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鸡”乱象为何难治?完善立法不容忽视 | 羊晚政见

最新信息

“电鸡”乱象为何难治?完善立法不容忽视 | 羊晚政见
2024-01-02 21:06:00
2024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你有骑“电鸡”出行吗?2024年1月2日起,广州市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措施(以下简称“限行新规”)正式开罚。2日上午,广州交警在通行管理路段内共查处电动自行车闯禁行780宗,违规通行桥梁、隧道127宗。
  电动自行车治理一直是各个城市的“老大难”。电动自行车凭借着机动灵活的特点为百姓出行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与之相伴的是逆行、闯红灯、改装等大量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给交通出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记者早前在广州市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措施听证会上获悉,目前,广州已完成电动自行车上牌超过360万辆。而根据相关估算,广州实际电动自行车已超500万辆,保有量远超小汽车。据交警部门统计,2023年上半年,广州发生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同比上升63%。同年12月28日,广州更是发生了一起重型搅拌车与电动自行车相撞的事故,造成了电动自行车乘客当场死亡……
  一组组数据都聚焦在一个矛盾点上:如何在保障“电鸡”车主通行便利的情况下,又能管住乱象、减少安全隐患?想要解决这一矛盾点,不妨聚焦三个层面思考。
1月2日,交警对违规进入限行区内的电动车进行处罚。羊城晚报记者蔡嘉鸿摄
  完善上位法,出台相匹配的管理措施迫在眉睫
  首先要思考的是,到底该如何管。此次出台的限行新规从2021年发布第一版征求意见稿起,历经两年多,面向社会公开征求了多次意见,形成了如今的最终版。相信有关部门也是统筹考虑了市民电动自行车出行需要和城市管理实际需求,尽力寻求各方的“最大公约数”。而该限行新规的出台,更重要的是引导电动自行车回归短途出行的本质属性。
  当然限行仅是一环,电动自行车治理的根本在于管住交通乱象、减少安全隐患。如今,电动自行车存在“摩托化”倾向,不乏有电动自行车车主解除限速,原本25码的速度解速后可达到五六十码,俨然已具有机动车的属性,而电动自行车本身不具备机动车的保护。此外,电动自行车车主逆行、闯红灯、在机动车道上行驶等乱象层出。
  管住这些乱象,仅靠电动自行车车主的自觉性和交通安全意识是不现实的,根本在于有相匹配的处罚管理措施。如今,电动自行车存在机动车化倾向,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其属于非机动车,需按照非机动车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无法像机动车一般管理。
  对于逆行、闯红灯等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九条规定,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许多车主对此不以为意。较大的安全隐患与较小的惩戒约束力之间的错位,导致了一些电动自行车车主“无所畏惧”的心态。因此,随着电动自行车出行需求日益增多,完善上位法、出台相匹配的管理措施迫在眉睫。
  同时,在管的方面,道路交通执法是末端环节,不应将所有压力集中于此。真正的治理应是相关部门全链条联合起来,从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通行、停放、充电等环节进行综合治理。例如,企业可在生产时通过技术手段限制“电鸡”解除速度;有关部门打击提供非法改装的销售门店。
  完善非机动车道,让“电鸡”有路可走
  其次,要思考的是完善基础设施。伴随着电动自行车数量快速飙升,广州道路基础设施多少有些“不适应”。由于广州之前一直实行禁摩禁电的政策,很多道路没有非机动车道。近几年来,随着电动自行车快速增多,政府部门逐步通过车道瘦身、压缩部分绿化带(人行道)等方式设立非机动车道。
  据了解,为保障电动自行车出行安全,广州积极完善机非隔离、信号灯、标志标线等交通设施,逐步优化电动自行车通行条件;持续调整优化全市公交线路,完善地铁公交接驳,着力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例如,在解放北路、中山大道增设了非机动车道,设置了机非分割护栏和警示桩;在广州大道京溪路口增设非机动车信号灯、待行区和过街通道;在环市中路小北路口设置了非机动车过渡区;在荔湾区中山八环岛拓宽了非机动车道……2023年以来,广州新增非机动车道422公里,增设机非隔离栏10.8万米,完善65个路口机非隔离设施。
  道路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一定周期,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广州还存在一些道路不具备条件设置非机动车道或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够、不连续等情况。未来,期待广州不断完善慢行系统建设,探索更友好的非机动车出行环境。
  即使“有路可走”,部分“电鸡”车主仍违规
  再者,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也值得思考。在电动自行车治理的大讨论中,不乏一些车主表示,因为没有非机动车道,所以才违规与机动车混行。但是在记者走访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发现,即使道路有设置非机动车道,仍有车主“横行”在机动车道中。
  想要享受电动自行车出行带来的便利,又怎能“随心所欲”、不遵守交规呢?电动自行车治理,车主也是其中的责任人,违规车主应反思自身的行为,提升文明出行的意识。
  电动自行车治理的探讨持续已久,情绪的宣泄并不能帮助交通秩序变得更好。我们无需将电动自行车“妖魔化”,但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当下交通出行的现状。
  一个城市的交通如何治理?以人民为中心才是出发点。相信一个有序、安全的交通出行环境也是民之所盼。希望在探索治理手段的过程中,国家层面的立法能不断完善,地方全链条的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跟上,各方多一些倾听,多一些耐心,健康的交通环境构建,需要每一位交通参与者的努力。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电鸡”乱象为何难治?完善立法不容忽视 | 羊晚政见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