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国际监管要求 中行、农行官宣TLAC发行计划

最新信息

对标国际监管要求 中行、农行官宣TLAC发行计划
2024-02-03 03:06:00
自2021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原中国银保监会、财政部制定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后,我国首单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债务工具终于要面世。
  2024年1月26日晚间,中国银行(601988.SH)披露了关于TLAC非资本债务发行计划的董事会议案。董事会同意分批次发行减记型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发行规模不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这也是我国首家公布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发行计划的系统重要性银行。
  随后,1月31日,农业银行(601288.SH)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称拟分批次发行减记型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发行总额不超过5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市场方面预测称,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G-SIBs(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工商银行(601398.SH)、建设银行(601939.SH)、交通银行(601328.SH)也将陆续公布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计划。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本轮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规模已经充分考虑市场承载量,不会影响债券市场平稳运行。
  两大行公布2000亿元规模的TLAC发行计划
  TLAC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可以通过减记或转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的总和。TLAC非资本债券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为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而发行的、具有吸收损失功能、不属于商业银行资本的金融债券。
  关于具体的发行步骤,以中国银行为例,根据该行公告,将自股东大会批准之日起分批次发行减记型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有效期至2025年8月29日。
  在光大证券(601788.SH)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看来,下一步,银行将提请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并同意由董事会授权管理层,根据相关规定和审批要求,在此次董事会审议通过条款和条件的基础上,决定发行的具体条款及办理所有相关事宜(包括向相关监管机构报批,确定发行时间、发行批次、发行定价等)。结合过往二级资本债发行节奏看,中国银行TLAC非资本债券首次发行规模或在400亿—600亿元。预估在2024年上半年完成首单发行概率较高,最快或于2024年第一季度末左右发行。
  谈及国有银行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的意义,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均表示,减记型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符合《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可用于补充商业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
  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近日撰文称,从2022年欧美银行业危机中多家银行的处置过程来看,提升问题机构损失吸收能力,对提高处置效率、缓解风险外溢、避免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薛慧如认为,TLAC非资本债券的发行将建立新的损失吸收层,以实现在资本工具不足以吸收损失时,通过TLAC债务工具实现内部纾困而非依赖外部救助,这将进一步提升国有银行的总损失吸收能力和稳健性。从监管角度来看,TLAC债务工具的推出将使得银行债务工具体系进一步丰富完善,推动国内监管框架向国际标准靠拢。
  在《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后,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体系建立。同时,其中明确了TLAC合格工具的类别,既包括普通股、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券等资本工具,也包括非资本TLAC债务工具。
  薛慧如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与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债相比,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的受偿顺序更高。根据《管理办法》,当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监管可以强制要求对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进行减记或转股,但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应在二级资本工具之后吸收损失,所以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债可以为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提供一定的保护。但是,由于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受偿顺序更高,因此从收益率来看,可能略低于二级资本债和其他资本工具。
  对债市影响有限
  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G-SIBs,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需要在2025年年初实现TLAC监管第一阶段达标;由于交通银行为2023年首次入选,需要在2027年年初实现TLAC第一阶段达标。
  根据《管理办法》,其中要求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加权比率应于2025年年初达到16%、2028年年初达到18%,杠杆比率应于2025年年初达到6%、2028年年初达到6.75%。
  “考虑到审批流程需要一些时间,我们预计四大行年内可能都将适量发行TLAC债,后续交通银行预计也将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招商证券(600999.SH)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表示。
  王一峰表示,根据《管理办法》,我国G-SIBs的总损失吸收能力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巴塞尔Ⅲ认可的受监管资本,即扣除缓冲资本(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后的监管资本;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存款保险基金可计入部分。
  谈及TLAC的发行缺口,薛慧如指出,根据测算,假设未来四大行风险加权资产增速8%、净利润增速5%、分红率维持在30%,到2025年1月和2028年1月资本工具或者TLAC合格债务工具的发行需求将分别达到1.7万亿元和6.3万亿元。
  薛慧如提示称:“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这样的缺口测算没有将存款保险基金纳入考量。根据《管理办法》,存款保险基金可以计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但是监管机构尚未明确,存款保险基金在计入总损失吸收能力时是按实缴金额计算,还是按照2.5个百分点(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不低于16%时)和3.5个百分点(上述比率不低于18%时)的上限来计入。其次,交行作为首次入选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有三年的达标过渡期,因此可以于2027年年初达到总损失吸收能力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不低于16%的要求。”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团队研报称,虽然银行资本补充缺口有限,但考虑银行净息差收窄问题,仅仅依靠银行内生增长以及到期资本工具续发,很难完全满足考核,需要外部力量提供支持。此外,随着2024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落地及监管部门可能提高存款保险基金认定比例,银行资本补充压力还将减轻。
  “与普通金融债相比,由于TLAC非资本债券有减记或者转股的损失吸收条款,预计收益率会更高。”薛慧如表示。
  展望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趋势,王一峰预计,2024年我国将启动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但年内供给压力或许较小。我国TLAC非资本债券主流期限预计为3年到5年。除银行自营资金外,银行理财、保险资金、大型企业财务公司等将是TLAC债券的重要投资者。其中,理财资金或许对三年期TLAC非资本债券有一定主动需求。
  廖志明分析称,在TLAC非资本债券落地后,大行可能减少二级资本债及永续债的净发行规模,比如,主动赎回永续债后转而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从而有效地降低达标成本。这将使得银行资本债更加稀缺,可能进一步压低银行资本债利差。资本工具额度批复有效期为2年,且额度为上限管控,可以不完全用完。
  “本轮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规模已经充分考虑市场承载量,不会影响债券市场平稳运行。”陈卫东表示,本轮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规模充分考虑市场的流动性和接受能力,既满足了TLAC非资本债券补充需求,又能保证债券市场平稳运行。TLAC非资本债券利率水平预计将低于二级资本债,但高于优先高级债,对投资者有一定吸引力。
  薛慧如认为,静态来看,在市场容量既定的前提下,TLAC非资本债券的发行可能会分流一部分其他债券的市场需求,尤其是与TLAC非资本债券收益率、资本消耗以及久期相似的债务工具,预计银行会根据达标要求、市场需求、监管导向、利率环境、发行成本等因素,来综合确定资本工具和非资本债券的发行计划。动态来看,未来随着TLAC非资本债券的制度框架和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银行债务工具的流动性和吸引力有望增强,市场容量有可能进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助力TLAC非资本债券的发行,2022年4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便联合发布了《关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为何直至近期G-SIBs才公布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计划?
  薛慧如分析称,一个全新的债务工具从创设到最终的发行,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021年出台的《管理办法》已经从制度或者债务工具的属性上形成了整体的框架,但是真正落地发行的过程中,一些具体的发行条款、存款保险基金如何计入、配套的审批规则、合格投资者的定义、如何明确损失吸收触发事件、触发之后如何吸收损失,均有待进一步明确。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对标国际监管要求 中行、农行官宣TLAC发行计划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