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创新致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最新信息

科技引领,创新致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4-02-07 12:13:00
(本文作者王鹏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此次会议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明确了新质生产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的重要地位,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下文将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关键与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其相关的政策支撑与产业发展情况。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分析
  (一)新质生产力的特点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不仅代表了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更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价值创造模式。新质生产力强调通过科技创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来实现生产力的质的飞跃。这种新的生产力形态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其“新”主要体现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其“质”主要体现为高效能、高效率、高质量,关键主要是面向新兴领域,面向未来产业,着力高质量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尤其是富有原创性与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深远意义
  首先,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当下中国经济的迫切要求,而发展心质生产力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第二,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创新驱动,而新质生产力正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体现。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推动中国经济从传统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
  其次,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可持续性,才能在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是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助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增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有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例如,资源环境约束、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都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通过不断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的有效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为人民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
  (二)全球经济背景下的重要性
  在全球经济恢复疲软和美西方科技封锁的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变得尤为重要。这一进程既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需要,也是推动经济内生动力的必然选择。
  首先,对抗全球经济疲软的趋势。全球经济的疲软态势使得传统出口市场受到冲击,中国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新动能,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和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动力。
  第二,应对美西方科技封锁的挑战。美西方的科技封锁使得中国在某些关键领域面临技术和供应链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更加需要依靠自主创新来提升科技水平和自主研发能力,以应对外部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而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加强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可以降低对外部技术和市场的依赖,提升中国经济的自主性和可控性,增强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第三,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助于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可以为全球经济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解决方案,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三、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
  (一)当前政策环境现状
  为了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新型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和质量;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变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等。这些政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二)未来政策发展展望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新质生产力将在中国经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政府也将继续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励各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扩大科技领域的开放合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优化创新环境,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四、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未来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基础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在芯片、人工智能、5G、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
  在芯片领域,随着近段时间美国收紧对华芯片技术、设备的出口管制,加大政策打压力度,我国正在提高芯片自主性,目前在刻蚀机、化学机械抛光(CMP)设备、离子注入机、清洗设备等方面均有突破,部分国产设备已打入国外市场。
  在人工智能领域,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核心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企业数量接近4000家,我国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文本识别、自动驾驶、机器视觉等方面成果不断,居于全球领先水平。
  在5G领域,我国正在加速5G进一步的规模化应用,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超2200家工业企业、超520家医疗机构落地5G商业应用。
  在新能源骑车领域,我国研发出全球首款240kW大功率氢燃料电池汽车,为重卡低碳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同时,中国也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双一流”高校建设计划等,都旨在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水平和改善创新生态系统。中国政府还加大了对创新领域的投入,提高科研经费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多个领域。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5G通信、芯片、软件等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引领力量,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行业是我国实现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纳米材料、智能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生物科技、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生物技术产业,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数字化制造等先进制造产业等,这些产业都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新性、高渗透性、高融合性等特点,是培育中国新质生产力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引擎,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总之,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科技引领,创新致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