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 粤疆连心

最新信息

跨越千里 粤疆连心
2023-10-27 10:09:00
金秋十月,如成熟的瓜果一般,新疆喀什的生活也满是甜蜜:在伽师县粤伽新梅产业园,阿迪拉·艾克拜尔热情地向客商介绍当地的致富果;在阿瓦提乡,麦尔旦·米吉提穿梭在智能大棚中管理黄瓜苗,准备着下一次的收获;在疏附县吾库萨克镇,看着女儿阿依夏的视力日渐恢复,妈妈脸上又有了笑容……
  这一切源起于一场跨越山海的援助。
  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启,广东对口支援喀什地区。自此,广东的资金、人才、项目源源不断输入喀什,给这座南疆古城注入新的活力。
  在这场跨越千里、历时绵长的奔赴中,从南海之滨到天山南麓,一个个粤疆连心的生动故事不断上演,绘就出山海情长的美丽诗篇。
  夯实产业基础
  推动富民兴疆不断取得新突破
  发展是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做强产业是关键。广东援疆着眼当地的传统、特色产业——农业,以建设产业园为突破口,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新梅现在已经是伽师县的致富果,今年产量达20多万吨,带动本地种植户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在粤伽新梅产业园,伽师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干部阿迪拉·艾克拜尔笑着说。
  从2021年开始,通过整合广东援疆资金、中储粮援助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各类资金,粤伽新梅现代产业园加快建成。以产业园为基础,广东援疆工作队继续制定全产业链招商图谱,帮助招引京东、汇源、百果园等25家鲜果销售、精深加工、果肥生产企业,逐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粤伽新梅现代产业园获评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形成一条以新梅为主打产品的产业链,打通了销往全国的市场和零售终端,新梅日益成为当地的幸福果、致富果。
  农业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撑,广东援疆带来的新技术为当地注入新活力。
  “9月收获的水果黄瓜卖了1.5万元左右,收益很不错。”看着大棚里的蔬菜,喀什阿瓦提乡种植户麦尔旦·米吉提很高兴,他说以前这里是一块盐碱地,通过对大棚的数字化改造,实现了如今的好收成。
  喀什盐碱地多,农业种植条件较差。“之前乡里比较多传统大棚,我们进入援疆后便想到对大棚进行数字化改造。”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为村发展实验室高级项目经理程泽南介绍,一方面,采用无土栽培模式;另一方面,安装智能环境控制和智能水肥控制设备。通过更加高效的农业种植方式实现“向沙漠戈壁要食物”。
  同时,广东援疆还因地制宜培育出更多制造业产业链,夯实当地发展基础。
  走进位于喀什第三师兵团图木舒克市的东实集团援疆项目,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忙碌,棉花经过多道工序后制成棉纱、棉线等。“项目是当地规模最大的纺织厂,如今来自喀什的棉产品也开始有了名气。”该项目副总经理李加云介绍。
  针对当地此前纺织产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的困境,广东援疆积极谋划,最终由东莞实业投资集团、兵团三师前海集团、东莞以纯集团三方出资建成该项目,并配备100万纱锭,该项目也成为新疆单体最大的纺纱项目,引领当地棉纺织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社会效益。“以前这里是一片戈壁,纺织厂建起来后我就在这里找到工作。”今年28岁的阿则古丽是该项目的一名质量员,每天骑车10分钟上班,“一个月收入有5000多元,项目还帮我的孩子到兵团草湖镇念书”。
  另外,广东援疆积极打响喀什产品品牌,深化“广东企业+新疆资源”“广东市场+新疆产品”“广东总部+新疆基地”等模式,助推优质产品走向粤港澳大湾区和全国市场,并推广县、乡、村“1+X+Y”(总部+卫星工厂+农户车间)三级就业模式,稳定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就业。
  新一轮援疆工作启动以来,广东精准施策,深化产业援疆,推动富民兴疆不断取得新突破。截至目前,当地基本形成光伏、纺织、服装、甜菜、优质瓜果、绿色蔬菜等产业链;打造广州新城、疏附工业城、伽师工业园、草湖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园等工业园区,带动就业14万多人;以三师100万锭纺织企业为龙头,集聚发展棉纺服装产业,稳定吸纳就业达1.5万人。
  增进民生福祉
  群众病有所医等成为现实
  “阿依夏已经出院了,视力恢复得也比较好。”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下称“喀地一院”)眼三科副主任杨瑶对这个活泼的小女孩印象很深。
  阿依夏家住喀什疏附县吾库萨克镇,今年9月以来她做了两次手术。
  此前,阿依夏被确诊病毒性角膜炎,但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治疗,视力持续下降。今年,在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统筹支持下,阿依夏9月19日成功在广州完成手术。
  但在10月14日,阿依夏因为左眼意外受伤再度来到医院。“当时她角膜缝线部分断裂,高度水肿。”杨瑶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援疆医生,当晚紧急为阿依夏做手术。
  “来医院的时候孩子喊疼,我特别担心。”阿依夏的妈妈回忆说,“看到孩子视力恢复,又变得活泼就放心了,非常感谢医生,幸好有这么好的医院。”
  粤疆同心,健康同行。这样的温情一幕在广东医疗援疆过程中常常出现。
  医疗是民生重点,建强医院是关键。自2016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以来,广东举全省之力,集中优势医疗卫生资源帮助建强喀地一院,目前喀地一院已成为新疆地州级医院领头羊。同时,重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持续推动当地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龙头带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以喀地一院为龙头,广东援疆推进县乡医院“组团式”帮扶全覆盖,建立起“广东省内支援医院—喀地一院—县(团场)医院—乡镇(连队)卫生院—村卫生室”的诊疗机制,群众看病就医日益便捷。
  一直以来,广东援疆始终把改善民生、凝聚民心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将80%以上援助资金用于保障改善民生、80%以上资金用于基层项目。
  推动富民安居房建设,村民住上新房。在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当地村民已从破旧危险的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抗震砖房,院落的葡萄树茁壮生长,生活面貌和人居环境实现巨大转变。
  补齐养老基础设施,老人安享晚年。在广东援疆粤兵福利园,环境整洁,老人们在这里做操、看书、K歌等。项目填补了四十一团无养老护理场所、机构的社会服务短板,成为南疆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综合福利园。
  如今喀什正逐步迈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民生基础更牢、群众生活更好。
  增强认同感
  粤疆两地构筑起深厚情谊
  “我剪的‘福’字好看吗?”在疏附县明德小学的剪纸工作室,四年级的乃则热·托合提江举着自己的作品说,“我很喜欢剪纸,过节贴在窗户上特别好看。”在隔壁的教室里,五年级的苏爱巴·卡迪尔在鸡蛋壳上雕刻京剧脸谱,“要很有耐心,做好蛋雕的时候特别有成就感”。
  目前,在明德小学还有皮影、舞龙舞狮、景泰蓝等各种文化活动,将这一切带进学校的正是广东的援疆老师。
  2018年以来,广东共选派四批62名教师援助明德小学。“文化润疆很关键,广东教育援疆以来,为学校组建了多个中华传统技艺社团,孩子们都非常愿意学。”明德小学党支部书记蒋德岭认为,通过这种方式能真正潜移默化地加强师生的文化认同。
  维护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根本在人。
  广东援疆以来,持续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着力构建企业、学校、机关、乡村、社会五大文化润疆平台,积极推广舞龙、舞狮、书法、戏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今,已创办中华文化特色课堂600多间;支持37家援疆企业开展“国家通用语言轮训”工作共计38.3万人次,累计超1.05万名少数民族员工能流利讲普通话。同时,实施青少年“铸魂工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在广东援疆过程中,工作队与受援地群众也结成亦师亦友的紧密关系。
  “学校有师徒结对活动,我也有自己的广东老师,帮我提升业务能力。”明德小学的语文老师再努尔·图尔贡笑着说,自己会经常去旁听老师讲课,还经常参加讲座、研讨会,“我学习到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课堂上要和同学们互动、合作,激发他们研究问题的热情,现在我的课堂气氛活跃多了”。
  在喀地一院的眼科培训中心,眼二科主任艾尼瓦尔·卡地尔正操作显微镜研究眼球模型。“有了这些设备,可以练习很多眼部手术。”他说,此前设备、技术不足,医院很多手术做不了,广东援疆以来带来大量先进设备,援疆医生也成为当地医生的老师,手把手教学,“比如玻璃体切割手术特别复杂,我之前完全不会,现在经过一批批援疆医生的培养,我做这个手术完全没问题了,很感谢他们”。
  目前,广东援疆以来,在教育、医疗、种植等诸多领域都建立起这样的“师带徒”模式,始终坚持“引进来”“送出去”双管齐下开展人才培养培训,为当地建设起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构筑起粤疆两地深厚的情谊。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跨越千里 粤疆连心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