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战” 偃旗息鼓!

最新信息

“规模战” 偃旗息鼓!
2023-12-03 14:51:00
一年一度公募年底冲规模的竞争模式在逐渐改变,不同于往年,今年各大基金公司对规模的追求逐渐淡化,在产品端整体“重持营轻首发”,尤其对ETF、固收等产品持营力度不断加强。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伴随着公募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基金公司间的竞争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不再简单地以规模论英雄,转而以增强投资者获得感为核心,更强调长远布局、品牌推广和投资陪伴。
  年尾“规模战”偃旗息鼓
  基金公司更注重高质量发展
  距2023年收官只剩下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按照往年经验,临近年尾,基金行业规模和业绩的排名总是备受关注,“排名战”也是必争之地。而今年,冲规模的竞争模式在悄然生变,深圳一位大型基金公司权益投研总监表示,伴随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基金公司转而以增强投资者获得感为核心,更强调长远布局、品牌推广和投资陪伴,逐渐弱化短期规模和业绩的考核,而且短期的规模“虚胖”,也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还是要凭实力得人心,实现自然流量的增长方是长赢之道。
  据北京一家头部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透露,公司现在的策略是“维稳”,年底不会考虑往前冲排名了,而是力求能保住现有的位置。“今年四季度规模也没再上了,只要不降就好。今年短债和ETF都发得比往年要好,持营短债也比往年多,所以现在主要是重持营,争取规模排名稳住。年底也没有计划发新发产品了,两个主动权益产品应该会放到明年年初再发。”他提到。
  沪上一位中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坦言,对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全年排名靠前,特别是排名冠亚军,对于公司和基金经理短期的曝光量还是会有显著帮助的,但经历了前几年的高位宣传之后,冠军魔咒不断涌现,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投资者,对短期业绩排名的态度都更加成熟,公司对基金经理业绩考核期限也逐步变为长短结合,以长期考核为导向,保证业绩表现的长期稳定。
  “从三季报看,规模增量主要来源于ETF,但这个业务并不是每一个公司都有资源禀赋去做,其他品类在当前的市场下几乎找不到太多增量,从互联网渠道到银行渠道,无论是客户经理还是基民,都有些观望态度,目前新发有一些难度,更不用说冲量;同时,很多银行渠道也完成了全年的任务,积极性并不太强。”北京一位银行渠道人士感叹道。
  但也有一些基金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还是会有部分基金公司在年底冲规模,一是有些合作机构的准入要看基金公司年底规模,特别是中小型基金公司,如果达不到渠道的规模要求就无法准入,会影响后续合作,且影响时间较长,改变这一点,需要渠道方也改变对规模的认知。二是即使已经不存在准入问题的基金公司可能也会考虑冲规模,原因还是提升排名、行业地位、品牌影响力等,毕竟这些因素对公司吸引客户会带来影响。
  年末ETF、固收、浮动费率产品或持续受青睐
  那么,在今年的市场行情下,临近年尾,基金公司可能从哪些方面着手助力规模稳中有进,哪些产品会成为市场焦点?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契合今年的行情,ETF、固收产品、浮动费率产品可能更容易得到投资者青睐。
  “一方面,在行业轮动和个股分化的背景下,ETF为代表的指数基金自带资产配置属性,凭借持仓透明、风格清晰等优势,ETF份额呈现逆势增长。而固收产品则满足了投资者稳中求进的理财需求。在当前利率持续下行、理财打破刚兑、市场震荡调整等环境下,吸引力进一步彰显。尤其是临近年底,人们的闲钱打理需求升温,对相关的闲钱理财工具也在提升,中短债基金、同业存单基金等预计关注度更高。”深圳一位大型基金公司权益投研总监谈到。
  沪上一位中型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表示,今年由于市场震荡,各种主题快速切换,在新品布局上,相对于主动权益类产品,基金公司更倾向于布局低风险产品,着力于中短债、同业存单等品种,产品形式上更偏爱成立门槛较低的发起式基金;另外,在结构化市场行情下,指数基金收益表现亮眼,工具型配置价值凸显,众多基金公司抢滩指数化布局。
  华南一位基金行业资深人士坦言,相对来说,固收产品更容易提升规模,比如货币基金上量快,可以快速提升公司资产管理总规模;中短债基金同样也是冲规模的利器,收益相对稳健、风险小、波动低,且可以提升非货排名。另外就是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这类产品风险属性偏固收产品,但却属于混合型基金,可以帮助基金公司提升股混排名。
  “当下市场的焦点是ETF和浮动费率产品,而对于个人养老金Y份额产品,上下游的营销动力还略显不足。”北京一位银行渠道人士提到。
  年末持营大于新发
  积极做好投教和投资者陪伴
  2023年最后一个月,各大基金公司在产品端的发力点在哪儿?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一定是持营大于新发,同时会花更多的精力积极做好投教和投资者陪伴。
  深圳一位大型基金公司权益投研总监表示,在产品端整体“重持营轻首发”。相较于新基金“好做不好发”,具有历史业绩参考的绩优基金在持续营销方面更具备优势。在产品选择和推荐时点上践行逆周期布局,引导投资者在相对低位“播种”,以期在未来收获“时间的玫瑰”。而投资者教育则是一直在进行的工作,面对行业赚钱效应欠佳对投资情绪带来的消极影响,需要做好心理按摩和疏导工作,同时还要创新内容和形式,满足投资者日益提高的投资陪伴需求,力争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投资者。
  北京一位中型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也表示,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一定是持营大于新发的,不仅符合监管导向,也符合成熟客户的认知;好的基金经理,也要跑出不错的长期历史业绩了才能更好持营。
  “新发方面,在如利率债、金融债指数等低风险产品上发力;另外指数型、货币型基金也通过降费让利投资者,提升产品竞争力。面对震荡的市场行情,基金公司在营销策略上,也开始更加注重投资者陪伴服务,希望通过与基民加强双向沟通,赢得投资者信任。”华南一位中型基金公司电商部负责人谈到。
  沪上一位公募行业资深人士则表示,新发和持营都会有。受市场赚钱效应较差等因素影响,投资者现在对基金产品的整体接受度不高,尤其是含权产品,所以此时主要是以新发和持营固收类产品为主。
  “唯规模论”“唯排名论”逐步淡化
  公募追求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长期以来,公募基金的管理规模、短期业绩、持仓变化都是市场关注的热点。去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追求规模、“风格漂移”等行为予以规范。站在当下,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公募基金行业“唯规模论”、“唯排名论”已经逐步淡化,以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做大做强投研实力为核心的新的行业竞争模式和创新发展时代已经到来。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吴粤宁表示,基金公司规模的排名只是基金公司发展的结果,并不应该作为基金公司追求的终极目标。过度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投研能力和服务质量可能会导致基金公司投研能力不足、风险管理不健全,进而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基金公司的信任度下降,不利于基金公司的长期发展。
  “基金公司应该将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注重提升自身的实力和能力,在优质的投研能力、服务质量和投资者体验上下功夫,才能够真正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现象,以真正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获得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促进投资者的长期资金流入,实现业绩和规模的良性互动。”吴粤宁谈到。
  深圳一位大型基金公司权益投研总监表示,在市场存量博弈的背景下,需要理性看待规模排名。对基金公司而言,大不意味着强,但强才能做大。还是需要锻造硬核的投研实力,才能实现业绩与规模的良性增长。同时还要稳定投资情绪,做好投资者教育,以实际行动倡导和践行长期投资和理性投资。
  “股东层面,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股东对基金公司业绩、规模方面的考核更加看重长期。对渠道来说,需要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淡化短期规模指标的考核,更强调客户的持有体验。对投资者来说,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通常有更多的资源和更深厚的积淀,人才体系和投研机制相对更完善。但具体到单只产品上,也不是规模越大就越好。规模过大,操作的灵活性或受到影响;而规模过小,可能有清盘的风险。还是需要多方衡量,根据自身风险收益偏好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上述权益投研总监谈到。
  北京一位中型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也表示,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股东,其实都需要淡化规模排名,注重公司经营质量,在以投资者利益为第一的前提下,平衡好股东、渠道等的关系。对于渠道而言,排名往往是一种准入门槛,比如很多渠道只和排名靠前的大公司合作,当然也是出于内控的考虑。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可以不用太在意排名,而要更注重不同公募的比较优势,比如一些排名并不靠前的公募可能有一些小而美的权益产品,而纯债类产品可以多考虑大公司等等。
  沪上一位中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表示,对基金公司、股东和渠道而言,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大前提都是要注重长期,因此基金公司短期规模和业绩的考核正在逐渐弱化,而是更加注重提升投研实力,注重基金产品和客户需求的适配性,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持有体验,在日常的新发和持营中增加管理规模。
  “短期业绩反映的是基金经理持股与市场热点的契合程度。契合程度越高,短期的收益排名就越往前;逆风的程度越高,短期的收益排名就越靠后。要做一名理性的投资者,并不是一味关注短期收益率与规模排名,更重要的是要清晰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清晰了解产品风险定位,购买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上述基金经理提到。
  但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坦言,部分基金公司有时候不得不去提升规模。比如一些有实力的合作渠道,基金公司达不到一定规模要求就无法准入。另外,随着行业投教工作的深入,其实很多投资者也越来越专业,在选择基金时也会比较一下基金公司的综合实力,规模太小的基金公司可能就被剔除掉了。哪怕是业绩方面更有优势,有些投资者也会基于稳妥起见选择管理规模更大、知名度更高的基金公司。要彻底改变“唯规模论”,必须各方共同努力,改变理念。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规模战” 偃旗息鼓!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