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7月2日晚间,
康美药业(股票简称“
ST康美”)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将于7月3日停牌1天,7月4日复牌并撤销其他风险警示。至此,
康美药业相关风险警示全部“出清”,公司成功“摘帽”。
此前,
康美药业财务造假事件一度震惊了整个资本市场。历经四年多,
康美药业为何能从“财务造假风波”的泥潭中走出来?
康美迎来“白衣骑士” 2018年,
康美药业因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
康美药业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等通过虚开和篡改增值税发票、伪造银行单据,累计虚增货币资金887亿元,虚增收入275亿元,虚增利润39亿元。
鉴于
康美药业的财务造假行为严重违反了信息披露规定,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19年5月对公司股票实施了“其他风险警示”特别处理,股票简称由“
康美药业”变更为“
ST康美”。
康美药业从A股市场医药“白马股”神坛跌落,股价一落千丈,一度游走在退市边缘。
2020年,鉴于
康美药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不抵债。广州国资背景的广药集团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托管
康美药业。2021年4月,广东省揭东农商行依法申请对
康美药业进行破产重整。2021年底,广东神农氏合伙企业正式入主
康美药业。
据悉,广东神农氏出资54亿元联合其他社会资本合计出资65亿元,得以持股29.9%成为
康美药业第一大股东。
康美药业董事成员名单中,赖志坚、刘国伟、米琪3位非独立董事均来自广药集团,且都拥有中药领域的行业经验。业内认为,这样的安排可以使高层换血的同时,有利于保持
康美药业的经营稳定。
在广东神农氏的主导下,
康美药业于2021年完成破产重整工作,全部债务已通过现金、股份、信托权益等方式实现100%清偿,这为
康美药业的重生厘清了历史包袱。
随后,在广药集团和
康美药业管理层的整体规划下,
康美药业提出了“12355”战略,即以中药饮片为核心的智慧型中医药大健康品牌企业为战略定位,围绕“打造中药饮片全链条特色产业”和“提供医疗康养大健康特色服务”两大战略主线;启动中药、医疗康养、中药城、健康品、医药商业五大业务板块,强化组织赋能、人才驱动、数智运营、资本运作、党建引领五大支撑体系。
此外,
康美药业也加大了与广药集团的联动。广药集团通过产能协作、粤东区域市场支持等方式发挥
康美药业与广药
白云山的协同效应。
多个风险得以解除 值得关注的是,
康美药业浮沉的背后,不仅仅是一个大型企业的兴衰成败,康美产业链中还涉及上、中、下游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关联农户、企业、合作商、股民等40万人的权益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
康美药业的破产重整案涉及全国57854名债权人,揭阳中院裁定确认70多家金融机构和5.7万多名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确认债权额394.1亿元。
在参与
康美药业的破产重整过程中,广药集团推动
康美药业通过以物抵债、关联方代为清偿、出资人权益调整等方式解决大股东占款问题。
2021年12月22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案件作出判决,
康美药业赔偿5万多名投资者损失24.59亿元。据悉,这是迄今为止法院审理的原告人数最多、赔偿金额最高的上市公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
此外,通过司法重整程序,
康美药业“留债规模过高”的经营负担过重风险、重大资产二次减值风险、公司财务指标类可能引发的退市风险等相关风险也得以消除,让
康美药业赢得了相对平稳的发展环境,经营逐步回归正轨。业界认为,这是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成功化解大型企业严重债务危机的最新案例。
去年已扭亏为盈 财务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
康美药业的公司净利润分别亏损310.96亿元、96.63亿元(剔除重整收益的影响金额175.83亿元)、亏损26.94亿元,亏损幅度逐年减少,公司于2022年 “摘星”。
2023年,
康美药业实现营收48.74亿元,同比增长16.60%,净利润1.03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遭遇财务造假风波,一度濒临退市,
康美药业从巨亏泥潭直至扭亏为盈,先“摘星”再“摘帽”,“重生”历程为中国企业防范化解风险提供了新案例。
从行业范围来看,
康美药业有前端的种子种苗的培育、中药材种植,生产制造环节的中药饮片,以及流通环节的中药材贸易以及商业配送,还有零售连锁,属于为数不多的中医药行业全链条企业之一。广药集团是全球首家以中医药为主业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在科研、产业创新方面颇有实力,
康美药业则在中药材上中下游产业链整合上有较强的能力,二者业务协同发展具有很好的基础。
康美药业“走出ICU”,未来是否能够乘势而上、摆脱“大病初愈”之后的“虚弱”,从而实现振兴发展?这仍要看企业能否实现守正而行、稳健前行。(李子健)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