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井头山遗址边,羡慕先人海鲜当饭吃

最新信息

站在井头山遗址边,羡慕先人海鲜当饭吃
2023-11-09 12:15:00
10年前,“菲特”强台风来袭,余姚两天里的雨量几乎是68个西湖。无意中,一条寻找先祖的路也被雨水冲了出来……
  那一天,雨过天晴,三七市镇井头村的王维新和堂弟王维尧,赶着羊群过了319(原六一)省道。那里正在进行建厂前勘探,取出的土芯被水冲泡开,泥里露出白花花的贝壳、夹着动物碎骨。俩人见了,觉得像1.5公里外田螺山遗址挖出来的东西。于是,捡了一塑料袋,骑上电瓶车,送到田螺山考古队。
  两天后,考古队技工徐志清把塑料袋交给领队、余姚本地人孙国平,刚从杭州回来的孙国平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这位著有《远古江南——河姆渡遗址》的研究员即刻意识到,“不同寻常,非常重要,可能来自一个特殊的遗址”。陶片、贝壳同时出土,这在长三角是没有过的。
  我们赶到市场南路119号井头山遗址时,看到围起来的面积有2万平方米。北面一排搭长廊的简易房屋,墙上挂几块《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展板。长廊两侧架一排木板,上铺贝壳和碎陶片。东北转角,堆放一个个装满贝壳的蓝色塑料箱。
  说起往事,孙国平说当时没留王氏兄弟的联系方式,经一个月寻找才到发现现场。下挖3米多时,考古队从田螺山取来5米多长的不锈钢探杆,在坑底进行人工下探。探杆到7米深处时受阻,杆头凹槽里有似贝壳的白碎屑。孙国平判断:“在这个超常的史前遗址埋藏深度上,终于触及了贝壳堆积层,也就是考古学上的‘贝丘文化层’”。
  2014年春节后用机械钻探,于7至8米深处发现不少碎小海生贝壳、动物骨头和陶片等遗物组成的文化层。初步确认是一处深埋地下8至9米的史前贝丘遗址,其中陶片特征与河姆渡文化既相似又有区别。钻孔样品送北大碳14实验室和日本做年代测定,结果是年代距今8000年上下,最大8300多年,是我国沿海埋藏最深和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比河姆渡文化还早1000多年。贝丘遗址是古人类居住遗址,文化堆积以海洋软体动物贝壳为主要包含物,大量出现于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在农业兴起后消退。
  2016年,余姚市出资向企业收回发现井头山遗址的地块。2018年,相关单位申请国家文物局专项资金。因遗址文化堆积埋藏深度远低于当地仅海拔2米的宁波沿海平原,地下土层极易塌方;于发掘前建成750平方米的钢结构围护基坑,这在国内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
  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第一期发掘获重大成果:出土了露天烧火坑、食物储藏坑、生活器具加工制作区、滩涂区木构围栏、废弃物倾倒区等30多处远古海岸村落生活遗迹,大量丰富的海生贝壳和渔猎动物骨骸等动物遗存,稻谷、麻栎果和橡子等植物遗存,以胶结牡蛎壳大量碎块礁石为主的矿物遗存,还有陶、石、骨、贝、木器、编织物等生产和生活器物,完整和已复原文物标本400多件。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权威严文明先生对孙国平说:“遇上这个遗址是你很大的幸运。”当幸福来敲门,幸运总属有学养的人。之前,他在距井头山遗址1公里,发掘出距今六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时期、当今世界已发现的面积最大和年代最早的施岙古稻田。
  孙国平打开一扇门,迎面是一白色长桌接一铺黑绒布桌,顶着天花板挂一“井头山遗址出土文物”红色横幅。眼前,琳琅满目的各类贝壳展现了一个丰富的史前海鲜市场,8000年前蚶、蛏、蚌、螺与今一模一样。有的蚶蚌壳尚未打开,猜是食物储备;有的螺壳带孔,想是乐器或装饰品……孙国平展示比手掌大的大牡蛎壳,“现在没这么大的蚌了。”
  “有蟹吗?”我问。
  “有。”他从箱里拿出2个塑料盒,各有一只蟹伏在泥里。说发现时,蟹卡在树里。
  羡慕先人海鲜当饭吃,早有“宁式地中海饮食”。之前在河姆渡展品中,就看到鱼脊椎骨、鱼鳃盖骨、鱼鳖甲等。井头山的贝丘层,最厚处超过2米;尤其蚶壳成千上万,其实并不奇怪。1987年,还在长江口江苏启东段发现长20多公里、厚1到3米的天然野生毛蚶集聚带呢。在我去过的法国尼斯,当地斯阿玛达遗址发现了距今30万年的贝壳堆积。对这些贝壳,研究者到19世纪才认识到是人类活动产物,瓦谢尔科夫提出了贝丘考古学;之前以为是自然使然。大量堆积不仅是食余抛弃的生活垃圾,更因贝壳用途广泛而保留,可制造工具、石灰、陶器染料,还可铺路和造墓等。
  孙国平从水中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根长木棒,两头挖有凹槽,这是先人的扁担。他双手捧两端,说不掌握好平衡点就易折断。一旁经脱水处理的木桨,形状与今无异。它距今8000多年,可谓中国最早的船桨。令人引以为傲的是一个年过8000岁的黑木碗,如今日漆碗,它可能是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木碗了。这些木器能保存完好,皆因海相沉积覆盖、处于空气隔开的饱水密封环境中。
  孙国平又拿起一块陶釜碎片,说上面的积淀是锅巴。他们曾花2天在2升土里找到2600个小穗轴。有趣的是一个光洁的鹿角发出幽暗光泽,似先人盘摸出的包浆。更让人佩服的是大骨头里套骨针,针有卡扣,不会从骨头里掉出来,似当今可换不同螺丝刀头的工具。
  1号坑如今已回填。2号坑的发掘2022年6月启动,1000平方米的大基坑从钢结构围护换了中国考古史上尚无先例的钢筋水泥结构,相似高楼地基。现已下挖8米多深,目标是寻找先民居住的干栏式村落遗址,期盼还能找到出海捕海鲜的小码头。孙国平判断住在此处的先民有五六十人,说着,指着前面:“村落估计在西面井余路行道树的位置。”
  我从铁梯一层层走下去,走上如田埂的水泥道,在道框起来的泥地里,看到满天星斗似的贝壳,还见到一棵黑漆漆的残树……
  井头山遗址的发现,距发现河姆渡遗址整整40年。它昭示河姆渡从哪来,又把新课题摆在面前:井头山从哪来?但它已表明:长三角人类活动史和文明发展史由此提至距今8000年前,长三角是中国海洋文化起源和海洋经济活动的重要区域,并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和海洋文化考古及全新世海洋环境变迁研究的重大突破。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站在井头山遗址边,羡慕先人海鲜当饭吃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