力要有清晰的认知,知道自己面对整个市场时是无能为力的,既要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看到某条赛道涨很多,别人赚很多,如果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也不要心动,要承认很多事情自己做不了,这个钱是人家该赚的,自己不伸手,也就不会被剁手。除非你能够看得很清楚,才能考虑上车。当概率比较大,比较有把握的时候,我们也会稍微参与一些,比如今年上半年的AI行情。
  还有就是我们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博弈上,那我前面说到的10%-20%的价值投资的机会就把握不住,所以,我们还是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到对优质公司的研究上。
  券商中国记者:那请讲一两个让你印象深刻的投资案例。
  鲍无可:我很早就开始研究中国北车,我们买的时候估值只有十多倍,2015年中国南车、北车合并,涨了3倍,到30倍估值,我开始卖出,后来又涨了3倍,但我只能赚10倍估值涨到30倍的钱,从30倍涨到90倍这种钱,真的不是我能赚到的。
  另外,我们之前投资了一家电信的龙头公司。由于前几年行业一直在降费,该公司虽然利润稳定增长,仍不被看好。到两年前,降费已经降不动了,而用户对流量的需求是刚性增长的,行业龙头公司数量又非常有限,可以说壁垒非常高,自由现金流也不错,只有6、7倍的估值,还有十几个点的股息率。当时市场很极端,大家愿意追估值很贵的核心资产,却没有关注这么优质的电信股,对我们来说的确是非常好的投资机会。
  赚大钱的都是价值投资者
  券商中国记者:你相信价值投资?
  鲍无可:价值投资理念也不是年年都有效,相信就算我能力再强,2019、2020年的收益率也不会特别高,但长期绝对有效。有些东西短期可能很有效,甚至很爽,但是不可持续,时间久了还会造成反向的效果。前面也提过,市场上错误定价时有发生,就有做价值投资的空间。
  环顾全球,靠炒股票赚大钱的人,都是价值投资者。最典型的是巴菲特,中国很多赚大钱的人也都是做价值投资,比如前几年有人在港股市场买煤炭股,赚了很多倍,就是典型的价值投资。
  券商中国记者:你怎么理解价值投资?
  鲍无可:价值投资最重要的是安全边际,安全边际主要在两点:第一是壁垒一定要高,第二是估值不能太贵,一旦太贵说明隐含的风险较大,必须谨慎。
  券商中国记者:对价值投资似乎各有不同的理解。
  鲍无可:的确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不管怎么样,价值投资的出发点是尽量不要赔钱,少赔钱,然后是赚钱。我天生就很厌恶亏钱,从做投资的第一天起,我就把不亏损放在首位,包括买基金也如此,总归觉得亏钱不好。
  券商中国记者:你强调复利,请讲讲对复利的理解。
  鲍无可:复利很简单,就是不能造成巨额的亏损,因为亏太多很难扳回来。如果亏30%,要涨近50%才能回来,亏70%得涨近3倍才能回来。所以,想要做复利,一定要避免重大亏损。
  当然,也不是说为了安全要牺牲收益,有机会也不上车,不是这样的。有明确的机会也要重拳出击。比如我今年收益还不错,是否应该清仓或者把仓位降下来?我们反而是加仓了,因为判断有些公司有价值、有机会,该加就得加。
  券商中国记者:你的回撤一直以来都比较小,什么时候确立这样的理念?
  鲍无可:资管行业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客户赚钱。我的性格也是不喜欢亏钱,宁愿少赚钱也不愿意亏钱,特别不能接受比较大幅的亏损。刚开始,因为谨慎我可能会错过一些收益,导致排名不那么显眼,但这么多年下来,越来越觉得这样做是对的。
  券商中国记者:你加仓减仓有什么标准?
  鲍无可:一是我们看错了,公司基本面不及预期甚至出问题,这时候不管涨跌赚赔我们都会减仓;二是估值过高会减仓,反之,如果估值跌下来,公司基金本面还不错,就会买入。
  券商中国记者:你会否关注行业配置?
  鲍无可:我不关心行业配置,但不能太集中,一个行业通常配置不能超过20个百分点。
  券商中国记者:投资是否也是一个概率问题。
  鲍无可:投资绝对是有概率的,这是基金采用组合方式投资的原因,一个组合有几十只股票,一只股票不能超过10个百分点,只要大的方向没错,就算个别股票判断错了,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另外,在选股方面,我们有严格的要求,在行业配置上也相对均衡,较大程度降低了风险。
  过度关注短期基本面变化是无用功
  券商中国记者:公募基金投资行业是不是越来越卷?
  鲍无可: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很快,卷的一个表现是过度关注短期基本面的变化,有时候是在做无用功。这么短期的基本面变化,对股价影响真有这么大吗?
  巴菲特已经90多岁了,做投资还在看10年之后的事情。我们做投资还是要看长期,盯着下个季度甚至下个月不太有意义。我现在管的规模比较大,本身我的理念也不可能再去卷公司的短期变化,而且我们都是买最优质的公司,不需要这么夸张的去做短期跟踪。不优秀的公司,容易低预期或超预期,变化才会大。
  券商中国记者:那你主要关注什么?
  鲍无可:我最关注的是公司竞争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和一些重大的迭代。比如AI会对其它行业有什么影响,英伟达的芯片到底是否足够强,谷歌到底能否自己搞一个芯片出来。还有ChatGPT进化的程度到底如何,使用者和模型之间的互动会不会提升模型的能力?这些是我关注的核心点,至于今年卖多少卡,下个月卖多少卡,最近订单如何,我不太关注。
  券商中国记者:你认为需要什么能力、性格才能成为优秀的基金经理?
  鲍无可:我觉得第一是应该给客户赚钱,信托责任是第一位的,要把客户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其次才是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建立什么样的投资框架,如何扩展自己的能力。没有信托责任,很难成为优秀的基金经理。
  券商中国记者:你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鲍无可:好像没什么爱好,我不喝酒,不喝茶、也不喝咖啡,最多就是喝喝可乐,天天就工作,除了工作外好像没什么乐趣,工作比较有乐趣,但更多也可能是一种习惯。
  券商中国记者:从目前来看,你的投资方法很成功,未来你是否有信心继续保持目前的业绩?
  鲍无可:未来是不可知的,充满了随机性,很难有清晰的判断,特别是现在各方面都比较困难,无论市场、经济的走向都不好判断。但我们会坚守自己的底线,投资最优质的公司,力争保持中等偏上的业绩水平。
  券商中国记者:你如何看中国经济和A股市场的前景?
  鲍无可:中国经济正处在比较大的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会出现大的变化,未来比较难预测。A股市值的波动范围是80万亿元上下,港股有30多万亿元,加上中概股,资本市场的总市值大概是120万亿元,与120万亿元GDP大约是1比1,这个比例不算低。A股市场目前结构性差异很大,有些行业估值远低于全球市场,也有些行业估值远比全球市场高,比如科创板、创业板的估值就比较高,我们的选择是在估值低的地方待着。
  券商中国记者:未来你最看好什么行业?
  鲍无可:中国现在是资本过剩,资本过剩加剧了竞争,影响了所有行业的盈利能力。我们看好能源相关的资源,资源不可复制,而且资源是全球需求推动的,全球经济是向上的,中国以外的大多数国家都在通胀,今年中国经济从总体上来讲也不差。具体来看,印度加上东南亚有20亿人口,对资源品的消耗非常大,与中国20年前一样。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关于选股,我想清楚了一个重要结论”!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价值投资没有捷径,要敢于逆人性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