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五大重要关注点 | 把脉中国经济

最新信息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五大重要关注点 | 把脉中国经济
2023-11-28 12:01:00
(本文作者王军为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
  本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冠以“中央”名称的金融工作会议,也是中央金融委、中央金融工委组建后首次召开的全国性金融工作会议,这样的变动不仅凸显了党中央对于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未来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将会进一步加强,党中央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将会进一步完善,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中国金融发展又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
  “建设金融强国”成为最新的发展目标
  会议首次指出了“金融强国”的概念,足见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重视。会议有两次提及“金融强国”,其中一处指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另一处指出,“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之前业界和学界多有对此概念的研究,但作为中央层面则是首次提及“金融强国”。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多个领域提出了加快建设十三个强国,如在经济方面,报告先后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农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在科教方面,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在文化方面,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唯独没有提金融强国。这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金融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世界金融大国。但是,金融大国并不等于金融强国。我国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严重影响和制约我们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步伐。未来要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金融业必须做优做强,与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相匹配,成为世界的金融强国。建设金融强国是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金融强国”概念的提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整个金融业和资产管理行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做好五篇大文章
  本次会议不仅一如既往地强调“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更是为今后的金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即“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会议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任务和战略方向,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来部署今后的金融工作。
  在总量方面,会议指出,“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就货币政策工具而言,既有总量型工具(利率和存准率),也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等17项。预计未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可能还会增加。
  在结构方面,会议强调,“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大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必须重视和服务重点战略领域的发展。
  会议首次提出了“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金融业在优化经济结构、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五个重要发力点。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金融资源向这五大领域倾斜。这些领域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这为资产管理机构的重点工作和指明了方向。未来资管机构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基础核心领域、高端制造业、绿色低碳行业、普惠小微企业、健康养老行业及数字经济产业等,为其提供多层次的资金支持。
  同时,资管行业也要提高政治站位,服务国家战略,加快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让科技成果能够及时产业化,并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振兴的支持作用,从而把科技创新、产业振兴和金融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由此推动中国经济从“房地产—土地财政—金融”的旧三角循环过渡到“科技—产业—金融”新三角循环。
  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会议提出,要“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同时“活跃资本市场”。这些重要表述意味着:
  第一,在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的同时,股票注册制的政策方向仍将坚持。未来将以进一步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效为目的,持续完善与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相关的基础制度,如发行、上市、交易、并购重组、信息披露、退市等基础制度,持续优化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
  第二,政策将更为重视投资端,以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预计监管部门将推动打通痛点堵点,引导社保、保险、年金等各类资金加大配置A股,支持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便利专业机构投资运作,优化培育机构投资者的环境。
  第三,未来将会出台更多政策支持投行机构和投行业务发展。有关部门将进一步提升投资银行在业务体系、综合服务能力、国际化水平和风险对冲等方面的水平,以提高注册制下企业上市效率和质量,为实体企业提供更多的投融资渠道。
  第四,活跃资本市场、提振市场信心的举措将会持续。预计IPO和再融资安排、规范股份减持行为、改革公募基金费率等政策措施仍将得到深化。
  第五,后续债券市场将迎来高质量发展。这可能意味着债券注册制改革将大力推进,全国大市场和监管统一及柜台市场建设也将加快。
  第六,投资方向上,随着未来金融业经营分化的格局成为常态,大型国有银行及具有强大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中小银行、保险等将更具竞争力,有望受到投资者关注。此外,随着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的更好发挥,以及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培育壮大、资本市场活跃程度的提高,券商板块也有望获得正反馈。
  建立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长效机制
  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会议首次提出“建立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和“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官方的态度明显较上一次全国金融会议有所缓解,从“严控新增、终身问责、倒查责任”转向“长效机制”。这说明当前的宏观和政策环境是疫后经济恢复期,对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关联不能简单从政绩观纠偏和问责角度看,政府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从侧重结果导向到侧重过程和制度建设;开始认识到债务形成既有地方政府主观上政绩观的驱动,也有客观环境导致的被动式抬升;开始明确债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高质量发展,而不是压降债务绝对规模。
  结合此次会议前已经出台的诸多政策措施,预计未来在化债方面可能还会有的具体务实措施将包括:
  第一,从治本的角度将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用于化债的特殊再融资债发行规模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对地方政府限额做更为科学合理的总量性控制,实现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激励约束相容。这预示着未来地方政府依赖大规模举债来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模式不会持续。
  第二,中央政府将继续通过提高中央政府债务比重,提高预算赤字率、转移支付等方式,承担更多的低成本债务,缓解地方政府收支矛盾,并逐步、分层化解地方政府显性和隐形债务,这意味着今后某些特定支出可能会采用中央政府举债的方式来融资,因此存在用中央政府债务来部分置换地方政府债务的空间。
  第三,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将通过对本行贷款展期降息、债务置换等方式,支持地方债化解工作;
  最后,加快推出协调中央地方和多部门的措施,在部委和地方两个层面有望建立金融支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工作小组,加强跨部门联合监管,强化定期监审评估,查处新增隐性债务行为,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合并监管,建立统一的长效监管制度框架。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本次会议将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明确要求更好地支持刚性、改善性和保障性住房需求。会议首次提出“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措辞基调与上一次会议的以“防范+控制”的理念相比更进了一步。不仅要求做好防范工作,更需要构建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已不是中央第一次提出,预计未来在这方面将有更多的增量措施,来应对目前市场供求关系的深刻变化,系统化解房地产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首先,预计房地产企业融资将平稳有序。“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是个新提法,这意味着监管部门开始将大型房地产企业事实上认定为一个类金融机构,未来可能会对其中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房地产企业采取差别化监管措施。“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也意味着在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背景下,一些民营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问题未来有望得到妥善解决,地产“金融16条”等支持政策的实施期限有望延长,特别是对民营企业各项融资支持工具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资质相对优良的房企各类金融工具的利用将得到鼓励和支持。同时,部分地方政府预计也会成立专门的“保交楼”基金,尽快帮助房地产企业恢复融资,改善流动性,以期做好“保交楼、保民生”工作,缓释并降低房企金融风险。此外,各级政府也将推动出险、暴雷房企的债务重组和破产重整,缓解企业偿债燃眉之急,盘活沉淀在房地产行业的大量资金。
  其次,在需求端,会议强调“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预计各地政府将进一步优化支持合理住房需求的政策,部分城市甚至包括一线城市需求端政策有望进一步放松,包括限购、限价等具有收缩性和抑制性的政策,以提振居民购房信心和需求。
  第三,“三大工程”建设即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推进,并成为房地产金融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未来基建领域的重要增量投资。对“三大工程”的强调和重视,意味着未来在房地产的新增供给方面,商品房的占比有望显著下降,各类保障性住房的占比有望显著上升。据测算,“三大工程”建设对房地产投资的年均拉动规模至少在10000亿元以上,这将在保民生、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同时,实现稳投资和稳经济,也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提供有力支持。
  展望未来,在上述政策持续发力的前提下,今年年底至明年一季度,房地产市场有望迎来缓慢回升,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拖累有望减轻,对整体金融稳定的潜在威胁也将得到有效缓和。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五大重要关注点 | 把脉中国经济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