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莱新材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暨投资者交流会现场
2月18日下午,
福莱新材在上海举办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暨投资者交流会。
福莱新材现场“揭幕”了柔性传感器新技术和产品,吸引了来自300多家机构的近500名投资者参会交流。
记者从会上获悉,
福莱新材已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柔性传感器链路自主研发体系,目前项目中试进展顺利,正与多家下游厂商接触,推进产品的定制研发与送样。
福莱新材预计,柔性传感器作为
机器人的“电子皮肤”,产业价值将达到
机器人总体价值量的10%左右,具备可观的产业前景;此外,
福莱新材还计划在工业检测、医疗健康检测、新能源电池检测领域拓展柔性传感器的应用。
福莱新材柔性传感器样品
上证报记者江小轩摄

会场展示的搭载柔性传感器(电子皮肤)的灵巧手
上证报记者王玉晴摄
学界业界共话“电子皮肤”前景 会上,
福莱新材董事长夏厚君在致辞时表示,2025年AI应用全面爆发,人形
机器人产业化元年到来。柔性触觉传感器被视为智能认知与信息交互产业的基石,是行业一直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
机器人的重要部件。早在2017年,
福莱新材就在柔性传感器领域布局,开启了前瞻性的研究,并承担了多项浙江省重点科研项目,多次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
夏厚君表示,
福莱新材致力于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公司正在从单一产品到多元化产业链跨越,未来将重点发展“环保涂层包装材料、电子级功能材料和柔性触觉传感器项目”三大方向,以拓展新的盈利增长点。
为了更好地向投资者阐释柔性传感器的技术与应用,交流会上,多位柔性传感器、人形
机器人领域的专家到场做了技术分享。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李智军院长、李国欣副教授分享了可穿戴
机器人系统及其关键技术。李智军表示,
福莱新材在电子级功能材料与柔性传感器项目上的布局,与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在柔性电子皮肤高灵敏度触觉反馈研究方向上形成了高度的互补。这种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将是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李国欣在演讲中介绍,现有的可穿戴
机器人尚未达到理想的人机高效自然交互状态,基于柔性可拉伸传感的具身感知,是其研究的重要目标和方向。
复旦大学化学系、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传感器)首席科学家邓勇辉教授则介绍了如何让材料“嗅”到化学信号,为医疗、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启智能感知。他特别介绍了基于介孔MOS的气体传感器未来广阔的应用场景。
“手”是人类最精密的“工具”,如何让机械手像人类一样感知、适应甚至进化?灵心巧手联合创始人张延柏介绍了灵心巧手端云融合的平台研发方案,以及智能数据采集优势和应用进展。据介绍,好的灵巧手,类似“六边形战士”,要做到高自由度、多传感器、数据采集、自研微型电机、结实耐用、高性价比。
“电子皮肤”产品“亮相”将应用于四大领域 
柔性触觉传感器研发视频发布
上证报记者汪茂琨摄
演讲环节后,
福莱新材正式发布柔性触觉传感器研发视频,首次详细披露了公司柔性传感项目的研发详情和进展。
视频显示,一只指尖安装了“电子皮肤”的机器手以合适的力度抓起一块豆腐、一个鸡蛋、一块海绵……每一次抓握,背后都是精准感知和智能控制。
福莱新材介绍,“电子皮肤”的核心是压阻式触觉传感器。它集多种优势于一身:感知范围广,既能检测轻微触碰,也能承受强烈撞击。第二,它能用工业级设备批量制造,降低成本。第三,电路高度集成,直接嵌入灵巧手内部,无需额外设备。此外,它的抗干扰能力强,在复杂环境下也能精准工作。最后,它还可以长期高频使用,耐用可靠。
福莱新材首席科学家陈书厅博士以《
机器人触觉与电子皮肤:迈向具身智能的关键技术》为题,详细介绍了
福莱新材依托多项专利布局,构建覆盖传感技术全链路的自主研发体系,全力打造多模态感知系统的历程。
陈书厅介绍,触觉传感是实现具身智能的关键,提供直接的接触力和表面质感信息,实现精确操作和安全控制。未来的通用型
机器人将是语言交互与物理操作相结合的产物,既需要大语言模型(LLM)进行语言理解,也需要大行为模型(LBM)执行动作与环境交互。目前
机器人触觉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
机器人正从无触觉走向有触觉。大行为模型也处在初期阶段。可以预见,大行为模型的训练中,触觉传感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成倍提升大行为模型的训练效果。
技术方面,陈书厅介绍说,触觉传感器的基础结构分为三大部分:传感材料、电极材料、柔性基材。它的技术路线基本上是基于不同的传感材料而定,可以分为5大技术路线:压阻式、电容式、压电式、光学式、霍尔效应。
陈书厅表示,压阻式是目前市场主流的技术,也是
福莱新材选择的主要技术路线。
陈书厅透露,公司致力于成为多模态感知系统集成供应商,打造多产品矩阵的具象化应用。当前,公司重点拓展人形
机器人电子皮肤应用、工业检测应用、智慧医疗、新能源电池检测等领域的应用。
根据他的介绍,公司柔性传感器项目推进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相关产品从2017年开始研究,2020年完成了材料的基础研究和测试,2021年完成了鉴定验收,拿到了鉴定证书。
目前,公司已组建了一个扎实的技术团队,其中海外引进国家级、省级人才共3名,主要围绕柔性传感器设计、工艺、硬件、软件开发进行研究开发。除此之外,公司还与知名高校合作获得技术支持。
在演讲中,陈书厅着重强调,
福莱新材一直在强化技术领域的护城河,不仅在专利方面进行了早期布局,还在传感材料、传感器设计、制备工艺、传感系统设计、算法等方面构建技术壁垒。随着自研与合作开发的推进,专利保护的部署也将会持续推进。
为让投资者眼见为实,
福莱新材还在现场还放置了柔性传感器和“电子皮肤”的样品进行展示。不少投资者前往驻足,与“电子皮肤”触碰互动。

发布会现场展示的安装有“电子皮肤”的机械手臂
上证报记者王玉晴摄
投资者热烈互动聚焦产业化前景问题 
投资者交流环节
上证报记者汪茂琨摄
会上还设置了投资者交流环节,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参与。记者观察到,电子皮肤在人形
机器人中的应用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话题。陈书厅表示,目前公司在人形
机器人柔性传感器方面与多家灵巧手和本体
机器人公司都在接触,正在同步推进定制研发、送样、技术交流等,不过后续订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在回答有关柔性传感器项目研发规划的提问时,
福莱新材董秘毕立林表示,公司未来对柔性传感器的研发投入将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聚焦
机器人、工业监测、医疗健康、新能源四大领域的应用开发;二是聚焦设计、工艺、算法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三是聚焦关键原材料的研发。
陈书厅认为,根据当前的科技发展趋势,柔性传感器市场的增长潜力非常大。预计这将是一个由数十亿美元市场向数百亿美元市场过渡的过程,伴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柔性传感器的需求可能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福莱新材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柔性传感器在人形
机器人应用主要在灵巧手的触觉方面,从客户的反馈来看,1只“手”的触觉解决方案在2000元以内比较具有市场竞争力。不过在实现量产之前,成本很难降到这个价格。同时,基于柔性传感器件的重要作用及其技术复杂度,不同部位的需求对应单位价格会有所不同,预估柔性传感器在人形
机器人整体价值量的占比在10%左右。
针对此前披露的项目中试产线,陈书厅表示,
福莱新材的柔性传感器中试线主体已安装完毕,目前在调试功能和工艺参数,进展较为顺利。
除了人形
机器人之外,在消费电子领域柔性传感器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柔性显示技术的发展,柔性传感器有望在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VR/AR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提升人机交互的精度和体验感,尤其是在触摸反馈和运动检测方面。陈书厅说,公司围绕OLED屏幕生产过程中的工业检测应用正与头部屏厂开展深度共同研发。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