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围堵下的“海上突围”!全球最大,比亚迪“深圳号”起航,比亚迪最新消息,002594最新信息

《 比亚迪 002594 》

涨停原因 | 十大股东 | 历史市盈率 | 龙虎榜

财务数据 | 分红股息 | 历史市净率 | 资金流

关税围堵下的“海上突围”!全球最大,比亚迪“深圳号”起航
2025-04-30 21:01:00
4月27日晚,中国自主制造、已投入运营的全球最大装载量汽车运输船——比亚迪“深圳号”,装载着7000多辆比亚迪新能源车,从苏州太仓港出发,前往巴西伊塔雅伊港。整个航程预计30余天。
  当“深圳号”穿越太平洋,其航迹恰似中国高水平开放经济的隐喻:既有应对风浪的务实策略,更有拥抱世界的长远视野。从比亚迪、华为到宁德时代,从输出产品到输出标准,在美国关税围堵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正以多元路径诠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承诺。
  由“被动运输”转向“自主掌控”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640万辆,连续第二年居全球第一。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奇瑞、吉利等国内车企,海外销量也呈爆发式增长。
  一季度,比亚迪海外销量为21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20%,3月份海外销量更是首次站上7万辆的高峰。在巴西、泰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市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巩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领先的地位。
  一边是,国产新能源汽车海外销售如火如荼,销量飙升。另一边,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700余艘从事汽车远洋海运的专业船只,主要被欧日韩企业控制,国内汽车运输船运力仅占全球的2.63%。中国汽车跨洋运力和汽车出口能力仍不匹配。
  自营物流不仅关乎成本,更是供应链安全的命脉。近年来,比亚迪、奇瑞、上汽等中国车企纷纷组建船队。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产业,正在从“被动运输”转向“自主掌控”。目前,比亚迪的船队规模已扩展至五艘,第五艘9200车位级运输船“长沙号”计划于5月交付,第六艘“西安号”预计年内投用。通过自建船队,比亚迪将海运成本降低15%-20%,规避国际航运垄断带来的价格波动。
  “‘深圳号’的交付是全球化战略的关键拼图。”比亚迪集团对公事业部总经理王俊保说,“它不仅是一艘运输船,更是连接中国‘智造’与世界市场的‘海上桥梁’,让全球用户共享中国技术红利。”
  逆势而上,加速全球化布局
  面对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比亚迪等中国领军企业的应对策略,并非退缩,而是逆势而上,加速全球化布局,重构全球产业链。
  除自建船队外,比亚迪还在加快海外建厂的节奏。通过在海外建厂,比亚迪不仅规避了贸易壁垒,更通过本地化供应链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以泰国工厂为例,其生产的ATTO 3一季度在当地市占率达45%,超越日系燃油车成为销冠。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球110多个国家及地区。2024年,比亚迪海外销量达40.6万辆,实现营收1004亿元,单车均价约24.73万元,毛利率达28.87%。比亚迪方面表示,2025年海外销量目标在80万辆左右,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南美洲和欧洲三大区域。
  谈及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时,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海外业务本土化战略是比亚迪全球化布局当中的关键一环,比亚迪的工厂不仅是制造基地,更是技术标准输出站。“不仅为当地带去产值、就业、税收,且对当地的汽车产业实现了拉动作用。”
  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车企,像比亚迪一样选择“出海”。造车“新势力”之一的蔚来建立中东北非团队;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设电池工厂;小鹏汽车旗下的多款车型海外预售;零跑牵手Stellantis集团建立合资公司,销售网络铺向欧洲……
  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也已经超越传统贸易。比亚迪“制造+物流+市场”三位一体的模式,与华为“5G技术标准输出”、宁德时代“海外电池工厂共建”形成呼应,展现了中国企业从单一产品出口向全产业链赋能的升级。
  从输出产品到输出标准
  当其他车企还在比拼出口量时,比亚迪在泰国、匈牙利等地的工厂,不仅输出产品,更将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刀片电池标准等核心技术标准融入当地产业,实现从“卖车”到“定规则”的跃迁。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在7国登顶销冠,其技术标准成为当地市场准入的隐形门槛。
  奇瑞的产品已经覆盖全球110个国家,海外用户超470万。在出海3.0时代,奇瑞用技术开源重构行业规则——48%热效混动系统、800V水陆两栖车、飞行汽车三体技术,将中国标准推向全球110国,使其在海外市场构建起了自己的技术护城河。
  针对东盟国家长期沿用普通冰箱标准的痛点,家电巨头美的集团通过《家用及类似用途制冷设备健康净化评级》标准,将净味、抑菌技术写入马来西亚国家准入标准,推动中国高端冰箱出口增长。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共提出国际标准提案2070项,牵头制定并发布国际标准1705项,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标准话语权显著提升。
  有分析指出,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和技术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和生态共建,实现从单一产品出口到技术标准输出的跨越。这种“标准输出”不仅打破了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体系,更重塑了全球产业格局。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