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将至,诸多银行瞄准消费季时机,加码消费贷优惠力度。降利率、推团购、发放优惠券……各家银行花式营销,部分银行的消费贷利率从“3字头”降至“2字头”,甚至降至“1字头”。
银行为何狂打消费贷价格战?超低利率是否人人可得?消费者对此是否买账?银行需注意哪些问题?跟着中证君一起来看!
Q 银行为何狂打消费贷“价格战”? 当前,银行消费贷“价格战”再起。
招商银行、
浦发银行、
杭州银行、
宁波银行等银行消费贷利率已降至3%以下。
江苏银行甚至推出消费贷利率“冰点价”1.88%。
银行持续调降消费贷利率的原因有:在个人住房贷款缩减情况下,个人消费贷款成为银行个人贷款增长点。随着经济的持续复苏,消费贷市场需求有望继续增长,部分银行正通过“价格战”等手段大力拓展消费贷款。
与此同时,互联网平台正扎堆推出信贷业务,“流量的尽头是放贷”加速成为现实写照,传统银行在零售贷款领域面临较大压力,需要通过更优惠的贷款利率来抢占市场份额。存款利率的不断调降也为贷款利率下调留出了一定空间。
Q 消费贷超低利率是否人人可得? “贷款利率需要根据客户资质而定,审批要求总体上并没有放宽,我们会综合贷款人的公积金系数、流水情况、征信状况、负债情况、收入水平、还款能力等多种因素给出贷款额度和实际利率。”
江苏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降低消费贷利率虽有助于吸引客户,但并不意味着银行放松了风险控制。银行在提供低利率贷款的同时,依然会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进行严格审核,以避免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因而,消费贷的超低利率往往具有一定门槛,面向客群主要是资质良好的借款人。部分银行明确,工作单位需为银行企业客户白名单的优质客户方可享受消费贷的超低利率。
Q 消费者对此是否买账? 社交平台上,“消费贷利率哪个银行低”正成为热门话题。在回复“面对银行强大营销攻势,你会申请消费贷用款吗?”的问答贴时,半数左右的网友选择了“会,正好有需求”,但也有不少网友选择“不会,暂时用不到”。
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贷利率下调可以降低借贷成本,刺激居民消费需求,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贷款来满足购车、装修、旅游等大额消费需求。
对于恰有需求的消费者而言,利率高低无疑是大家选择的关键因素。北京居民小王向记者表示,“以前用信用卡比较多,但现在消费贷利率挺有优势的,想着不如直接申请消费贷给家里翻修一下,购置些新的家具。”
Q 消费者如何更好地使用消费贷? 有借款需求的消费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更好地使用消费贷:
首先,密切关注各家银行的利率优惠政策,比较不同银行的产品利率和相关条件。其次,根据自己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选择合适的贷款产品。再次,参与银行的优惠活动如领取优惠券等,跟客户经理积极沟通,以获取更低利率。同时,也要确保贷款资金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避免违规操作。
但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自身真实的消费需求,其次要考虑自己当下和未来的现金流问题,切不可盲目跟风。应将自己的债务水平保持在合理限度之内,特别是年轻人要按需申请信用贷款,量力而行,切勿盲目借贷。
Q 银行需注意哪些问题? 银行要严控资金流向,特别防范资金流入股市、楼市等领域。全面了解借款人的真实偿债能力,避免过度授信和坏账风险。要有效防范过度下沉、过度授信带来的“不该贷”“过度贷”等问题,进一步降低共债风险的发生概率。
从长远来看,银行常打“价格战”并非长久之策,而应该从客群定位、场景建设、数字技术等维度出发,进行全面而科学的规划与布局。
对于银行来说,适当推出促销手段可以理解,但需注意在依法合规的范围内,不能变相降低必要的标准和准入条件。金融机构应加强产品和客户的适当性管理,将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客户。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