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闫硕北京报道 “
同仁堂只有北京有,其他都是贴牌。”“几个
同仁堂,谁是李逵谁是李鬼,分不清。”“北京、天津、南京三个
同仁堂,不是一回事,早就分家了,谁都管不了谁。”……
近日,随着市场关注
同仁堂的贴牌乱象和产品真伪,不少消费者也对北京、天津、南京三家
同仁堂展开了讨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消费者对三家
同仁堂的认知普遍存在误解。
根据官网信息,中国北京
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
同仁堂集团”)是“
同仁堂”商标唯一合法持有人,也是“
同仁堂”字号的唯一合法承继者,其起源可追溯至1669年。
天津
同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
同仁堂”)前身起源于清朝创立的张家老药铺,后与北京
同仁堂结缘。
南京
同仁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京
同仁堂”)前身是北平
同仁堂京都乐家老铺南京分号,由乐氏十三代嫡传乐笃周创办,于1929年开业。
长期以来,围绕三大
同仁堂的爱恨纠葛从未断绝,尤其是北京、天津
同仁堂的品牌之争,已绵延百年。
不过,近期也有了变化。北京
同仁堂集团去年底取得了天津
同仁堂60%股份的控制权,业内观点认为,京津
同仁堂开始“握手言和”,从商标之争走向整合。
与此同时,南京
同仁堂也在转让55%的股权,其中青岛宝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昊科技”)转让其所持有的45%股权的消息,发出后经多次延期,将于2025年3月27日10时开始竞价,业内一度猜测北京
同仁堂会出手。
事实上,不少业内人士都支持
同仁堂走向统一,以持续提升老字号的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只是,资本运作纷繁复杂,未来,“
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又将走向何方?
品牌之争
梳理三大
同仁堂官网以及公开资料可知,三者有着颇深的历史渊源。
同仁堂品牌始创于1669年,即清康熙八年,由乐显扬在北京创建。1723年,
同仁堂开始为清宫供御药。但是,
同仁堂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难题。后来,因资金周转问题,北京
同仁堂当家乐平泉开始对外招股。
在此背景下,乐家女婿张益堂入股北京
同仁堂,开始统领经营、分管制药。后来,乐平泉将北京
同仁堂收回自营,张益堂也从北京
同仁堂赎回股份,在天津另立“张家老药铺”,一度为北京
同仁堂在天津的代理商。1852年,张益堂在未经北京
同仁堂许可的情况下,自行将“张家老药铺”更名为“天津
同仁堂”,结果遭到北京
同仁堂起诉。最后天津
同仁堂败诉。
南京
同仁堂则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1926年,乐氏十三代嫡传乐笃周,奉家族之命南下创办北平
同仁堂京都乐家老铺南京分号,于1929年正式开业。开业后一切资金、货物概由北京
同仁堂拨付,所有员工皆由北京
同仁堂派遣,所得盈余均交北京
同仁堂支配。
伴随着百年传承、积累和沉淀,
同仁堂这一招牌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如今,北京
同仁堂集团旗下
同仁堂(600085.SH)、
同仁堂科技(1666.HK)、
同仁堂国药(3613.HK)成功上市。天津
同仁堂在2019年被工信部评定为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而南京
同仁堂在2018年至2022年快速发展,年营收突破百亿,其中药业板块突破3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三家
同仁堂都于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授予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但事实上,三家
同仁堂的品牌纷争持续不断。
除“张家老药铺”最初更名时打过官司,京、津
同仁堂在民国时期也打起了官司。此外,2021年8月6日,在天津
同仁堂IPO后不久,北京
同仁堂集团将天津
同仁堂作为被告之一,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出诉讼,案由为“侵害注册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
南北
同仁堂之间也有诉讼案例。一知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2024年,北京
同仁堂集团起诉了南京
同仁堂,要求其停止商标侵权行为、停止“
同仁堂创始人”等与历史上的
同仁堂进行误导性关联的虚假宣传行为,以及停止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赔偿损失。
走向整合
新中国成立后,三家
同仁堂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南北
同仁堂为国有企业,天津
同仁堂在历经多轮股权转让后,一度为民营企业。
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1992年北京
同仁堂集团成立,并于2001年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目前由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100%控股。
南京
同仁堂股东为南京
同仁堂健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
同仁堂健康药业”)、宝昊科技,分别持股55%、45%,股权穿透后发现其实际控制人为青岛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天津
同仁堂实际控制人为张彦森及其妻高桂琴。其中,张彦森持股41%、
丽珠集团持股40%、天津润福森商贸有限公司持股18%(由高桂琴100%控股)、张彦明持股1%。
需要指出的是,2024年年底以来,天津
同仁堂、南京
同仁堂在股权结构上均在发生变化,三家
同仁堂颇有整合之势。
去年12月19日,上市公司
同仁堂发布公告,其控股股东北京
同仁堂集团近日取得天津
同仁堂60%股份的控制权,并承诺五年内进一步解决天津
同仁堂及其控制的企业与
同仁堂及其控制的企业之间个别非主要产品相同的情况,避免同业竞争。由此,京津
同仁堂百年品牌之争或将结束。
另一方面,业内也在关注北京
同仁堂集团与南京
同仁堂的股权关系。
2024年11月26日,根据青岛产权交易所综合交易平台,宝昊科技拟转让持有的南京
同仁堂45%股份,转让底价18亿元;南京
同仁堂健康药业拟转让持有的南京
同仁堂10%股份,转让底价4亿元。竞价于2024年12月24日开始。
业内曾有观点认为,从品牌统一需求、资金实力允许、政策与国资推动等方面看,北京
同仁堂集团收购南京
同仁堂存在诸多可能性。收购完成后将会整合资源,减少同业竞争,进一步提升
同仁堂品牌影响力。
不过,上述竞价由于各种原因推迟到了2024年12月31日。最终南京
同仁堂健康药业10%股权转让成功,而宝昊科技45%股权转让被多次推迟,将于2025年3月27日开始竞价。
值得一提的是,
同仁堂集团在2025年党建经营工作会中强调,将聚焦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等重点工作。有业内观点认为,2025年北京
同仁堂集团或将加快收编南京
同仁堂的步伐。
如何共赢?
北京
同仁堂集团对天津
同仁堂的收编,业内也在关注双方同业竞争的问题。比如,双方在牛黄解毒片、风湿寒痛片和清热解毒类等药品方面均有布局。
今年1月7日,
同仁堂就此问题发布补充公告称,天津
同仁堂是一家提取类片剂、胶囊等剂型的中成药生产和销售公司,主要产品为肾炎康复片、血府逐瘀胶囊和脉管复康片。其主营市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其OTC销售比例很低,近两年约占年销售总额的5%左右。
而
同仁堂主要产品包括安宫牛黄丸、同仁牛黄清心丸、同仁大活络丸、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主要产品与天津
同仁堂无重叠。而且,
同仁堂90%的销售均来源于院外零售门店。
双方相同的产品主要为散剂、片剂等小品种,该等产品在2023年合计收入2890万元(占2023年天津
同仁堂合并收入的2.58%,占
同仁堂2023年合并收入的0.16%)。
与此同时,双方将加强合作。
同仁堂表示,未来可能通过委托生产的方式,将部分本公司自有品种委托天津
同仁堂生产,以扩充本公司提取类品种的产能、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市场供应量。
“天津
同仁堂收入来源主要来自医疗渠道,其院外零售门店比例很低,且无自身的OTC药店销售队伍。
同仁堂可能选取部分天津
同仁堂的品种,以本公司独家代理的方式,开发院外渠道,以提高本公司的品种群和销售收入。”
同仁堂透露,天津
同仁堂对公立医疗机构的销售能力较强,
同仁堂可委托天津
同仁堂经销或代理本公司部分医疗类产品,向公立医疗机构销售和推广。
同仁堂也在近期多个公告中表示,若整合效果良好,公司将主动择机和集团磋商,将天津
同仁堂纳入上市公司。
对于
同仁堂未来如何获得更好发展,有业内专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
同仁堂为代表的每个老字号背后都是一部百年奋斗史,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老字号的法律保护。
他建议,从老字号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现实需求等方面出发,特别是考虑老字号百年发展历程中商标与商号合一、商业标识的实际使用早于现行相关法律制度等特殊性,建立专门保护制度,对于老字号的商号、商标等各类商业标识,给予全方位的特殊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张继焦表示,伴随着“国潮”涌动,老字号发展迎来新机遇。老字号企业“焕新”,需要企业向着数字化转型与营销创新、产品品类与服务方式创新、品牌年轻化与国际化方面努力,也需要相关部门从管理政策、协同保护方面集中发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