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在全球经济低迷与产业供需失衡的双重压力下,新能源产业也进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的阵痛期。相关产业链企业普遍陷入利润收缩的困境,但制造业的业绩往往具有滞后性,订单突破和技术迭代能力则代表了未来增长前景。
4月29日晚,激光及自动化智造企业
海目星(688559.SH)发布2024年业绩报告及2025年一季报。报告显示,公司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5.25亿元,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39亿元,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业绩虽然不甚理想,但依然显示出公司的发展韧性:一季度经营性现金流由亏转正,订单更是实现了25年的开门红,截止一季度末在手订单92亿元。根据年报,公司表示一季度,海外市场新订单取得了超预期的丰硕战果。
业绩承压不改向上动力 近年来,受新能源行业产能供需错配影响,国内电池厂商产能扩张步伐变慢,产业链各公司均面临不同程度的设备需求及验收回款压力。
据电池网统计,在73家已披露2024年年报或业绩快报的锂电产业上市公司中,17家出现亏损,37家净利润出现下滑,占比过半,其中3家同比降逾10倍。光伏行业中,35家光伏设备公司里面有28家出现净利润下滑。
作为新能源行业中游设备商,
海目星也切实感受到了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对2024年度存在减值迹象的存货进行了减值测试并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同时新业务的培育依然需要投入费用。因此,导致公司报告期内净利润同比呈现较大幅度下降。
逆风方显韧性,2024年在行业普遍面临深度调整之际,
海目星也进行了一系列变革:一方面保持研发投入以夯实自身“激光+自动化”的核心技术壁垒,同时,聚焦行业头部客户以实现经营风险控制;另一方面,积极开辟海外市场以打开业务增长空间。
2025年一季度,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8426.3万元,是自2022年底以来的再次归正,而去年一季度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8.8亿元。经营性现金流有大幅改善,显示出公司在销售回款、成本控制方面取得成效,也增强了自身造血功能与抗风险能力。
海外订单突破高峰 2024年,尽管国内市场增长乏力,
海目星的海外市场开拓却成果显著。
公司2024年全年锂电业务新签订单总额34.62亿元,同比增长51.5%,在手订单总额57.41亿元。其中,交付地为海外的新签订单额为22.8亿元,占锂电新增订单比例为65.85%,同比增长590%,创下自公司成立以来海外订单的高峰。
同时,公司2024年还新成立了瑞士、德国、加拿大、匈牙利等四家海外子公司,着力推进欧洲、亚太、北美等市场的开拓,显示出
海目星对于海外市场的志在必得。有行业分析人士指出,海外市场订单普遍比国内利润高,客户的认证门槛高但黏性大,增加海外市场订单有助于优化订单结构,提升毛利率。
行业回暖,Q1在手订单92亿元 如果说24年,
海目星还被身在寒风之中下游所裹挟,那么25年伊始,行业就迎来了春天。
在扶持政策加码及技术迭代红利刺激下,新能源行业上下游景气度逐渐回暖。锂电领域,动力和储能双赛道需求共振。光伏领域,产业链价格已筑底回升。而且,AI技术迅速发展,也将在3C和医疗器械领域催生新一轮设备升级需求。
受行业整体回暖的带动,
海目星25年一季度订单实现突破,在手订单92亿元(含税),同比增长约30%。而从公司年报中也透露出,25年一季度的锂电海外订单再取得超预期的成绩,按照截止24年底在手订单72亿元来看,粗略估算,至少一季度的新签订单也将在20亿以上,而去年一季度同期新签订单为8亿元。如果再叠加行业普遍回暖的迹象,乐观估计或将超过30亿元。
目前,
海目星通过“激光+自动化”技术融合创新,已成功构建仓储物流、模组Pack、钣金、激光塑料焊接等多元化业务矩阵。公司表示,未来五年将形成“精密医疗+新能源车+智能硬件”三大增长极,并逐渐向航空航天、
机器人等高端领域延伸。
有市场人士指出,
海目星通过减值计提与成本优化,已基本完成经营风险出清。目前,公司正处于“估值与业绩双底”阶段,随着行业需求驱动,技术成果转化、海外订单放量及多业务协同发力,2025年公司盈利弹性有望显著提升。
(文章来源:全景网)