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正在重塑环境修复领域的范式。”全国政协委员、
建工修复副总经理李书鹏日前接受上海证券报专访时表示,其核心价值在于将“经验驱动”转化为“数据智能驱动”。今年全国两会,他建议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责任落实和从源头上化解拖欠企业账款。
谈及人工智能对环保行业的影响,李书鹏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环境修复领域拥有三方面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污染高效监测与预警、快速辅助决策与资源优化和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治理。
比如,借助人工智能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能力,可利用历史海量环境数据及工程经验方案生成行业专属模型,从而为制定最优环境修复方案提供快速辅助决策。在土壤修复中,AI可以模拟不同治理技术(如生物修复、化学钝化)的成本与效果,帮助选择最优路径,从而降低30%以上的治理成本。
未来,
建工修复将着重聚焦人工智能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通过持续投入相关研发资源,推进部署适配行业需求的人工智能模型、装备及平台,增强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企业需以技术创新回应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李书鹏说,面对环保行业边界不断拓宽的趋势,
建工修复在退役污染场地的治理以外,积极拓展发展新方向。
结合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的需求,公司通过技术研发找到了将磷石膏改性用作矿山生态修复材料的新路径,在云南昆明成功实施了多个项目,将云南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从23.6%提升到65%左右。
近年来,
建工修复以“生态赋能土地再生”理念为核心,通过“修复+”模式开辟了环境治理与产业融合的新路径。
李书鹏表示,这一理念聚焦于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激活受污染、退化或废弃的土地资源,实现“环境负债”向“生态资产”的转化。其核心在于运用环境工程、土壤改良、生态系统重建等技术手段,构建具有韧性的生态基础设施,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闭环统一。
传统土地整治往往局限于单一治理目标,而通过“修复+利用”的协同路径,能够将其转化为生态空间、低碳产业载体、绿色能源基地等多元功能空间。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