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部长通道”开启,信息量超大!

最新信息

首场“部长通道”开启,信息量超大!
2024-03-05 15:08:00
中国基金报两会报道组记者李树超张玲闫晶滢
  2024年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等四位部长现身接受采访。相关话题受到广泛关注。
全年研发投入超过3.3万亿元
鼓励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阴和俊介绍,去年党中央深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科技宏观统筹得到有力加强,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启动实施,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呈现新气象。
  从投入看,全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8.1%,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其中大家最关心的基础研究投入达到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9.3%。从产出看,2023年签订技术合同95万项,成交额达到6.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8.6%;授权发明专利达到92.1万件,比上年增长15.3%。
  从成效看,在量子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正式投产,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运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就是大家讲的“新三样”,去年出口增速喜人。
  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我们国家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了基础、注入了动力。
  阴和俊表示,年轻人最有创造能力,也最具有创新潜力,他们现在是我们国家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未来就是建设科技强国的主力军。
  据阴和俊介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承担。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到目前已经有1100多项是由40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牵头负责的,达到总数的20%以上。再比如,在许多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到处都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在北斗导航、探月工程、中国“天眼”这些大工程中,许多项目团队的平均年龄刚过30岁。
  阴和俊称,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要赶早一点、宽松一点、面宽一点、跟得紧一点,帮助他们尽早熟悉科研、培养兴趣、增强自信、把握方向。我们出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把一半以上的基础科研费用投到35岁以下的年轻人身上;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我们把对青年人的培养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下一步,科技部将把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作为长期的战略性工作,努力为青年人加快成长、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在工作上,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在生活上,针对他们的“急难愁盼”,动员各方共同努力,围绕薪酬待遇、身心健康、家庭生活等重点关切,努力解决后顾之忧。
2023年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
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李国英表示,2023年,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这11996亿元投资通过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完成。
  李国英称,《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把目标年设定为2035年。也就是说,到2035年要建成国家水网,实现“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目标,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目前,水利部已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部署的重点任务全面进行了分解细化,逐项落实到具体的工程项目,逐项落实到年度推进计划,并建立健全了工程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水利部将为之积极努力,狠抓落实,依法依规、科学有序推进工程项目的实施,确保如期完成国家水网建设的目标任务。
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亿斤
再创历史新高
  唐仁健表示,去年我们遭遇了频繁的、极端的自然灾害。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最后实现了“以秋补夏”、“以丰补歉”,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亿斤,比上年增产了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比上年增加7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
  唐仁健强调,我们粮食产量的数字是真实可靠、完全可信的。经过这么多年中国共产党人一代接一代的接续、矢志不渝的努力,咬定粮食安全不放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空前的力度大抓特抓实抓粮食生产,我们现在农业的装备条件、抗灾能力、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跟十年前、跟几年前比恐怕都不可同日而语。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唐仁健称,总体来讲,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家可以放心的、比较完善的,早发现、早帮扶、动态消除风险有效的机制和办法。下一步,我们要更多地聚焦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咬准目标一件一件办下去,办一件成一件,相信这样几个五年下来,积小步成大胜,一定能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推进高质量发展
做好“源、升、态”
  张玉卓说,国资国企工作核心是推进高质量发展。我想用三个字来讲我们今年准备怎么推进高质量发展,“高”就是高水平的协同,“质”就是质的有效提升,“量”就是量的合理增长。
  数据方面,2023年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万亿,增加值10万亿,利润2.6万亿,实现稳定增长。特别是在投资方面,去年中央企业总投资6.2万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09万亿,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0%。投资增长的速度比较快,去年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2%,全国是3%。初步统计,拉动社会投资超过10万亿。
  张玉卓表示,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上,创新和质优是重中之重。今后中央企业怎样发展?也想用三个字来讲:第一个是源头,技术要有来源,“源”;第二个是要推进产业升级,“升”;第三个是产业生态,要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源、升、态”。
  第一,技术要有来源。中央企业要开放创新,不能关起门来,要在全世界创新体系中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目前,中央企业在国外一共有330家研发中心,我们要和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头部民营企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已经与27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要通过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真正把“顶天立地”立起来,解决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源头问题。
  第二,有了技术源头,最主要的是推进产业升级。张玉卓表示,中央企业在传统优势产业方面布局是比较多的,现在就是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进行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改造。产业升级一定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目前约占13%,央企仍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布局,去年相关投资增加了32.1%,目标是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科技、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
  最后是创新生态,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张玉卓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要靠大家一起来营造,中央企业要开放,中央企业一定要摒弃一些过去落后的理念,比如过去短期投资、短期收益、追求规模、追求脱实向虚、“挣快钱”等,中央企业一定要树立在新质生产力上有所作为的理念。当前,国内的劳动者是最具先进水平的劳动者,掌握的劳动资料是最先进、最好的劳动资料。
  张玉卓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靠人才。
  “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优秀企业家精神,要鼓励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敢于走最难走的路,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敢于攻克最坚固的堡垒,以我们实实在在的作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张玉卓称。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首场“部长通道”开启,信息量超大!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