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发展 京津“双城”跑出加速度 | 新京报专栏

最新信息

十年发展 京津“双城”跑出加速度 | 新京报专栏
2024-02-27 18:41:00
京津“双城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大画卷中的重要篇章。
  “2·26重要讲话十周年”系列评论
  十年前的早春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此后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十年后的今天,新京报评论部特别推出“2.26重要讲话十周年”系列评论,以共同见证京津冀协同发展非凡十年。
  从天津武清区特色消费生态圈佛罗伦萨小镇,到V1汽车世界;从铁科院成果转化基地,到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再从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到北京城市副中心——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2月25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党政主要领导,在京津冀三地开展了联合实地调研。
  三地领导首先到访的天津市武清区,地处京津冀交界,高端装备、汽车、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是京津“双城”合作发展的生动窗口。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就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
  此后,京津“双城记”便成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大画卷中的重要篇章。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承担着重要的国家使命,也面临着“大城市病”的困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首都功能布局,提高首都功能保障能力”。
  天津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港口资源、工业基础和开放条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载地。
  十年来,京津两市紧紧围绕国家战略,不断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唱好京津“双城记”,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新两翼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以及“双城生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0年9月3日拍摄的北京CBD建筑群。图/新华社
  从“和谐号”开始跑出加速度
  事实上,随着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和谐号”从北京南站缓缓驶出开往天津站,不仅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高铁时代,京津两地更从此紧密联结,向着双城变同城跑出了加速度。
  2015年,京津城际延伸至天津滨海站,打通了天津滨海新区与北京之间的快速便捷通道。尤其是,2023年12月18日起,京津两大城市间进入“四条高铁连通时代”。
  而最新开通的津兴城际起于天津西站,终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全长约101公里,从天津西站抵达大兴机场站最快仅需41分钟。
  而今,在唱好京津“双城记”的要求下,“双城生活”在京津两地居民中已是常见现象,这其中既有在天津居住、北京工作的上班族,也有家在北京、工作在天津的双城族。随着路网越织越密,双城变同城已经成为京津两地很多居民的切身生活感受。
  过去十年,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各阶段重点任务,北京和天津两市明确了在行政审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协同事项,为两市居民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就拿政务服务来说,京津两地开创“线上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自助办”模式,满足了两地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办事需求。300余个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切实提升了政务服务的“质感”,京津也由此从地理空间上的拉近,逐步变成了双城互融。
  当然,京津“双城记”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政策引导、规划支撑、项目落地等硬件条件,也需要文化交流、民心相通、舆论宣传等软件条件。
  京津两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文化交流是京津双城记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也是京津双城记的重要推动力和保障。
  得益于过去十年间,京津文化走廊逐步从构想变为现实,在北京看话剧,顺便到天津听相声,已经成为了很多来北京旅游的游客常规操作。
  目前,以京津两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艺术机构、文化创意园区、文化旅游景点等为节点,形成了一条连接故宫、天坛、颐和园、天津古文化街、天津意式风情区、天津海河等的文化线路。
  京津文化走廊的建设,实现了京津两市的文化共享和文化互鉴,提高了京津两市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京津两市也实现了“心灵契合”,为京津“双城记”增加了新的色彩和魅力。
  让“双城记”唱得更好更响亮
  京津是双城,也是重要的产业发展两极。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格局。其中的“双城”,指的就是北京、天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而京津产业合作,很大程度上就是将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
  过去十年,京津两市也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等新兴产业上不断推进对接,北京的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与天津的制造能力和产业基地优势结合,促进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能力和韧性水平。
  此外,两市也结合自身优势共同推进了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对接,北京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与天津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园区相结合,形成了“北京创新、天津转化”的产业格局。
  2018年和2013年,北京和天津连续签署了《进一步加强京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逐步明确了在科技园区建设、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协同事项,为两市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撑,“北京研发、天津制造”继续走深走实。
  为了推动京津在产业上的联动发展,北京和天津加强了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作和联动,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创平台和产业集群。
  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京津高端产业合作离不开科创的加持。过去十年,京津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实现了北京的技术研发和天津的成果转化的有机衔接,促进了京津两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转型升级。
  京津双城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成果。京津“双城记”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北京和天津的战略眼光、协同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放胸怀,也展示了京津两市的发展潜力、发展优势、发展机遇和发展前景。
  京津“双城记”的形成和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示范,也为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当然,京津“双城”发展还有更大的空间和可能,仍需要京津两市不断探索和创新、持续完善和优化。如此,京津就能继续共话美好未来,推动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京津“双城记”也就能唱得更好、更响亮。
(文章来源:新京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十年发展 京津“双城”跑出加速度 | 新京报专栏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