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包袱”!金安国纪欲出售上海金板60%股权,金安国纪最新消息,002636最新信息

《 金安国纪 002636 》

涨停原因 | 十大股东 | 历史市盈率 | 龙虎榜

财务数据 | 分红股息 | 历史市净率 | 资金流

“甩包袱”!金安国纪欲出售上海金板60%股权
2025-03-03 21:23:00

  自2021年被金安国纪(002636)收购以来,上海金板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金板”)于2021—2024年累计实现扣非后净利润亏超3000万元,近日,金安国纪计划“甩包袱”。值得注意的是,抛售所持上海金板全部股权背后,金安国纪近年来的业绩情况也并不理想。针对相关问题,金安国纪方面3月3日接受了北京商报记者的采访。
  拟公开挂牌转让子公司股权
  2月28日晚间,金安国纪披露公告称,公司拟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或同类型交易平台(以下简称“产权交易所”)通过公开挂牌竞价的方式,出售所持控股子公司上海金板60%的股权。
  公告显示,截至评估基准日2024年12月31日,上海金板100%股权评估价值约为2.11亿元,金安国纪持有的上海金板60%股权评估价值约为1.27亿元。公司拟以资产评估价1.27亿元为首次挂牌价在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并将根据产权交易所的规则调整挂牌价格,最终交易价格、交易对方以公开挂牌后竞价的结果为准。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不再持有上海金板股权,上海金板将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的范围。
  据了解,金安国纪本次拟出售的标的资产上海金板60%股权系公司于2021年增资认购。彼时,公司以自有资金向上海金板出资1.8亿元,认购上海金板新增注册资本7500万元,超出新增注册资本的部分1.05亿元计入上海金板资本公积金。不难看出,公司本次1.27亿元的挂牌价格较其2021年增资认购价格折价超5000万元。
  另外,当年,金安国纪还与上海金板股东朱晓东约定了业绩承诺,朱晓东承诺上海金板合并报表口径2021、2022、2023、2024年度实现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的税后净利润分别为2500万元、3500万元、6600万元和8000万元,合计2.06亿元。
  然而,三年后,金安国纪在公告中表示,业绩承诺期限内(2021—2024年度)上海金板累计实现扣非净利润为-3436.62万元。
  金安国纪方面表示,由于上海金板未完成业绩承诺期限内(2021—2024年度)的业绩承诺且实际完成业绩与承诺业绩差距很大,加上近年来业绩亏损对公司整体业绩造成拖累,继续持有上海金板股权,对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为减轻上海金板业绩亏损对公司业绩的拖累,优化资产结构及整合资源配置,聚焦主业,促进公司长远发展,公司拟出售所持上海金板60%的股权。
  另外,朱晓东未完成业绩承诺,根据《关于上海金板科技有限公司的增资协议》约定,朱晓东应于上海金板审计报告出具后30日内向公司支付的业绩补偿款金额为7000万元。金安国纪表示,鉴于业绩承诺方朱晓东筹集资金需要时间,短期内支付业绩补偿款存在困难,且业绩承诺方已将其所持有的上海金板20%的股权以及其持有的个人名下杭州市临安区一处房产分别质押及抵押给公司作为担保。经与业绩承诺方多次反复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拟对业绩补偿款的支付期限予以延期,不涉及原承诺的豁免、撤销或其他变更。
  预计2024年扣非后净利为负
  本次抛售上海金板股权背后,金安国纪近年来业绩表现也不理想。
  据了解,金安国纪2011年11月登陆A股市场,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为电子行业基础材料覆铜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财务数据方面,公司业绩于2022年大幅下降,并于2023年迎来上市后首亏。
  具体来看,2021—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58.91亿元、37.6亿元、35.71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6.9亿元、8710.48万元、-7881.28万元;对应实现扣非后归属净利润分别约6.36亿元、724.64万元、-1.1亿元。
  另外,2024年,金安国纪预计实现归属净利润3750万—5600万元,同比扭亏;然而,公司预计实现扣非后净利润亏损6000万—8000万元,仍为亏损状态。
  针对相关问题,金安国纪方面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公司将通过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新增产能的利用率等措施,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提高公司盈利水平。
  另外,金安国纪方面提到,由于本次出售上海金板60%股权最终成交的时间与价格尚不能确定,该交易产生的损益及对公司本期和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暂时难以预计。公司将根据最终成交情况及时履行审议及信息披露义务。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全球电子行业规模庞大且仍在增长,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如半导体技术持续升级,5G通信技术加速普及,带动相关电子产品需求。但同时,行业竞争激烈,头部企业占据大量市场份额,中小厂商面临成本上升、技术追赶压力。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