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差异化优势 银行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新模式

最新信息

锻造差异化优势 银行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新模式
2023-11-02 17:08:00
A股上市银行2023年三季度“成绩单”悉数亮相,其中,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成为多家银行披露的重点。
  10月30日至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再次强调了深化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性。
  在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看来,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制度体系,顶层设计日渐清晰。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首个构建较为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国家,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方面,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走在世界前列。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然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状态,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仍需不断破题。
  规模激增绿色金融发展提速
  多家A股上市银行三季报显示,绿色金融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绿色金融产品谱系进一步丰富。
  国有大行方面,建设银行披露,今年前三季度,该行绿色金融创新实践持续深化。截至9月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达3.6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038.82亿元。该行持有人民币绿色债券余额较上年年末增长50.7%,外币绿色债券余额增长94.6%。该行承销绿色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29期,承销规模128.85亿元。邮储银行积极推进绿色银行建设,大力发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产品创新,支持转型金融,落地首笔公正转型贷款。截至今年9月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达5966.9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17%;累计为3296户企业客户提供碳核算服务。
  股份行方面,截至三季度末,浦发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为5005亿元,较年初增长17%;平安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1348.21 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22.8%。
  上市城商行方面,截至三季度末,北京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1467.57亿元,较年初增长364.53亿元,增幅为33.05%。
  上市农商行方面,截至2023年9月末,上海农商行绿色信贷余额为581.44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145.77亿元,增幅为33.46%;绿色债券投资余额为116.57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28.97%;绿色债券资管产品投资余额为22.50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35.62%;绿色债券承销规模为10亿元;绿色融资租赁余额为94.61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35.37%。
  对于绿色金融发展趋势,董希淼表示:“未来,金融机构应不断探索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探索多方协同合作的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专门的综合服务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提升金融服务效能,拓宽金融广度和深度。”
  聚焦碳金融推动业务创新深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银行机构不断突破创新,打造自身绿色金融优势。其中,碳金融成为各家银行探索的重点领域。
  记者从兴业银行了解到,今年8月,该行零碳产业联盟在杭州宣布成立,该联盟首批成员包括兴业银行及战略合作伙伴在内的17家企业,致力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从零碳生活到零碳生产的全场景解决路径。
  此外,兴业银行以产业园区为抓手,把握绿色低碳发展机遇,“融资+融智”并举,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金融助力。截至2023年9月末,兴业银行服务园区及驻园客户近40万户,支持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融资余额超过5000亿元,促进产业发展和绿色发展有机融合。
  为助力园区企业实现“碳表现”精细化管理,兴业银行还于近日发布了基于企业碳账户的园区金融服务方案,探索在产业园区场景下的企业碳账户应用方案,围绕企业客户“碳表现”对其进行价值评估,为完善客户画像、优化资产结构、资产组合碳足迹测算等提供基础支撑,为园区控排企业和减排项目提供精准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
  据悉,近年来兴业银行积极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围绕“降碳、减污”相关领域及重点区域,持续加大投放力度。截至9月末,该行绿色金融客户数超5.6万户,绿色融资余额超1.8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达7729亿元,其中清洁能源产业绿色贷款余额1645亿元。
  近日,中国银联与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开展合作,打通中国银联“低碳计划”与“中信碳账户”服务,首次实现金融行业碳账户的互通、互认,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绿色低碳消费体验。据了解,银行业碳账户的打通不仅便于用户一体化管理不同银行的碳账户,也为建立绿色金融评价体系,提供更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提供支撑。
  浦发银行亦在三季报中表示,报告期内,该行落地全国多区域首单碳金融业务,加大实体经济低碳转型支持力度,在同业中率先探索转型金融业务,以资金活水引导碳密集型企业平稳有序低碳转型;加深自身绿色运营实践,落地该行首家国际、国内双认证“零碳”银行网点。
  此外,平安银行方面披露,今年前三季度,该行深入开展客户、产品、作战“三张地图”专项行动,聚焦光伏、风电、高碳转型等核心产业链,并积极布局储能、核电等绿色产业,依托集团综合金融优势,为客户提供“险资股权+银行债权”的全景服务方案,满足企业多样化的绿色融资需求,为新能源项目建设提供资本金,降低企业融资杠杆;同时,积极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推出绿色供应链金融、户用分布式光伏贷、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碳减排质押融资贷款等多种创新业务模式;建立绿债投资联动机制,打造投行生态场景。同时,完善碳账户体系布局,探索推进企业碳账户建设,打造多种办公及出行低碳场景,引导企业用户绿色经营,并升级个人碳账户,推出全国生态日、绿色出行、绿色文旅、绿色消费等主题活动,引导客户绿色低碳生活。
  挑战仍存平衡增长与风险
  业务发展提速的同时,绿色金融挑战和不足也需进一步破解。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认为,目前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仍需加强与改进。“其一,按照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及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节奏,衔接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发展。其二,运用金融科技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其三,采取积极措施改善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其四,需要持续开展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包括持续提升ESG风险管理能力,强化绿色金融数据治理等。”
  董希淼表示:“绿色金融要突破当前制约瓶颈,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关键在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政府层面、市场层面和社会层面采取针对性措施,包括:政府层面应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场层面应加大正向激励,提高金融机构的主动性;社会层面应发挥社会组织监督服务作用,参与国际合作。”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要结合各区域差异特性构建完善、高效的投融资体系,更好服务绿色经济发展。目前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商业银行应在绿色项目标准界定、碳核算、信息披露、绿色项目风险管理、数据积累等方面练好基本功;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稳步拓展绿色金融服务范围,以满足绿色发展金融服务需求;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等。”
  同时,周茂华认为,完善科学合理监管考核指标十分重要。“发挥杠杆作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绿色创新型小微企业支持,促进绿色技术加快发展;同时,加快培育国内绿色金融市场,只有通过绿色技术创新、降低绿色项目成本、提升绿色金融市场广深度、严格绿色项目标准等,才能推动金融与绿色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此外,还应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组建、培育绿色金融人才团队,完善内部业务流程等,提升绿色项目识别能力,建立绿色金融产品定价模型和创新绿色融资工具,以及注重对中小微绿色创新性企业的服务能力。”周茂华补充道。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锻造差异化优势 银行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新模式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