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研究团队专家:好的研究是跑出来的

最新信息

京津冀研究团队专家:好的研究是跑出来的
2024-03-05 04:23:00
“屋子太乱了,只要有空的地方就被我们的书籍材料‘征用’了。”在叶堂林十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关于京津冀的书籍和材料高高摞起,几乎将他整个人淹没。
  叶堂林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刚过完年没等到开学的时间,他已经匆匆赶回办公室,着手安排新一年的研究计划,到雄安新区出差、参加学术研讨、撰写区域发展报告等等,作为研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专家,他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好的研究是跑出来的。”叶堂林的团队一年基本有4个月的时间“跑”在一线,田间地头、工厂学校……一步步地梳理和完善课题研究方向和思路。
  “我们是智库的角色,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建言献策。虽然整个团队围着京津冀做研究已经十几年,我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有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叶堂林说。
  2007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组建了京津冀研究团队,专门从事首都圈和京津冀相关研究,叶堂林是最早的研究团队成员之一。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让叶堂林的团队有了更大发挥空间,许多建议落地开花、效果显现。
  针对北京的科技成果主要流向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科技成果协同转化相对不足的情况,叶堂林研究团队建议,打通创新项目在北京孵化与津冀产业化的联动通道,在环京津科技园区的重点地区,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或中试中心,打造一批成果转移转化承载高地,提升河北“造血”功能和内生发展动力。
  这些建议很快得到积极响应。2023年,京津冀三地共同发布了“六链五群”的产业协同发展新图景,三地协作推动氢能、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建设,并启动京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廊道、京唐秦机器人产业廊道等五条产业廊道建设。三地共谋做大产业“蛋糕”,投资互动和资本要素融合流动持续增强。
  “我很骄傲!团队的研究能为国家战略做一点贡献,过去10年,我们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和成效,这是做研究的人最大的荣幸。”叶堂林说。
  在叶堂林看来,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京津冀三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明显不平衡态势。
  “2007年,我们刚开始做京津冀一体化调研的时候,有一次从北京去邻近省份的一个县,不到两百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好几个小时,交界地区是断头路,还要到处问人找路。到了县里发现当地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年轻人都在北京打工,北京想要落地的项目因为没有配套保障而作罢。”
  受到调研的启示,叶堂林选择将三地产业协同作为研究的破题点。“产业是区域发展的基石,区域内产业链上下游如果不能实现协作,各种资源要素不能正常流动,就无法缩小区域间的经济社会差距,无法让三地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反之,产业能够实现协同,京津冀在各个层面的协同都能迈上一个台阶。”
  2014年以来,叶堂林研究团队凭借扎实的调研功底和丰富的研究材料,先后参与10多个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规划编制,内容涉及自贸区一体化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联动、产业链融合等。他们组织的“京津冀蓝皮书信息发布会”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最新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和研究人员学术交流平台,他们研究撰写的关于京津冀产业发展的蓝皮书已经接力发布了12年。
  现在的京津冀,区域配套更加紧密,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愿景正变成现实。
  “下一步,团队会继续围绕京津冀产业协同和创新协同主题,尤其是产业链布局、产业廊道建设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北京市科技成果怎么更好地在津冀落地转化加大调研力度。”叶堂林说。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京津冀研究团队专家:好的研究是跑出来的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