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推动创
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全国人大代表、
迈普医学董事长袁玉宇持续关注的重点问题。
“作为创新主体,广大民营企业在推动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全国两会,袁玉宇将围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人才融合等方面提出建议。
支持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 袁玉宇从产业观察和创新实践的角度出发,持续关注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科技人才遇到的共性问题。
他在调研中发现,在学术界,专家和教授拥有很多的创新想法,但要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产品面临的挑战却有很多;在产业界,企业要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切需要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竞争力。
“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的合作需求很强,但是由于在产学研融合方面做得不够,未能充分实现优势互补。”袁玉宇表示,常见的模式是先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创新研究,再由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这种模式下的转化率并不理想。
“很多时候,一个技术问题不是单个科研团队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综合性的团队来共同解决。”袁玉宇建议,支持企业牵头建设产学研高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来共同解决创新难题。
据介绍,2019年以来,袁玉宇一直在牵头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的建设。该创新中心作为医疗器械领域创新研究与高效产业转化平台,旨在提升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推动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医疗器械创新研发提速。
“当前,国家在创新领域的投入是前所未有的。未来,我们希望在创新政策制定、产业方向规划及创新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可以更多地参与其中。”袁玉宇说。
畅通校企人才双向流动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前提是人才的融合,要打破人才流动‘玻璃门’。”袁玉宇关注到,在国外,科技人才在高校和企业间的流动较为普遍。比如,高校教师可以带着自己的基础研究成果跳槽至企业,若干年后又可以带着企业家思维和产业一线问题回到高校实验室,做进一步研究。
袁玉宇建议,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体制内外的人才流动,产业专家可以来到高校担任产业方面的教授,高校学术专家可以到企业作为学术顾问,通过人才的转移和流动,助力技术转化问题的解决。
“在此过程中,需要厘清知识产权的归属、技术转移转化流程以及价值评估标准。”袁玉宇说,将相关的限制性问题梳理清楚,可加快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研究的人才融合。“让产业界和学术界站在同一个位置上,讲同一种语言。”
从创业到立业,袁玉宇对创新型企业成长的艰辛深有体会。袁玉宇表示,创
新产业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只有充分理解行业,才能敢于投入,并能接受一定的投资失败风险,因此,耐心资本应该是专业资本。他建议,进一步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完善的容错机制,以吸引更多的耐心资本和专业资本投向创新型中小企业。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