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人大代表蒋凌峰:推动成渝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速锻造新质生产力,智飞生物最新消息,300122最新信息

《 智飞生物 300122 》

涨停原因 | 十大股东 | 历史市盈率 | 龙虎榜

财务数据 | 分红股息 | 历史市净率 | 资金流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蒋凌峰:推动成渝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速锻造新质生产力
2025-03-07 09:04:00
生物医药产业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指出,要发挥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地区生物产业相关优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经济创新极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
  其中,成渝双城经济圈也是推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目前,两地已聚集生物医药相关企业6700家,上市企业超4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60家。但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相比,成渝地区仍面临申报、审批、监管、流通环节的一些阻碍,致使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创新能力等方面处于相对落后位置。
  基于此,全国人大代表、智飞生物副董事长、总裁蒋凌峰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专访时建议,从优化审评审批体系、提升药品批签发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成果显著
  《21世纪》:从国家生物经济战略布局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生物医药领域承担着哪些差异化的使命?其优势在哪里?
  蒋凌峰: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以城市为载体布局建设生物经济先导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经济创新极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生物医药领域承担的重要使命。除此之外,成渝双城经济圈还承担着打造未来产业科创园、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使命,两地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推动西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优势在于:
  一是产业体系发展完备,打造了国家级的生物医药集群。重庆市将生物医药纳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的6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了“1+5+N”生物医药产业体系;而成都市近年来也陆续颁布多个重要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成都生物经济发展,建设国际生物医药智造高地。
  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也成功纳入新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规模超万亿,产业规模居全国第四,已形成涵盖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二是企业培育优势突出,吸引了众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落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企业的培育和发展。重庆国际生物城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优化营商环境等方式,吸引了例如智翔金泰、宸安生物、华智生物等生物医药企业落户。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则通过提供政策支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措施,助力中小企业成长,培育推动了6家企业成功上市。
  目前,两地已聚集生物医药相关企业6700家,上市企业超4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60家。这些企业在疫苗、抗体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技术优势。
  三是研发实力强劲,创新成果丰硕。成渝两地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多项原研生物药填补国内空白。比如重庆企业智翔金泰自主研发的赛立奇单抗注射液是国内首个上市的用于银屑病治疗和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白介素17单抗产品,也是重庆首个自研1类生物创新药,打破了国际垄断。
  加速锻造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
  《21世纪》:数据显示,成渝地区已聚集生物医药相关企业6700户,生物医药规上工业营收2700亿元,产业集群总规模超6500亿元。您如何评价当前产业协同效果?还存在哪些难题尚待解决?
  蒋凌峰:当前,成渝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并呈现出区域集聚态势,产业规模正不断扩大,已形成涵盖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同时两地从政策引导、产学研医一体化发展、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等方面,正积极推动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
  面向未来,我认为成渝经济圈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可从以下角度突破:
  一是产业层级有待提升:尽管成渝地区在生物医药产业协同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两地的产业分布较为分散,产业能级仍不够高,产业链条较短,创新研发未形成强大合力。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积极打造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合作示范带,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经验互鉴、发展互促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二是产学研用衔接协同不足:成渝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能力较强,但与企业的合作还不够紧密,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仍有待提高,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良性协同创新格局尚未形成。我认为,应加强两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整合行业创新资源,加强两地院校科技创新资源与企业需求的深度对接,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为创新产品研发提供支撑,同时加速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是政策协同仍需深化:目前,成渝两地在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规划布局方面各有侧重,但两地区域协同发展的联结机制尚未完全打通,需要进一步加强两地之间的政策协调和资源共享,加强在资源要素、产业协作、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衔接,促进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协同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21世纪》:对于更好推动成渝两地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您还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蒋凌峰:结合前期调研,我发现,成渝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与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相比,仍面临申报、审批、监管、流通环节的一些阻碍,致使其产业发展在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创新能力等方面处于相对落后位置。
  因此我建议,一是优化审评审批体系,提高区域审评审批效率;二是建议提升药品批签发能力,加速创新药上市使用;三是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聚集人才、激活创新。期待通过这些建议积极促进成渝两地生物医药产业的协调高质量发展,加速锻造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