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对等关税”引发全球股市震荡。面对美国蛮横无理的“关税霸凌”,具身智能产业如何应对?影响几何?
近日,在具身智能产业化发展座谈会上,记者采访八位具身智能企业负责人了解到,具身智能企业“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正在积极探索供应链全国产全自研,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乐聚机器人:做好“持久战”准备 乐聚
机器人董事长冷晓琨表示,国内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场景链,从核心零部件到场景落地基本实现闭环。比如人形
机器人的电机、传感器甚至AI芯片,大湾区都有成熟的本土供应商,不太依赖美国进口。
“我们的第一台人形
机器人成本约300万元,国产化率仅10%,而现在的国产化率达到90%,这都是得益于大湾区乃至全国
机器人产业链的不断成熟。”冷晓琨说。
今年1月,乐聚完成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
机器人的交付。过去2个月,交付量又翻了一倍。同时,乐聚还与华为云、火山引擎等大模型企业合作,探索具身
机器人的场景应用。
“人形
机器人产业真正爆发还需要约5至10年的时间,企业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聚焦智能化、批量化以及国产化替代,迎接产业蓝海期到来。”冷晓琨说,乐聚把未来的产业化路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面向科研和展厅讲解,第二阶段是进入工业场景,最终瞄准的场景是服务
机器人。
“预计3至5年后,服务
机器人场景的爆发将带来整个产业生态的爆发。”冷晓琨表示。
众擎机器人:自主创新提速 众擎
机器人海外市场收入占比接近40%,主要来自美国和加拿大。但谈及“对等关税”影响,众擎
机器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赵同阳认为“影响不大”。
“我们产品的软硬件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自研,而且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目前美国的订单完全没有收缩的迹象。假如他们把我们排除在外,他们会错过很多机会。”赵同阳说。
赵同阳表示,美国“对等关税”可能促使自主创新提速。目前国内在伺服电机、减速器等环节已具备一定国产替代能力,美国“对等关税”可能会促使我国相关企业进一步加大在本土的研发投入,加速国产替代的进程。
赵同阳提到,众擎在技术层面上坚持全栈自研的理念,从底层硬件到上层算法、软件,都实现了自主可控。
在动力关节模组研发方面,众擎是全球范围内少数几家能够同时开展三大类型高性能动力关节研发工作的人形
机器人企业;在运动控制领域,众擎通过端到端神经网络步态算法,实现了全球首创的自然拟人步态,使
机器人动态表现无限趋近真人。
赵同阳表示,众擎已经形成了十分丰富的产品矩阵,接下来,众擎将探索在某些场景的落地应用,比如商业服务、警务科技、文旅领域,部署
机器人承担各类任务,提升服务体验;中期将开拓工业场景;最终希望人形
机器人能真正走进家庭,服务千家万户。
智平方:积极探索供应链全国产全自研 “我们在积极探索供应链全国产全自研。”智平方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郭彦东表示,这场由关税引发的变局正在将具身智能技术推向更核心的战略地位,其发展不仅关乎单个产业的转型升级,更可能成为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关键变量。
郭彦东认为,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正在加速全球供应链重构,也在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鉴于具身智能产业高度依赖GPU、AI芯片、高端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关税加征将直接导致进口成本攀升,加重企业负担。这从客观上强化了国产化替代的紧迫性——正如汽车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的经验所示,突破“卡脖子”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已成为攸关产业存续的战略命题。
郭彦东认为,当前亟需在加快国产替代进程的同时,引导产业向智能感知、自主决策等核心技术领域突破。值得注意的是,产业链重构也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深化与周边国家的技术协作和产能互补,或可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生态。
据介绍,智平方的通用智能
机器人品类已率先达成商业闭环,与奔驰、吉利半导体、虹桥机场等形成深度合作。
跨维智能:产学研协同发展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谈及美国“对等关税”的影响,跨维智能创始人、董事长贾奎认为,短期来看,美国“对等关税”可能导致具身智能相关产品的采购成本增加,例如AI芯片、服务器等计算资源。
贾奎表示,“对等关税”将促使国内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和国产替代的力度,减少对进口软硬件的依赖,提升国内具身智能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企业为了应对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贾奎表示,中国在
机器人硬件供应链上是有优势的,但在“软”实力上还需加强,尤其是需要进一步提升在Sim2Real具身智能引擎领域的自主可控性。
贾奎认为,具身智能作为AI“去往”物理世界的科学载体,成熟还需要很长时间。从产业引导的角度,要在“吸引眼球”和让
机器人真正产生社会和商业价值方面做好平衡,真正引导具身智能
机器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起到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此外,还要关注具身智能的产学研协同发展。
拓斯达:加速国产替代、技术自主化进程 拓斯达董事长、总裁吴丰礼表示,中国具身智能企业可能面临进口零部件涨价压力,短期加剧供应链成本和研发不确定性。此外,美国后续可能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具身智能技术出口,全球技术共享效率将下降。
但是,吴丰礼认为,具身智能产业有望加速国产替代、技术自主化进程,例如控制、伺服、视觉、芯片等核心部件本土化率有望提升,而这更需要中国企业在当前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竞速阶段重视“技术攻关-场景落地-生态构建”的链条闭环,避免出现产业链短板。
拓斯达在工业
机器人相关领域深耕多年,在实现“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工业
机器人本体+下游自动化系统集成应用”全线覆盖的同时,也是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
机器人领域中,工业
机器人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当前,
拓斯达已经与阿里云、华为云、智谱等大模型公司共同探索推进具身智能场景落地。
吴丰礼表示,后续,
拓斯达将持续与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司合作,共同开发面向智能
机器人应用场景的行业专属模型。基于“云-边-端”协同体系,研发团队也将开展更灵活、更智能的双臂
机器人验证工作,加速具身智能技术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通过提升
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和场景适应性,推动
机器人从“能干活”向“会干活”转变,力争成为“最懂工艺的智能
机器人”,为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优艾智合:供应链国产替代迎新机遇和空间 优艾智合首席战略官梅婉箐表示,整体来看,当前智能
机器人领域零部件国产化率已经超过80%,具身智能产业受美国“对等关税”的影响有限。
从市场角度来看,“对等关税”可能会小幅影响具身智能商业化落地的进程,但从好的一面来看,当前中美具身智能产业处于差不多的起跑线上,美国“对等关税”将为国产技术创新和供应链替代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
优艾智合是国内头部的工业具身智能
机器人企业。2025年3月29日,优艾智合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创立具身智能
机器人研究院首次对外公布人形
机器人矩阵“天演”系列,并亮相其中一款轮式人形
机器人——巡霄。巡霄已应用于半导体制造Sub-FAB运维及能源行业配电间操作等领域。
兆威机电: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 兆威机电董事长、总经理贾永华表示,具身智能产业作为中国未来的重要战略布局产业,推动国产替代和技术自主创新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美国“对等关税”会促使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加快技术自主创新,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竞争力,降低外部因素的制约。
贾永华认为,在美国“对等关税”冲击下,具身智能企业会更注重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国产化,加速国产替代进程;具身智能企业也会加大在芯片、传感器、微型传动及驱动系统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
贾永华表示,
兆威机电一直以来都在加强垂直整合能力,关注核心技术的自主化和关键部件的国产化,将通过优化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
优必选:加大研发投入做好自己 “无论如何,做好自己。”优必选首席财务官、董秘张钜说,目前具身智能技术在感知、决策、控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如高精度传感器的研发、强化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融合应用、
机器人路径规划等,需要各方合力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攻克技术难题。
张钜表示,优必选是全球极少数具备人形
机器人全栈式技术能力的公司,目前聚焦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家庭陪伴三大场景,率先实现了人形
机器人落地应用,优必选工业版人形
机器人WalkerS系列已陆续进入吉利汽车、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
比亚迪、北汽新能源、东风柳汽等汽车工厂生产线。
“优必选已在国内新能源汽车智慧工厂实现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人形
机器人协同实训,探索建立面向多任务工业场景的通用人形
机器人群体作业解决方案,推动人形
机器人从单机自主向群体智能进化。”张钜说。
张钜提到,具身智能涉及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认知科学、
机器人学等多学科,需要多学科之间协同创新,目前仍需加大研发攻关力度。具身智能产业技术研发难度高、周期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资本市场可为企业提供资金,助其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如在智能算法、传感器技术、运动控制等方面,推动技术突破。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