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万宏源掌门人或变动在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
王胜的研究所所长任职已在申万宏源内部公示,不久后将正式任命。
王胜是实打实的
申万宏源研究老将。早在2009年,王胜即加入
申万宏源研究所前身——申银万国研究所,2016年升任策略首席。2016 年,王胜前瞻性地预判了价值股的结构性机会,并在 2017 年进一步明确 “价值股牛市” 逻辑。2020 年,王胜提出“双循环”战略下的市场机遇,强调内需扩张、消费升级迭代及 “硬件+数据” 融合等科技领域创新方向。
外聘所长,是不少券商研究所的共同选择。然而,
申万宏源似乎更青睐于内部提拔。不仅如此,其还将研究所负责人提拔为公司高管,周海晨即是典型案例。
周海晨加入申银万国研究所,比王胜还要早三年。
2006年,周海晨从申银万国普通研究员做起,14年后成为申万宏源研究所总经理。2024年升任申万宏源证券执委会委员,分管申万宏源研究业务和机构业务,同时兼任申万宏源研究所党委书记、董事长。 “
早在申银万国时代,周海晨即与王胜共事。如今,周海晨升任公司层面高管后,王胜即将接班掌门申万宏源研究所。一定程度上,这是申万宏源研究所人才培养体系完备的体现,也是申万宏源重用内部研究人才的彰显。”受访券商研究所人士分析道,“从周海晨到王胜,
申万宏源研究所开启又一个新阶段。”
对
申万宏源研究所而言,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其目前同时拥有两位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与赵伟,这在券商中即可少见。
记者了解到,出生于1963年、2001年即加盟申银万国证券的
申万宏源老牌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已近退休年龄。2024年7月,
申万宏源引入80后年轻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赵伟将逐步接替杨成长,扛起
申万宏源研究在整个宏观研究领域的大旗。
从周海晨+杨成长,到王胜+赵伟,
申万宏源研究所将开启怎样一盘研究大棋?
申银万国时期老将出任要职 日前,王胜出任
申万宏源研究所所长的任命已在内部公示。这意味着,继周海晨后,王胜将成为
申万宏源研究所新任掌门人。
王胜执掌
申万宏源研究所,一定程度上源于周海晨的升迁。2024年1月,身为
申万宏源研究所总经理的周海晨,升任
申万宏源证券执委会委员,分管研究业务和机构业务。同年9月,周海晨兼任
申万宏源研究所党委书记、董事长。
随着周海晨管理事务的日渐繁忙,
申万宏源研究所需要新的掌门人,早在
申万宏源研究所前身——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时期即与周海晨共事的王胜,成为了接棒者。
2006年,周海晨加入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三年后,王胜也成为其中一员。
21世纪初的申银万国研究所颇具市场影响力,2001年,其成为首批全面转型卖方研究的券商研究所,开始为基金、保险等机构提供付费研究服务,开启国内卖方研究商业模式。一批优秀的研究人才汇聚于此。杨成长即是在2001年加入其中。与此同时,陈晓升、李慧勇、詹凌燕、励雅敏、赵金厚、龚芳等一批颇具市场影响力的知名研究员,也一度活跃于申银万国研究所。
正是由于
申万宏源研究所曾培养了大量明星分析师,其中有的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有的转型为知名投资人,因而
申万宏源研究所拥有研究领域“黄埔军校”的美誉。
此番接替周海晨,成为申万宏源研究所新任所长的王胜,是申万宏源研究所2010年代策略首席。他在2016年预判了价值股的结构性机会,在策略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另一位与王胜相似,从申万研究所走出,在宏观与策略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是李慧勇,他是2000年代申万宏观首席,现任某百亿私募研究总监,其曾精准预测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策转向,并提出“政策底、市场底、经济底”三阶段理论。
“
2010年前后汇聚在申银万国研究、颇具市场影响力的首席们,有的已经出走多时,留下来的,也陆续被委以重任。周海晨已经成为证券公司层面高管。王胜也紧随其后,即将挑起申万宏源研究所掌门人重担。”某资深研究人士感叹道。
老牌券商研究所再迎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
申万宏源研究所在干部任用上并非像多数券商研究所一样青睐于外部人才招聘,而是注重内部提拔。这与其历史相关联。
申万宏源研究所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92年。彼时,原申银证券与原万国证券分别设立研究部门,二者成为中国证券市场首批专业研究机构。
其中,万国证券研究所(黄浦营业部)因创始人管金生的推动,早期以激进的市场策略闻名。后来,万国证券因“327国债事件”被接管,后与申银证券合并,于1996年成立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随之整合。
1990年代末,申银万国推出中国首个系统性行业分类标准——申万行业分类,成为国内投资研究的基准之一。
2011年,研究所独立注册为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进一步专业化运作。
2015年,申银万国证券与宏源证券合并,成立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更名为
申万宏源研究所。整合后研究覆盖更广,成为中央汇金旗下核心研究平台。
2018年后,
申万宏源研究所加强金融科技领域研究,开拓量化分析、ESG评级等新方向。
2019年,
申万宏源研究所启动新一轮研究业务转型,探索从单一佣金向佣金、咨询及综合收入共同发展的模式转变,并
持续强化“投研+政研+产研”研究体系。 如今,伴随公募降费,券商研究所普遍承压。
申万宏源研究所也在开启一轮全新改革。
投研方面,根据申万宏源年报,其2024年整合内外部资源,聚焦公募、保险、私募、银行和大型机构客户,为其提供研究、产品和交易等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与此同时积极探索业务转型并初具成效。 产研方面,2023年11月,
申万宏源设立产业研究院,下设
新产业、新能源等5大产业研究中心。
政研方面,
申万宏源组建了专门的政策研究室,专注对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及金融资本市场政策进行研究,以持续提升对中央决策部门的影响力、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力。
干部走向年轻化 一系列改革之下,作为老牌研究所的
申万宏源,也在进行管理层调整。如果说重视内部提拔是其特点之一,那么,
另一大特点则是干部年轻化,尤其是重用80后年轻干部。 此番即将正式出任
申万宏源研究所所长的王胜出生于1982年。而周海晨与王胜年龄相仿,同样是80后。
2023年12月,由计算机首席升任
申万宏源研究所总经理助理的刘洋,以及2024年7月加盟
申万宏源,担任首席经济学家的赵伟,也是80后。
2024年12月,升任
申万宏源研究所总经理助理的轻工造纸首席屠亦婷,则是更为年轻的85后。
“当一家公司、一个团队敢于起用年轻干部时,其往往会更具活力,更有改革魄力。由于年轻一代通常接受过优秀的教育与完备的培养体系,其综合素质与规范程度更胜一筹。如今,
申万宏源研究所由一批40岁左右的年轻干部担当重任,其发展潜力更为广阔。”某券商研究所资深人士分析道。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摆在
申万宏源研究所年轻干部肩头的担子也着实不轻。
以佣金分仓为例,根据Wind数据,
自2021年分仓佣金收入创下8.29亿元的高点后,申万宏源分仓佣金已连续三年下滑。2022年降至6.72亿元,2023年进一步下滑至4.69亿元,排名也从第8位跌至第13位。2024年,其分仓佣金收入仅为2.99亿元,同比下滑36.18%,排名维持在第13名。 新老首席经济学家“交接班” 申万宏源研究所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其目前同时拥有两位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和赵伟。这在券商研究所中颇为少见。
早在2001年,杨成长即加入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负责研究组织与策划工作,并推动宏观研究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确立了将宏观、产业、金融和政策有机结合的宏观研究定位,推动宏观政策研究的咨询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在国内机构投资者中产生了不小影响。
2015年,合并后的
申万宏源研究所成立,杨成长即是首席经济学家。
2024年7月,原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加盟
申万宏源,职务同样为首席经济学家。至此,
申万宏源拥有两位首席经济学家。
不过,目前二者职务与分工有所差别。
赵伟是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负责分管研究所的宏观研究工作。带领研究团队开展深入研究,持续建立宏观研究各领域的研究方法与体系,完善研究所体系建设,为各类机构投资者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同时依托研究所“投研+产研+政研” 三轮驱动的发展思路,赋能公司各业务条线。 杨成长则是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继续负责分管研究所的政策研究工作,指导宏观研究、发展研究、债券研究等研究工作。 2023年,杨成长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其在
申万宏源的工作也很可能持续到履职期间结束。不过,随着杨成长退休时间接近,赵伟大概率将扛起
申万宏源研究在整个宏观研究领域的大旗。
而随着赵伟逐步接替杨成长、王胜逐步接替周海晨,承担
申万宏源研究所更为重要的使命,
申万宏源研究所也将步入全新阶段。年轻化与经验传承并重,或为老牌研究所转型提供新范式。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