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田利辉:从公司治理深化A股提质建设 加强股民“股东化”教育|问策资本市场④

最新信息

对话田利辉:从公司治理深化A股提质建设 加强股民“股东化”教育|问策资本市场④
2024-02-07 12:49:00
吸引中长期资金留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投资者回报,是多部门在近期A股市场震荡环境下的频繁呼吁,也需要市场参与者久久为功的探索。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围绕年内资本市场表现,以及增强A股投资价值、投资者信心与回报等话题进行了分析。
  田利辉指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质优”的研判,已经从对技术、盈利水平的观察,发展至关注公司治理的新阶段。一个能够吸引资金留驻的资本市场,需要上市公司积极承担主体责任,提升投资价值。而与此同时,加强投资者的权利教育,让股民拥有“股东意识”,提升对公司治理与发展的话语权和参与感,则是当前仍较为缺失的投教方向。
  深化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21世纪:年初以来,一系列政策利好似乎并未充分传导至A股市场,背后可能有哪些核心原因?
  田利辉:股市的走势是多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短期内,股市的表现更多地反映了投资者的预期和市场情绪,而投资者的信心往往更多地受到对上市公司未来表现预期的微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同时还需考量企业前景、企业家信心、经理人激励等因素。地缘政治为首的国际风险因素,也会引发散户投资者的脆弱心理反应。
  从市场结构来看,我国A股市场以散户投资者为主,其决策更易受市场情绪的影响。由于散户投资者的资金量有限,甚至可能在投资中动用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因此在市场出现负面消息时情绪可能会被放大,而面对正面消息时却更多选择持谨慎态度、半信半疑。
  再有就是政策因素的考虑。虽然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政策调整,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但目前,一些政策所使用的字眼可能会因为存在理解门槛,从而导致散户投资者不太容易真正能把握住这些政策的核心。在政策的宣导上,我们可能还需要使用让普通投资者也更易懂的讲法去引导市场,让其意识到经济的“光明论”不只是三个字的口号,而是有一系列机制正把它切实地贯彻下去。
  21世纪:保险资金、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长线资金入市的步伐正不断提速。有哪些可以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提供便利的举措?
  田利辉:长线资金的入市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从长期来看,中国是一个增长型的经济体、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市场,因此现阶段股市相对较低的估值,更有机会为长线基金赢得可观的回报,也会进一步助推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等发展,实现共赢局面。
  而提升中长期资金入市的便利性,首先需要明确“如何认定中长期资金”这一问题。
  一方面,我们实际上可以鼓励更多的资金成为中长期资金。假如散户投资者愿意坚持持有某家公司的股票,这笔资金未尝不具有长期性。这要求我们在政策制定和市场引导上付出更多努力,教育投资者有长期投资意识,避免跟风。
  另一方面,即使某些资金被归类为中长期资金,若其在入市后频繁展现出高抛低吸、短线买卖等操作,那么它们也并不能真正发挥中长期资金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厘清资金的投资理念,并确保这些资金在市场化的基础上积极、主动、长期地参与到资本市场中,而非仅仅通过行政手段对资金进行锁定。
  此外,可能目前尚有部分机构不愿意将其资金流入到资本市场中,而对这类资金的引导超出了证券监管机构自身的能力范围。让相关机构能够更顺畅地参与资本市场,需要更大范围内的有关部门进行鼓励和推动。
  重视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提升
  21世纪:高质量的上市公司是吸引资金长期留驻的重中之重。怎么去定义一家质量优秀的上市公司?
  田利辉:A股市场投资者对“优质上市公司”这一概念的理解,实际上曾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变化。原先,如果一家公司隶属于景气行业,似乎在风口上抓住了热门概念、拥有了热点项目,大家往往就会认为它是一家好公司。然而仅依赖行业热点和概念炒作,并不能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健发展。
  在持有了一段时期股票后,经历了公司在财报中暴露财务状况不佳或亏损的投资者,会开始慢慢将关注点从公司的行业特征转向财务特征。对财务特征的关注,让投资者开始趋于寻找行业好、且盈利亮眼的公司。
  而当大股东或机构投资者深入分析公司时,在财务数据基础上,他们还会开始进一步关注公司的分红能力、资金去向和治理特征等方面的问题。整体来看,在新时代背景下,好的公司至少应具有三个必要的特征:一是技术含量要高、二是盈利能力要好,三是公司治理要强。
  21世纪:上市公司可以从哪些方面承担主体责任,以持续提升投资价值?
  田利辉:持续提升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实际上更多是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当前时代,上市公司首先应关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成本控制等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以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公司治理结构也是关键因素。虽然当前大部分上市公司按证监会的要求搭建了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徒有其表是不够的。公司治理的实质,在于确保高管团队切实拥有公司治理的专业知识,例如在谈及公司发展时,公司应确保其董事真正“懂事”,而非仅仅负责签字。
  制定合理的分红政策、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也至关重要。其中,分红政策一定要根据公司自身情况制定,确保其具有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则不仅应满足于合规,还需以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为目标。
  引导股民形成“股东意识”
  21世纪:近日,证监会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需牢固树立回报股东意识。目前A股市场的股东回报建设效果如何,下一步可以重点从什么地方着手?
  田利辉:在加强股东回报建设方面,现在A股市场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大部分投资者还是更多地将自己视为“股民”,而非真正的公司股东。这种心态在市场出现波动时尤为明显——对市场信心的脆弱,也是投资者纷纷选择用脚投票的原因所在。
  然而投资者应当意识到,在投资于上市公司后,哪怕自己可能只不过是公司的一个“小东家”,但千千万万个小东家联合起来,就是公司的大东家,就能够影响公司的治理与发展。
  证监会曾强调,要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市场,这意味着我们一定要让投资者拥有“市场主人翁”意识。对于投资了上市公司的股民而言,我们应加强“股东教育”,提高其权益意识和参与度,使他们能够真正行使投票权,从而改善公司治理。
  21世纪:对于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你还有哪些建议?
  田利辉:首先,A股市场的交易模式可以进一步优化,例如推动专家理财、中介机构集中交易等方式,以确保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一些特定的板块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做市商制度的作用。
  其次是对于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等不当行为予以严惩。当前,监管方面对财务作假的打击力度很高,但同时我们同样需要对交易性违规行为进行利益上的处罚,让散户投资者看到我们对市场公正性的坚定维护。当散户看到违规者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对市场的信心自然会增强。
  加强投资者教育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其中包含权利教育和风险教育。权利教育正如先前所说,即要让投资者需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不仅限于买卖股票,而是自己也是所投公司的“股东”,在公司的治理与发展中拥有话语权,包括在股东代表大会上发言、与董事沟通等。风险教育则是要让投资者明白,对于一家真正优秀的公司,短期的二级市场波动不足为惧,公司的股价最终会回归其内在价值。仅仅停留在“投资有风险”的投教是敷衍了事的,真正的投资者教育,是要让投资者切实拥有金融素养。
  最后就是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各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新《证券法》所规定的特定代表人诉讼机制已经得到推行,也已有投资者在这一机制下顺利获得赔付。然而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必须持续努力,为投资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对话田利辉:从公司治理深化A股提质建设 加强股民“股东化”教育|问策资本市场④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