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新星速坠业绩寒冬,三年之痒如何应对?控股股东出手救市,2亿定增能否点燃重生之火?
10月11日,
华塑股份(600935)2亿再融资计划获上交所受理。公司主要从事
氯碱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于2021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然而,自上市以来
华塑股份的财务表现并不亮眼。
业绩滑坡,财务警报响起 财报数据显示,从2021年至2023年,
华塑股份的营收分别为67.39亿元、67.36亿元和55.63亿元,净利润则从2021年的7.85亿元逐年下滑至2022年的4.22亿元,2023年盈利仅0.3亿元。进入2024年上半年,这一不利趋势更是愈演愈烈,公司营收进一步下滑至23亿元,净利润更是亏损1.53亿元。

从关键财务比率来看,自2021年起,
华塑股份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ROE)均经历了断崖式下跌。至2024年上半年,这三个指标均触及了公司上市以来的最低水平。具体而言,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销售净利率为-6.53%,销售毛利率为8.75%,而ROE则降至-2.52%。这一系列数据无疑为
华塑股份未来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公司亟需采取有效措施来扭转这一不利局面。
定增救市,关联交易引关注 面对如此严峻的经营形势,
华塑股份并未坐以待毙。根据募集说明书,公司计划通过向控股股东淮矿集团发行股票的方式,募集不超过2亿元的资金。其中,1.3亿元将用于补充公司的流动资金,以缓解当前的经营压力;余下的7000万元则用于偿还国拨资金专项应付款。
华塑股份表示,在确定本次募集资金中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规模时,公司已全面考虑了当前的资金状况、实际运营中的资金需求缺口,以及公司的长远战略规划等因素。公司认为,此次募集的资金规模恰当。
此前,安徽省国资委根据预算批复向淮矿集团拨款7000万元,用于建设“年产12万吨生物可降解新材料项目”,淮矿集团随即将这笔资金拨付给
华塑股份实施项目,形成了公司7000万元的国拨资金专项应付款。此次,
华塑股份通过向淮矿集团发行股份筹集资金,以偿还该专项应付款,不仅实现了国有资本的有效注入,也进一步彰显了控股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截至募集说明书签发日,淮矿集团直接持有公司16.5亿股股份,占本次发行前公司股本总额的47.12%,为公司控股股东。安徽省国资委直接和间接持有淮矿集团100%的股权,为公司实控人。此次定增完成后,伴随着债转股的实施,淮矿集团在
华塑股份中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攀升,其对
华塑股份的控制权也将得到显著增强。

然而,《财中社》观察发现,本次定增不仅构成关联交易,而且控股股东、定增对象淮矿集团还是
华塑股份核心客户和主要供应商。根据关联交易情况,
华塑股份与淮矿集团及其下属控股公司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业务往来。
具体而言,2023年度,
华塑股份向
淮北矿业采购了价值2.7亿元的混煤,向其下属孙公司临涣焦化采购了超过1亿元的焦粒,并向雷鸣爆破采购了价值1.33亿元的其他产品或服务等。

这种深度交织的关联关系,无疑引发了市场对于
华塑股份独立性的广泛关注。市场参与者普遍关注,这种紧密的关联是否会对
华塑股份的经营决策、业务开展以及长期发展产生潜在影响。
除了业绩下滑与关联交易引发的争议,
华塑股份在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领域亦面临着严峻挑战。近年来,公司及旗下子公司频繁因违反安全生产法规及环保标准,而遭到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
据募集说明书披露信息,2021年4月,
华塑股份自备热电厂不幸发生一起闪爆事故,导致6人不幸遇难。仅一个月后,公司在电石厂进行的一项煤气柜皮膜更换工程中,由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疏忽,安全风险辨识与管控不力,加之对施工方违规作业未能及时制止和纠正,导致江苏环能气柜检修有限公司在动火作业时引发火灾事故。
此外,
华塑股份历史上还曾因垄断行为而遭受重罚。早在2017年,公司因在销售聚氯乙烯树脂的过程中,与竞争对手达成并实施“固定或变更商品价格”的垄断协议,这一违法行为最终使其被处以高达2023万元的罚款。
(文章来源:财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