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10月23日在Sibos2024年会期间举办的
金融街论坛系列活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央行数字货币连接全球经济体”研讨会上表示,从需求角度来说,亚洲经济体互联互通、快速发展,推动了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启动并逐步走向实践。
2021年2月,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泰国银行(泰国央行)、阿联酋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发起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旨在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2024年6月6日,该项目进入最小可行性产品(MVP)阶段。
周小川表示,亚洲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投资和供应链合作发展迅速,商务与旅游在内的人员往来、跨境电商发展推动跨国支付的需求愈发增长,也暴露出现行支付系统的一些不足。传统上,人们多使用美元或其他强势货币进行这些跨境支付,无法充分满足亚洲内部贸易、旅行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需求。
他表示,在支付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跨境支付效率、降低成本,还需要避免因美元流动性不足、因美国货币政策和亚洲经济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不一致所带来的困扰,以及需要应对维护货币主权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方面的挑战。
周小川表示,为满足上述需求,货币桥项目以及其他促进亚洲的跨境支付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谈到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与跨境支付体系的关系时,周小川将现有的货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强势货币,具有自由可兑换、足够的流动性支撑、有效且深度的外汇市场、币值稳定等特征。
第二类是准强势货币,这类货币也可用于跨境支付,但与第一类货币相比还有某些弱点,需要新的系统予以支持。
第三类货币相对较弱,汇率及外汇市场不够有效,可能面临一定的国际收支问题,货币可自由兑换程度不足,还需要外汇管制等。周小川表示,货币桥项目发展需要区分三种不同货币类型。
周小川表示,推进货币桥建设需要亚洲中央银行的支持。中央银行需要制定规则、监管,进行外汇管理等。对于许多亚洲经济体而言,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可自由兑换程度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别也很大。货币桥项目应首先推动并便利经常项目,特别是小额经常项目跨境交易的支付结算。
“因此,我认为这非常符合亚洲经济、贸易以及旅行发展的现实需求。需求侧是货币桥项目发展的原动力。”周小川说。
此外,周小川还表示,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提供的全球金融通信设施,多年来成功服务于国际银行间通讯,给国际贸易与支付提供了便利。
周小川表示,有观点认为货币桥项目、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可能会与Swift存在替代关系,“在我看来,货币桥更多的是一种跨境支付系统,支付系统会继续借助金融电讯系统。但跨境电商等小额交易的信息交互提出了一些新的、简化的要求。”他说。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