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2023出海图鉴:闯欧美、下南洋 交易规模屡创新高 重磅药频遭退货,药明康德最新消息,药明康德最新信息

《 药明康德 603259 》

财务数据 | 十大股东 | 历史市盈率 | 龙虎榜

热点题材 | 分红股息 | 历史市净率 | 资金流

中国创新药2023出海图鉴:闯欧美、下南洋 交易规模屡创新高 重磅药频遭退货
2023-12-27 19:38:00
2023年,被誉为中国药企出海“元年”。国产创新药出海迎来空前大爆发,中国本土药企License-out(对外授权)的交易数量持续增长,对外授权交易规模不断刷新。另外,“自主出海”的案例也不断涌现,今年年内就有多款国产新药成功闯关欧美市场,获批上市。
  医药魔方于2023年12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共发生了近70笔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已披露交易总金额超350亿美元。
  对比往年数据,2023年发生的License-out交易无论在交易数量还是交易金额都创下新高。根据康橙投资数据,2022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发生了44起,披露的交易金额约275.50亿美元。
  “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创新药企业要想长久生存,一定不能只关注中国市场。Biotech要想强大、被尊重,一定要有出海的能力。License-out的能力是衡量Biotech的重要指标。”国内某医疗产业投资机构合伙人对时代财经指出。
  不过,当出海成为一股潮流,并不意味着这是一条必然成功的道路。出海亦考验着药企的综合实力与战略选择。
  “在全球医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许多创新药企选择走向国际市场,以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市场份额。国产创新药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药企的创新案例也日渐增多,对于出海策略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是每一家创新药企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思考的课题。”和铂医药创始人、CEO王劲松告诉时代财经。
  出海加速,ADC成大热门
  2023年11月,和黄医药(00013.HK;HCM.US)的呋喹替尼(商品名:FRUZAQLA)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成人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这也是上海首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小分子抗肿瘤原创新药。
  据和黄医药方面透露,在美上市以后,一盒5mg*21粒的呋喹替尼定价为252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80338元。据媒体报道,这一价格是国内价格的24倍。
  不止和黄医药。同月内,君实生物(01877.HK;688180.SH)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抗(中文商品名:拓益;美国商品名:LOQTORZI)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获得美国FDA批准,成为首个成功闯关美国市场的国产PD-1抑制剂。该药物在美国的价格亦是国内价格的30倍。
  近年来,随着中国创新药蓬勃发展,叠加医保控费和集采等政策的推进,单一的本土市场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中国创新药企的商业化需求。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药企将目光瞄向海外市场。
  目前,国产创新药出海主要有两种模式——自主出海和License-out“借船出海”。前者即中国本土药企自主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申报上市,获批后销售;后者即药企进行药物早期研发,然后将项目授权给其他药企做后期临床研发和上市销售,通过专利授权、权益转卖等方式对外授权,按里程碑模式获得各阶段临床成果以及商业化后的一定比例销售分成。
  自主出海方面,2023年,除了和黄医药和君实生物,亿帆医药(002019.SZ)控股子公司亿一生物、百奥泰(688177.SH)均有新药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
  不过,能凭借自身能力成功在海外打出一片天地的本土药企尚属少数。相比之下,License-out愈发受到药企的青睐,成为大多数本土创新药企进军全球市场的主通道。
  ADC(抗体偶联药物)是今年License-out的大热门。根据时代财经不完全统计,2023年年内,ADC产品的交易数量已经超过10次,交易金额最大的是百利天恒。
  今年12月12日,由百利天恒研发的双抗ADC药物BL-B01D1,以8亿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高达84亿美元的潜在总交易额独家授权给百时美施贵宝(BMS)。这不仅创下了国内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的首付款记录,也刷新了目前全球ADC单药交易金额的记录。
  由于ADC药物结合了抗体的靶向性和细胞毒性药物的杀伤性,有望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癌症治疗方案,因此被称为“魔法子弹”。近年以来,其颇受海内外药企关注。
  华金证券研报指出,国内ADC虽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内政策研发创新支持力度的加大、叠加国内ADC 创新药企研发实力不断增强,国内ADC技术平台及在研管线迅速获得国外药企广泛认可。
  如何走稳出海路?
  尽管国产创新药出海加速,但并非一路坦途。随着全球创新药竞争格局的快速转变,中国创新药“出海”出现新的变化。
  在自主出海方面,药企要面临中外不同的新药审批机制,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审评申报机制、审评原则、再评价机制等。
  天风证券研报亦指出,无论在研发投入、产出效率,还是经营利润等方面,目前本土药企与欧美巨头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新药出海对药企的综合实力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在成功获批后,如何抢占打开市场成为另一重挑战。
  另一方面,虽然License-out的交易数量、交易金额屡创新高,但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亦开始显现,“退货”事件频频发生,头部药企也不例外。
  2023年9月,百济神州(688235.SH;06160.HK;BGEN.US)公告称,全资间接子公司百济神州瑞士和诺华制药(NVS.US)签署共同终止授权协议,百济神州瑞士重新获得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替雷利珠单抗(商品名:百泽安)的全部全球权利,且无需支付特许使用费。这是继2023年7月TIGIT抑制剂欧司珀利单抗(Ociperlimab)后,百济神州从诺华手中“重新获得”海外权益的第二款产品。
  百济神州的境遇并非个例。据时代财经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包括诺诚健华(09969.HK;688428.SH)的奥布替尼、基石药业(02616.HK)的PD-L1单抗舒格利单抗(CS1001)及抗PD-1单抗Nofazinlimab(CS1003)、加科思(01167.HK)的SHP2抑制剂、凌科药业的JAK1抑制剂,以及天境生物(IMAB.US)的来佐利单抗(Lemzoparlimab)等在内,多个国内创新药的海外开发及商业化权益接连被海外药企退回。
  有医药行业资深人士曾告诉时代财经,“退货”原因不一,或受到国际环境影响,亦或项目自身出现问题,但“走出去”是大势所趋。
  在出海地域上,长期以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欧美市场是中国创新药企业“出海”的首选。不过,随着相关政策的推进与支持,东南亚市场正逐渐成为药企“出海”的热门地。
  2022年,中国医药外包(CXO)行业龙头药明康德(603259.SH;02359.HK)、药明生物(02269.HK)、金斯瑞生物(01548.HK)、科兴生物(SVA.US)等纷纷在新加坡投资建厂或设立研发、商业总部,其中部分项目的投资金额甚至高达百亿元。
  2023年3月底,君实生物宣布与康哲药业(00867.HK)控股子公司康联达在新加坡设立合资公司,在东南亚九国合作开发、商业化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
  同年10月,恒瑞医药(600276.SH)宣布将公司自主研发的人表皮生长因子1/2/4(HER1/HER2/HER4)靶向药物马来酸吡咯替尼片在印度范围内开发及商业化的独家权利有偿许可给印度上市公司Dr.Reddy's(瑞迪博士实验室)。这也是恒瑞医药2023年以来第3款创新药实现海外授权。
  “虽然中国企业出海很不容易,但现在正是中国医药企业扬帆出海最好的时机。”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曾在第八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期间接受时代财经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创新药出海可能分几拨,药品质量好又有资本支持的,可以直接往欧美市场去竞争;药物质量好但暂时缺少资本支持的,可以去发展中国家;聚焦仿制药的,如果能跟印度竞争质优价廉,不仅发展中国家需要,发达国家也需要。”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中国创新药2023出海图鉴:闯欧美、下南洋 交易规模屡创新高 重磅药频遭退货,药明康德最新消息,药明康德最新信息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