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
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人工智能+”与“能源+”的融合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两者深度融合将催生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力推动生产力质态跃升。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深度融合,既是保持产业持续竞争力的需要,也是落实“双碳”目标的战略选择和核心抓手,意义十分重大。
“应深刻理解和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宋海良介绍,
中国能建近期完成了DeepSeek系列模型的全平台接入与私有化部署,并深度融入自主研发的“能AI”助手,实现人工智能的全面赋能。
中国能建将构建一套由大模型、小模型、传统人工智能模型共同组成的“能AI”模型体系,打造“知、视、感、算、预”等丰富的算法模型,形成对能源电力多业务领域、新基建全过程的系统性算法支撑。
中国能建还计划依托100余个业务场景,通过加速迭代和系统提炼,建立健全十二大业务产品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标准体系,逐步向工程项目延伸扩展,系统打造具有能建特色的“人工智能+”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公司在人工智能产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从更高层面来看,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深度融合,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可以对复杂的能源网络进行精准建模、深度分析、监测预警、智能决策控制与安全高效地运营,进一步提高新型电力系统的负荷智能管理、稳定运行和安全防护水平。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显著的融合耦合效应和放大效应,与能源技术结合可以在碳监测、碳足迹、碳核算、碳交易等多个方面发挥节能减碳作用,也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
宋海良认为,可从多个方面加快构建“数智驱动、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范式,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融合发展。
“算力、算法、数据、场景是人工智能的四大要素。”宋海良表示:
在发展算力方面,通过统筹规划算力与能源基础设施,构建“数能一体”新底座。
在具体操作层面,推动“算、网、能”融合,将算力、网络与能源基础设施融合建设纳入“十五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数据流与能源流,构建覆盖国家枢纽、区域集群及城市数据中心的分层协同布局。优化空间布局,深化“东数西算”“西电东送”“西电东储”多向协同,在西部可再生能源富集区建设“风光储算一体化”基地,实现算力就近消纳绿电,降低算力中心的碳排放强度。
在拓展场景应用方面,打造“数智绿色”示范体系,大力推广城市“八网融合”新模式。以能源网、数字网为核心,系统整合交通网、水网、生态网、产业网、健康网、文化网,打造智慧城市、低碳城市新图景。通过车路云一体化降低交通系统综合能耗,通过光伏发电、人工智能温控与储能系统集成建设零碳智能建筑,通过人工智能驱动流程优化与能源循环利用构建智慧绿色园区,加速重点领域场景落地。
此外,宋海良建议,加强产业协同和产业孵化,带动芯片、储能、智能装备等产业链升级,培育“人工智能+能源”万亿级融合市场。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