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传播:“社会心理服务媒体传播与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圆桌对话会圆满举办

最新信息

媒体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传播:“社会心理服务媒体传播与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圆桌对话会圆满举办
2024-03-25 18:26:00
3月20日—3月22日,首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在山东省滨州市召开。此次大会以“奋进新征程激发心力量”为主题,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中央社会工作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华夏时报社共同主办。
  3月22日上午,在华夏时报社、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的圆桌对话会上,围绕“社会心理服务媒体传播与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业界、学界的各位专家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和实践工作经验,并对媒体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探讨。华夏时报社公益部负责人文梅主持了此次论坛。
  华夏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冯慧君在致辞中表示,媒体传播与社会心理服务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媒体不仅是传递信息的渠道,更是引导社会舆论塑造社会心态的重要力量,而社会心理服务则是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之一。未来社会发展中,媒体传播不但要提供优质的信息,更需要重点关注社会人文和情感需求,助力社会心理建设,促进社会整体和谐。
  国家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钢在发言中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应该重视媒体报道在塑造公众心理健康理念的引导作用,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避免对心理疾病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歧视,营造一个包容理解和支持的社会氛围;其次应科学引导媒体报道,关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可防可治,传播正能量;最后,建议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扩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广泛传播,防止不良信息的传导,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
  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建平在致辞中表示,媒体传播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通过各种形式传递信息,影响受众思想观念和行为,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桥梁,更是引领社会的心理风向的重要的力量。在信息爆发的时代,必须充分认识到媒体传播在社会心理服务中的价值和意义,积极地倡导正能量,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在主旨演讲环节,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贺大为围绕“以社会心理健康搭建认知引导新桥梁”主题介绍了新华社的工作经验。他表示,在社会心理健康领域中搭建认知,引导新桥梁,意味着要创造新的思维方式、心理策略和社会实践,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提高自身的心理福祉。通过提高认知引导能力,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提升自尊自信,从而增强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新华社作为主流媒体,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和价值取向,积极地响应理念、内容和方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网格,方能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
  人民网·人民健康的王亚微以“打造心理服务平台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题,分享了人民健康的工作经验。据她介绍,近年来,人民健康联合中央有关单位、各地党委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权威社会组织,秉承“健康生活与您共享”理念,持续开展人民健康“五进”关爱服务计划,并以主题教育为契机,通过走进机关、企业、社区、乡村、校园,把为民办实事作为重要内容,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打造一条有中央媒体平台特色的健康中国、爱国卫生运动新型服务之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生活幸福感。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传媒茶话会创始人刘灿国在演讲中着重强调了精神文明时代,媒体宣传社会责任与使命。他表示,物质文明决定了人类能跑多快,精神文明却决定了人类能走多稳、走多远。媒体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承担着双重责任,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媒体通过宣传报道来丰富滋养社会文化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弘扬法治道德,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强社会协调和联系,弘扬发展民族精神,增进民族的共同的意识。从微观上来说,媒体要以文化人自居,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激励人,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培养新时代的公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心理访谈》总编导沙玛阿果以媒体人的身份分享了深入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思考。她感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这么重要,不是空洞的几个字,而是由活生生的一群人组成的。为此,她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媒体要讲好社会心理服务故事,关键要讲好“人”的故事;其次,需要用媒体语态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态传播,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到社会心理服务中来;最后,社会心理服务需要强调互动关系,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会议间歇,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姚宏文也莅临了现场,并有感而发。他表示,大力宣传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建设,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其中,媒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建设,包括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机构的构建,更多的还是做人的工作,所以,如何处理好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如果每个人都能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的素养并且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基本规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也变得容易,从这个层面来说,媒体的价值和责任也在于此。
  随后,华夏时报社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闫洪丰就“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媒体传播和社会心态塑造”的问题进行了分享。闫洪丰给出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媒体传播的四大建议,其一,建议媒体从系统化的角度看待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避免病理化视角;其二,社会心理服务不仅仅是“心理健康”,而是强调主动提供面向个体、群体、社会的多元化服务,全周期解决各类心理心态问题以及其他社会问题;其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多学科、多部门、多领域共同建设的,这个过程中需要链接多个资源进行社会支持;其四,对于案例解读,需要有效地进行提炼和拔高,媒体在报道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学研究所副教授、新闻与传播心理实验室负责人刘源通过针对性的研究,分享了心理健康在新闻报道中的问题及解决。她提出了新闻媒体报道心理健康议题的操作指南,并建议,加强记者心理健康知识的专业培训;提升记者自身的心理素质;进行多方合作提升心理健康新闻报道的质量,最后,建议尽快出台各方认可的报道规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中心主任司若与清华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科研主管张辉联合带来了“青少年心理健康议题的媒介呈现与视听传播”的主旨演讲。司若表示,以多元角度呈现青少年心理健康议题的视听作品,成为辅助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媒介载体,并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乡村影视美育与心理疗愈也是助力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路径之一。张辉则具体介绍了清华大学青少年影视美育大课程体系,分享了优质的美育课程建设经验,探讨美育教育重要问题和规律。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梁刚建在现场展示了多个视频作品,他在发言中重点强调了短视频的社会属性,并指出,短视频已经成为吸引青年一代受众、提高传播力、影响力的新渠道和新阵地,因此,他建议广大广电工作者利用专场帮助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宣传教育部主任贺海燕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报道对社会心态的影响,她重点提及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普的媒体报道,媒体在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担任着重要角色,因此,她提议报道中需做到“五要”:一要提供儿童青少年不同年龄段心理健康调节的方法;二要培养儿童青少年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三要提供儿童青少年掌握情绪和压力管理的方法;四要引导儿童青少年掌握提升自尊自信的方法;五要引导儿童青少年建立有效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北京市朝阳区第三医院(北京市朝阳区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宣教科科长、副主任心理治疗师宋珺在演讲中分享了朝阳区的工作经验,她表示,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市民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宣传,有效地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至市民,加深了辖区居民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未来,将利用覆盖面广的新媒体资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宣传,打造朝阳心理服务品牌、推出心理服务明星。
  心理作家、R法学园创始人李越就“核心信念与心理疗愈,自媒体赋能塑造积极社会心态”为题进行了分享。他表示,从心理学来看,核心理念匮乏将引起自我评价体系失衡,传播的主要力量在于引发正向积极思考,掌握幸福的主动权。在认知改善过程中,媒体传播可以为干预、咨询和治疗提供前期的铺垫,自媒体作为媒体的一个部分,同样可以传播正向内容,影响更多有需求的个体。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媒体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传播:“社会心理服务媒体传播与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圆桌对话会圆满举办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