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清晨的北京亦庄,21公里赛道上演了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20支人形机器人队伍与万名人类跑者同场竞技。最终,这场赛事以天工Ultra
机器人创造的2小时40分42秒的硬核成绩夺冠。与此同时,也因各类“翻车名场面”火爆出圈。
比赛现场,各位“参赛选手”可谓状况百出。有的“选手”头戴太阳帽,脚蹬彩色跑鞋,左右两边各一“护法”,步履蹒跚,走一步顿一步,被网友笑称为“太奶”散步;某“选手”在弯道处突然“五体投地”,金属头颅滚出三米远,工程师紧急扶正后,它仍倔强地前进,颇具奥林匹克精神。
玩笑归玩笑,二级市场的
机器人概念股还是“扎得起”。4月21日,
机器人板块开盘略有下跌,但午后开始拉升,市场成交活跃。
截至当日收盘,机器人ETF涨幅达2.79%,奥比中光涨停,鸣志电器、伟创电气涨超8%。
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直播截图 01 成都私募投资大赛季军背后公司 获得冠军的“选手”是来自北京人形
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Ultra。资料显示,北京人形
机器人创新中心于2023年11月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是国内首家聚焦于具身智能
机器人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应用生态建设的创新中心。创新中心由优必选、京城机电、小米
机器人、亦庄
机器人等
机器人行业领军企事业单位联合组建,汇聚了全球具身智能
机器人产业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发人员占比70%以上。
企查查信息显示,公司四大股东中,
优必选、小米机器人、京城机电持股比例均为28.57%,三家上市公司持股比例共超过85%。
获得亚军的N2机器人来自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松延动力)。2025年,松延动力已完成连续两轮过亿元A轮及A+轮融资。A+轮由彬复资本领投,华强资本跟投;A轮投资方包括神骐资本、北京未来科学城基金、天启资本、泽然资本、教育科技集团战略方等机构。
获得季军的“行者二号”由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益得)研发。据了解,行者二号是业内率先推出的基于肌腱仿生(绳)驱动的全尺寸双足人形
机器人,也是卓益得公司第二代人形
机器人产品。它身高1.70m,整机重量仅28公斤。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卓益得共完成两轮融资。其中,2023年11月完成的Pre-A轮融资方是来自成都的私募基金——
成都点亮曙光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目前该公司占股5.3%。
企查查信息显示,成都点亮曙光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的基金管理人为成都点亮伯恩股权投资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共投资8家企业,投资企业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成都、武汉,投资公司包括:光量子计算设备研发商玻色量子、高精度力矩传感器及力控解决方案提供商坤为科技、人工智能全景摄像机研发商成都易瞳科技等。
02 通过比赛重点解决技术短板 根据北京市经信局公布的比赛结果,20支机器人参赛队伍中,最终有6支队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 开源证券发布研报称,本次马拉松全程21.0975km,赛道涵盖了裂缝路、陡坡、石子路等多种复杂路况,全面考验了
机器人的关节模组协调性、控制算法稳定性、能源管理、结构设计、信号抗干扰等能力,可以说是一场超高难度的“综合大考”。
开源证券表示,作为全球首个“人机共跑”赛事,本次马拉松的意义不在于跑得快,而是作为综合检验平台,在非理想环境、长距离运动压力测试下进行极限演练,从而推动产业链联动,形成标准化与规模化落地。
通过本次比赛,机器人产业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短板更加清晰。例如,出现关节过热导致性能衰减或摔倒、动平衡能力不足、需多次换电等问题,为后续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于部分参赛的机器人企业来说,参加完本次比赛,既能看到自身的不足,也能更加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开赛前便拥有超高人气的仿生人形
机器人“幻幻”在起点处跌倒在地,最终未能完成比赛。其制造商智瞰深鉴(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昱慧在朋友圈发文:“我们至少敢迈出这历史性的第一步,在参赛之前就做了最坏的打算,参赛之后,也将更明确自身方向——朝着定制化IP
机器人的方向发展。”
本次比赛也暴露了人形机器人的不足。此前,阿加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孙晓刚在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时,便谈论过关于
机器人的形态问题。在他看来,
机器人未来会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出现在生产和生活中,可能是通过对一个传统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换代实现的;也可能是一个全新的形态,并不一定是人形,或许是一条观赏鱼,或者是一个会说话的冰箱。
此前,在
中关村论坛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也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具身智能不仅仅是人形
机器人的形态。
未来十年,在整个“人工智能+机器人”范畴,人形机器人的占比可能只有10%左右,70%以上的问题不一定非要人形机器人来解决。 03 场景化能力成新估值标尺 据金融投资报记者观察,在
机器人马拉松之前,
机器人企业的宣传策略是出一个功能就出一则视频。普通民众对于
机器人的认知大部分局限在
机器人跳舞、前空翻或者后空翻等。但是经过这场马拉松,普通民众对于
机器人的评判标准似乎发生了变化。
机器人爱好者小高在看完
机器人马拉松后说:
“以前机器人企业发布一个机器人前空翻或者后空翻的视频,就能获得不少点赞。但这场比赛看下来比后空翻和前空翻精彩多了,未来我想要看到机器人的更多突破。如果只是单纯的动作展示,可能不再能打动我。” 多名机器人行业从业者在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具身智能应用场景的挖掘和商业模式的确立,将是当下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点。 金融投资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国内
机器人产业正积极扩展应用场景,并已取得了诸多成效。
例如,
天工机器人能手持检测设备对电柜进行局部放电检测,还能在极端环境下作业,并可同步执行巡检、倒闸、数据回传等任务;四川具身科技的
天行者一号“入职”柔性产品制造企业,发挥双手搬运、灵巧操作工具、自主行走等稳定运动能力。
即便是传统企业,也纷纷开始和
机器人结合拓展应用场景。例如,
房地产商龙湖冠寓落地机器人送餐服务,用户可以手机一键召唤
机器人,直达门前取餐,彻底告别下楼取外卖的低效场景;
被誉为“假发大王”的瑞贝卡也入局机器人领域,继续探索在智能穿戴、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新零售场景中的更多可能。
据《2025人形
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预测,
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量将超万台,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2.39亿元,占全球半壁江山;而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约52.95亿元,
到2030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037.52亿元,占全球44.6%。 爱建证券发布研报表示,人形
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阶段,但商业化落地仍需聚焦特定场景(如巡检、物流、家用等)的深度优化。当前产业已进入政府引导+资本助力+场景验证的三轮驱动阶段,建议关注
机器人在现实场景的应用落地。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