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成效如何衡量?黄浦探索建立首个“公民法治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最新信息

普法成效如何衡量?黄浦探索建立首个“公民法治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2024-01-11 14:27:00
2022年底,南京东路街道推出上海首个《公民法治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进行了首次第三方测评,根据533份有效问卷数据,以及课题组47项三级指标分项赋分,得出总体综合得分为83.03分,评价等级为“较高”。如今一年多过去了,最新测评显示,得分已提升至85.05分,标志着南京东路街道公民法治素养持续提升。
  南京东路街道地处上海市核心区域,是上海唯一入选“全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的试点地区。黄浦区司法局南京东路司法所所长唐绮芳告诉记者,南东街道社会形态复杂,居民素质与法治意识参差不齐,要实现城市精细化治理,需以法治作为前提保障。
  但她坦言,法治社会建设的成效相对法治政府建设而言,较难衡量。“探索一套能够量化市民法治素养的评价体系,不仅是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首要切口,也是评价相关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径。”根据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工作要求,自2022年起,南京东路街道深入剖析公民法治素养的内涵,合理确定测评重点,科学设定测评指标,构建了一套契合地区特点的公民法治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参与南东街道公民法治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专家之一、上海市法治研究所副会长王奕蓉介绍,为保证测评体系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南京东路街道的公民法治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块:一方面通过问卷的方式测评个体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接入街道城运中心数据库,建立大数据模型,分析地铁口共享单车的违规停车、小区飞线充电、楼道堆物、垃圾分类、文明养宠、噪音扰民等市民日常违法违规情况的发生频次与严重程度。“既能通过位次的改变,掌握普法的成效高低,也能倒逼问题涉及的相关部门进行及时处置,将普法与治理相结合。”王奕蓉说。
  面向市民个人的法治意识测评问卷在内容设置上同样有巧思。王奕蓉告诉记者,为避免把“问卷”做成枯燥的“试卷”,在内容上尽量减少了法律知识考试的题目,更侧重案例化,在问卷里搭建与居民法治行为相关的场景,比如“临时停车应怎么做”“遇到电信诈骗如何解决”等,并通过案例给到群众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法治问题的解题思路,从而调动居民参与问卷的积极性。“问卷不只作测评用,也要能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工具箱’,进而激发他们主动学法守法,提升法治素养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普法成效如何衡量?黄浦探索建立首个“公民法治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