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黄勇平:基础研究“十年磨一剑”,资助体系应匹配

最新信息

全国人大代表黄勇平:基础研究“十年磨一剑”,资助体系应匹配
2024-02-26 07:13:00
在实验室外见到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黄勇平时,他刚刚脱下科研用的白大褂。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他一边忙着手上的科研项目,一边抓紧为准备提交今年全国两会的建议做修改完善。
  去年,黄勇平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深感责任重大,更感到需要站在全国的视角看问题。过去一年,他前往浦东、崇明等地,参与国家湿地保护法落实情况的调研,还深入法院和检察院担任监督员,详细了解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为更好履职做准备。
  “作为一名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今年,我准备继续就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出建议,希望更好发挥国家引导的力量,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黄勇平说。
  “城市之肺”越强越好
  聊起去年参加的调研活动,黄勇平印象最深的是在浦东外环边看到的一片湿地。这片湿地位于金海湿地公园内,总面积41.8公顷,是上海外环绿带上唯一一个以湿地为特色的公园。
  这次调研由上海人大组织,旨在了解湿地保护的实施情况。两个月时间内,调研组还分别前往赤风港湿地公园、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北八滧互花米草治理区、东滩湿地公园、中华鲟梦园等进行实地调研。
  “确实没想到,在离我们这么近的地方,有一块保护得那么好的湿地。”黄勇平告诉记者,别看湿地面积不大,生态却非常丰富,吸引了各种鸟类等动物来此栖息,不少周边市民也经常来这里与自然深度接触,这是城市多元生态的生动体现。
  从功能上讲,湿地被称为“城市之肺”。在黄勇平看来,一个地方如果没有湿地,也就失去了一种呼吸的方式。湿地参与着城市看不见的循环,不仅调节着气候,也有利于不同类型植物的生长,还给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我们这次去崇明东滩湿地调研就发现,当地的鸟类种类比原先多了很多,记录到的鸟类超过300种,每年迁徙的水鸟达到上百万只,鸟类停留的时间也比原来更长了,这都是湿地的功劳。”黄勇平感慨道。
  更让黄勇平感到欣喜的是,去年10月,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全面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家登记机构开展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这也意味着,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权的国际重要湿地首次实现登簿。
  “‘肺’的功能是越强大越好的,所以湿地建设不能停下,要久久为功,不断拓展。对此,我会继续跟踪关注。”黄勇平说,上海城市的地下水位较高,有利于湿地的开发保护,建议把湿地建设和公园城市建设结合起来,让更多市民能够享受湿地带来的益处,这对上海未来的发展也有深远意义。
  基础研究支持要可持续
  虽然履职仅一年,但黄勇平的履职成果分量一点也不轻。
  去年,黄勇平围绕“科技创新”共提交了5份建议,其中他最看重的是“关于优化基础研究科研经费资助体系的建议”。因为基础研究时间长、难度大、风险高,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研究,更需要系统和稳定的支持。
  但现实是,一些基础研究基金缺乏持续滚动支持的机制,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导致一些研究项目无法深入,甚至半途夭折。黄勇平直言,基础研究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但现在的资助体系很难与之匹配。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当前一些基础研究项目,往往以工程方法来进行管理,业内有句生动的调侃:“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黄勇平解释说,好比建一栋楼,买多少钢筋和砖头,都可以算出来,但基础研究算不出来,因为变数太多。“有的项目甚至让把未来五年的预算都做出来,这怎么可能呢?如果能预测未来五年,那一定不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
  让黄勇平感到高兴的是,他去年提出的建议正在落地。去年1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新政,从2024年起,对上一年资助期满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开展分级评价,并遴选部分特别优秀的项目给予15年近3000万元的支持。
  具体而言,择优遴选不超过20%的优秀项目给予第二个五年滚动支持,资助强度加倍达到800万元,资助期满后,再择优遴选不超过50%的优秀项目给予第三个五年1600万元的资助,集中优势资源培养,造就高水平领军人才。
  今年,黄勇平还特别关注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从全过程创新角度看,这也是对去年他所提出的建议的延伸。他在调研中发现,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很多企业无法直接拿来用,也不愿投钱进行转化。他有个形象的比喻:“小试管里‘毫升’,无法放大到工厂大罐里的‘吨’。”
  黄勇平认为,针对这个问题,政府的投入还是太少,建议出台全国层面的转移转化政策,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加入,同时培育更多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人才,更好推进实验室成果的社会化利用。
  注重倾听各方不同声音
  谈起过去一年的履职心得,黄勇平说,自己主要是在向各方学习。
  其实,黄勇平曾担任过上海市政协委员,有过参政履职的经历,但他觉得,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更需要站在全国角度看问题。人大工作涉及立法,更要慎之又慎,特别是要注重倾听不同方面的声音。
  为了更了解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等情况,去年,黄勇平深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担任监督员。与此同时,他还深入基层,收集不同行业的社情民意信息,将其转化为履职的基础和素材。
  “我常会收到一些来信,对方知道我是人大代表,希望我把这些意见带到全国人大,其中很多意见来自一线工作者的深度调研,对我来说也很受启发。”黄勇平说。
  比如,去年,黄勇平从一位上海的基层政协委员那了解到,现在一些科研仪器到达年限后就直接报废了,但实际上还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是不是可以捐赠给“老少边穷”地区的学校和研究机构,让设备继续发挥作用。
  黄勇平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建议,顺着这个思路,他进一步想到,现在很多科研设备通常归单位所有,如果人员离职或流动到其他单位后,仪器不能带走,由原单位人员继续使用。但有些仪器是由特定科研项目申请的,如果被其他人员使用,甚至拆分使用,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是不是可以细化规定,让部分仪器可以跟着项目走?”黄勇平说,科研仪器是国家财产,如何更大限度发挥作用,他准备带到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进一步讨论。
  一年来,黄勇平收集了不少来自不同行业朋友的建议,他的笔记本上也多了不少民生话题。比如,有一位从事医疗工作的朋友就向他反映,120急救应该进行一定的分级处理,这样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也能提高总体的急救效率。
  最近,黄勇平正在将这些不同方面的信息汇总梳理,进一步筛选后带去北京。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全国人大代表黄勇平:基础研究“十年磨一剑”,资助体系应匹配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